成年人對自己最負責的態度,便是不退縮、不逃避,越是逃避,事情就會越拖越糟,最終反噬自己。 ![]() 作者:淺居;主播:我和月牙兒 來源: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原創 你知道“鴕鳥定律”嗎? 鴕鳥在面臨走投無路的境地時,會將頭鉆進沙子里,然后不管不顧。 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像鴕鳥一樣,遇見困難,喜歡把頭埋進沙子,想當然地以為自己很安全。 殊不知,危險從來不會以人的意志轉移,你越是逃避,它的回擊越是無情。 《鴕鳥心理:為何我們總是害怕與逃避》一書中指出:“直面問題,是成長的開始。” 要知道,世間一切都是守恒的,逃避的會換種方式與你重逢,既然躲不掉,還不如勇敢面對。 ![]() 鴕鳥心理,正在毀掉你 德國作家本哈德·施林克在其小說《朗讀者》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漢娜本是一名優秀的公交售票員,但她不識字,這是她人生的一塊心病,甚至成了她內心最深的自卑。 漢娜從不接觸任何與文字有關的事,在她看來,只要不接觸,自己就不會自卑。 漢娜和戀人米夏在一起時,總是要求米夏為自己朗讀。 當漢娜的工作被列車長認可,欲將她升職到辦公室時,漢娜竟為了隱瞞自己是文盲的事實,選擇了逃避。 她放棄了高薪工作,和戀人不辭而別。 本可以借助這次高升改變自己的漢娜,卻讓逃避書寫了她往后的悲慘生活。 逃離后的漢娜自愿為納粹服務,在集中營內,她將一批批無辜的人送上死亡,但是她依舊會聽不同的犯人為她朗讀。 對知識的渴望本可以為她開啟新的人生,可是她習慣了接受麻木的自我。 她寧愿將一個又一個朗讀者送向死亡,也不愿面對自己是文盲的事實,更不愿為此做任何改變。 8年后,在審判納粹的法庭上,漢娜再一次隱瞞了自己不識字的現實,獨攬了本不是全責的罪名入獄。 最終,漢娜的一生在獄中度過,對生活絕望的漢娜在出獄的前一天,在獄中自殺。 生活曾給她機會,去改變、去提升自己,但是鴕鳥心理的漢娜,一次次的逃避,逐漸走向了毀滅。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蝴蝶效應”,說的是一只蝴蝶,在巴西偶爾扇動了一下翅膀,就會導致一個月后美國德克薩斯的一場龍卷風。 逃避,亦是如此。 一次次的逃避之下,你當時以為的沒關系,其實在經年累月中,逐漸失去控制,陷入更復雜的境地。 有句話說的好:“人,可以逃避現實,但是不能逃避人生。” 從當下看,逃避的人,似乎避免了某種困難的延續;但從長遠看,你逃避的現實,會以另一種方式回擊你。 鴕鳥心理,正在毀掉你。 要知道,越逃避,越容易陷入不幸的漩渦。 ![]() ![]() 你的每次逃避,都將加倍償還 《事實》中有句話:“當我們陷入恐懼時,我們就無法看見現實。” 看不清自我的逃避,讓我們吃盡苦頭。 本來只是一點小麻煩,因為逃避,反而陷入了更大的苦難中。 殊不知,越是逃避,事情就會越拖越糟,最終反噬自己。 表姐畢業后,因為找工作碰過幾次壁,為此她很是苦惱,以至于失去了繼續找工作的勇氣。 后來表姐為了躲避職場,選擇居家考研,可是考了幾年一直都沒有考上。 家人和朋友都勸表姐先找份工作,再慢慢考研,表姐迫于壓力,只好先求職。 然而很多單位因為年齡拒絕了表姐,表姐本以為考研可以解決求職的壓力,最后卻反而浪費了許多時光,錯過了最佳的求職年齡。 而這一切,都是因為表姐習慣逃避,把真正的問題隱藏了起來,最后小問題積累成了大問題。 逃避并不是緩和生活的辦法,反而會讓我們在掩耳盜鈴中,失去面對一切的勇氣。 心理學家研究指出:逃避心理,屬于心理防御機制的范疇。 很多人常常如此,因為害怕承受后果,所以一開始就將自己縮進殼里。 怕開始,所以不去觸碰; 怕失敗,所以不去解決; 怕失望,所以不敢承擔。 只是,一味逃避,只會讓自己在生活的漩渦里越陷越深,為逃避付出的代價越來越大。 這就像很多人吃完飯不喜歡洗碗一樣,但是不管怎么拖,早晚要洗。 即使你把鍋碗瓢盆全都扔掉,不過是換了一種方式解決問題,最終也沒能夠繞過“洗碗”這個問題。 不過是簡單的“洗碗”問題,因為逃避,發展成了“買新鍋碗”的問題。 到最后,時間、精力、金錢一樣不少花,問題卻依然存在,甚至衍生出更多的復雜矛盾。 與其這樣,還不如早花點精力“洗碗”,來得更加省時省力省心。 解決難題有很多種辦法,停在原地掙扎卻是最無用的一種。 就像有句話說的:“逃避其實也很累,因為不僅要不斷和真實對抗,而且你每次的逃避,都將加倍償還。” 生活,與其止于眼前的茍且,不如瀟灑應對未來。 ![]() ![]() 逃避只會加深煩惱,面對才能解決問題 作家“老楊的貓頭鷹”說:“快活的人生不是用逃避的方式來忘記眼前的茍且,而是用死磕的方式去直面問題。” 一個人的生活怎樣,完全取決于自己的選擇和態度。 逃避,是阻礙自身成長的最大障礙; 面對,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當一個人不再逃避,勇敢去面對、去解決、去追求,生活才能明朗。 1、提高自信 蕭伯納說:“有自信的人,可以化渺小為偉大,化平庸為神奇。” 一個堅信自己可以解決問題的人,不會輕易選擇逃避。 相應的,想要從根源上不讓自己逃避,最切實的辦法就是建立自信。 認真對待學習和工作,用成就感飼養自信; 管理優化自己的外表,讓自信油然而生; 發揮自己的優勢,提升自己的價值; 積極發言,學會表達自己; 在興趣里獲得安全感和勇氣。 當你變得自信,就有了無懼的勇氣,即使遇見再難的事,也能做到不慌不忙,從容應對。 2、克服完美主義 完美主義者,總是以對自己的期盼來評判自我,而不是以事情的結果或過程來評判。 事實上,過于完美主義,不僅會輕易否定自己的成果,更會給自己帶來巨大的壓力,這份壓力甚至會促使的人們逃避現實。 而逃避,最是無用。 凡事不要用逃避來滿足自己的完美主義,也不要給自己設定一個難以完成的完美標準。 要懂得循序漸進,允許自己犯錯,懂得先完成再完美。 要知道,人生不是做菜,不必等所有材料都準備完美再下鍋。 只有放下對完美的執念,行動起來,才是改善現狀的突破口。 3、冥想正念,克服習得性無助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習得性無助。 所謂習得性無助,是指一個人經歷了失敗和挫折后,面對問題時,產生的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態和行為。 一旦陷入習得性無助的狀態,人就會習慣逃避,從潛意識里認為努力也沒用,干脆放棄,削弱自己的行動力。 唯有從這種狀態中跳脫出來,才能做生活的攀登者。 比如,可以日常聽聽冥想音頻,讓自己保持放松的心態; 不要總是想太多,把自己從過度的內耗中解脫出來; 花些時間了解逃避背后的防御機制等等。 4、保持成長型思維,向內訴求 成長型思維的人總是認為,如果再努力一點,就可以做得更好。 相反的,固定型思維模式者總是在遺憾“我本可以”。 在遇到挫折和失敗時,不妨嘗試用成長型思維看待問題。 不輕易給自己貼上“失敗者”的標簽,從失敗中找到出路,才能迎頭趕上; 不斷反思自己曾經的過錯,然后戰勝自己的懦弱,才能迎來全新的自我; 拋去固有的思維模式,從另一個角度看待問題,也許能看到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成功往往是一時的,而成長是一輩子的,沒有成長,就不會有真正的成功。 在流逝的時間里,過好每一天,當你每天都在成長,又怕什么狂風驟雨,驚濤駭浪? 劉同曾說:“逃避,就一直是輸家。唯有面對,才是贏的第一步。” 人生是一場修行,面對未知的苦難,我們都會本能地想逃。 但是當我們咬牙走過那段無所適從的路后,發現放下逃避的借口,主動尋求改變才是最正確的選擇。 其實,沒有過不去的坑,只有跳不出的人。 成年人對自己最負責的態度,便是不退縮、不逃避。 點個在看,愿你坦然面對自我,擁抱自信,勇敢向內訴求,過不逃避的人生。 作者簡介:淺居,富書作者,執筆人間,甘于平凡卻不甘于平凡地潰敗,和5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圖書《好好生活》正在熱銷,知乎@富叔,微博@富書,本文首發公眾號: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