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文章: 清末漁峽口貢生胡清廉在民國十五年《重修長陽縣志四區采訪冊》中,記載了一個兒時聽聞的“黑大王”對對子的故事: 漁峽口下街貢生覃首倫府試后歸,自宜昌攜回西瓜數枚。正剖食間,鄰有巫人跳神者,宣言曰:“勿嘩,神來矣。”首倫先生素不信巫,往觀之,覺似有神意。神自稱“黑大王”。先生戲問之曰:“黑大王識字乎?”曰:“頗識。”“能對字乎?”曰:“愿聞教。”先生方坐食西瓜,遂信口逗湊出對云:“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往東丟。”神略一停頓,即對云:“思前想后讀左傳,書向右揭。”先生拜服。屬對不奇,以先生讀書人,故以讀書對。且思前想后四字,讀書訣竅,而讀史讀左傳,則尤須前后思想。何來大王?黑于名而不黑于書,乃如此。此前八十年事,兒時即默識之。 以上文字的大意是:清代道光年間的一個夏天,家住漁峽口下街的貢生覃首倫在宜昌府城參加考試后,帶回數個西瓜。他回到家中,正準備切瓜食用,忽然聽到巫師鄰居跳著“大神”,并對他人說:“你們不要吵鬧,神仙要來了,并將附我身體。”首倫先生本不信巫術,但這回卻也忍不住要去看熱鬧。冥冥之中,他似乎感覺確實有神仙附于巫師之體而來。這時,只聽巫師張口,自稱自己是“黑大王”。首倫先生便戲問到:“你既然是大王,那你識字嗎?對方答道:“我還認識不少字呢。”“那你能對對子嗎?”“神”又說:“請先生對上聯。”首倫先生剛剛吃了西瓜,于是信口戲對:“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往東丟。”只見“神”略微“思考”,便對出下聯為:“思前想后讀左傳,書向右揭。”于是先生拜服。胡清廉先生感嘆道:這位“黑大王”能對對聯不奇怪,奇怪的是還知道首倫先生是讀書人,而以讀書學習作對。這“思前想后”四個字,就是讀書的訣竅啊,而讀史書、讀《左傳》,尤須前思后想。何為黑大王呢?他是名字里有“黑”字,而不是“黑于書”(方言,意為讀書不精或恐懼讀書)。這是80年前發生的事了,我兒時就聽老人們講過,至今記得。 此故事中的“請神”反映的是古人“乩仙”的傳統習俗,在蒲松齡《聊齋志異》、袁枚《子不語》等志怪小說中多有記載,在今天大眾看來自然是封建迷信,有無道理讀者自知。但故事中反映的讀書經驗,肯定是值得讀書做學問的人細細品味的。 炎炎夏日,像首倫先生一樣吃著西瓜,再看看黑大王對對子的故事,也是一種清涼的趣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