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的兩種聲音1900年6月,注定不平靜。 大清的時局與夏天的燥熱一樣,叫人如坐針氈。 最坐不住的人,應該是老太后。 太后的一生,太難了。已經65歲的高齡,仍然要起早貪黑,替“不成器”的光緒帝操心。 老太后不操心也不行,祖宗留下的基業不能毀在自己手里。現在的大清滿目瘡痍,別人不明著說,自己心里跟明鏡似的。 怎一個內憂外患了得。 ![]() 外患不必多說,洋人整天在大清的地盤上吆五喝六。 內憂是一股新興起的民間力量,義和團在鬧拳。 老太后十分清楚地認識到,洋人是短時間內無法解決的問題。當務之急是如何處理那幫吵著鬧著要練拳的家伙。 關于義和團的問題,老太后的耳朵里有兩種不同的聲音,安撫與平定。 封建王朝永遠擺脫不了這個德性,碰上這種事,一定會冒出兩個派系,主戰派與主和派。 很奇怪,但并不意外,往往主和派的勢頭會蓋過主戰派。 因為在皇家眼里,花錢買平安是解決問題最省時省心的辦法。它不需要過多地動腦筋,皇家也從來都不缺錢。 義和團這事也一樣,經過一番唇槍舌戰,主撫派成功爭取到慈禧太后的立場。 他們的觀點是:義和團與洋人相比,還是忠于朝廷的。這幫人沒有什么野心,無非為了仨瓜倆棗而已。 不如把他們收編過來,再給他們撥一些武器,讓他們為朝廷賣命。 他們跟洋人開火,無論誰贏誰輸,對朝廷來說都是好事兒。 打死洋人是解決外患,洋人打死義和團是幫大清平定內亂。 軍機大臣榮祿和云貴總督王文韶是最大的主剿派,看來老佛爺已經鐵了心要扶持義和團,深諳官場的他們不再堅持,讓老佛爺和主撫派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吧。 ![]() 地方大員的苦口婆心朝廷的辦事效率向來很高。當晚開完會議,第二天人事變動下來了,載漪出任各國通商事務衙門一把手。 老太后干別的很慫,玩權術的手段爐火純青。 載漪在大清是另類一般的存在,他是大清朝仇外第一人。 在他眼里,只要是跟“洋”沾邊的東西,都應該從大清地盤清理出去。 載漪主持各國通商事務衙門,相當于以老佛爺為代表的大清朝,已經公然向列強“宣戰”。 老佛爺的用人調整,讓列強深感焦躁。 看到朝廷的這番大動作,很多與西洋打過交道的封疆大吏也是慌得一匹。朝廷此舉,無異于是在作死。 湖廣總督張之洞是急脾氣,他第一個坐不住了。 張之洞常年在地方就職,跟洋人打交道的機會比較多。他明白大清與西洋的實力差距以及義和團的真實狀況。
在張之洞眼里,義和團的愛國情懷與扶清滅洋的勇氣,確實值得敬佩,但是他們正在集聚成大規模,緩緩向京津地區移動,并不見得是什么好事兒。 于是,張之洞趕緊給朝廷主剿派的首領榮祿發急電,千萬要把義和團阻止在天津以外,必要的時候可以采取更為激進的方式。 張之洞在電報中分析說, 大清已經處在被列強分割蠶食的地步,眼前的形勢十分危急,絕不可以再生事端,給洋人找到對大清“責難”的由頭。一旦讓義和團參與處理大清與列強的國際問題,必然會把事態攪渾。到時候,還得朝廷為此買單。 ![]() 榮祿接到電報后,他從內心認可張之洞的觀點,但是上頭有老佛爺壓著,除了沉默,也只能沉默。 兩江總督劉坤一也給載漪發電報,不能再放任義和團發展。但是老佛爺與載漪的主撫派根本聽不進去,他們正在謀劃著借義和團之手趕走列強。 最后,氣得劉坤一引出那句經典斷言:
大清并不缺少明白人,只是缺少說了算的人。 作為大清的政治新星,山東巡撫的袁世凱內心基本認同張之洞與劉坤一的看法,但他明白當時的大清是什么局勢。 袁世凱向來如此,墻頭草隨風倒,龍勝幫龍、虎盛幫虎。 他很想限制義和團,不想讓他們留在山東地界,又擔心因與老太后的立場不一致而受到責罰。 于是,袁世凱拿出最擅長的本領,玩起模棱兩可的態度。 他一邊對外發出通告響應義和團,激勵義和團趕緊北上“勤王”,不能在山東耽誤時間。 袁世凱這手玩得漂亮,意思是說: 真正扶清滅洋的義和團應該快去京畿跟洋人玩命,那些賴在山東不走的義和團都是渾水摸魚的別有用心者。 此話一出,義和團必須繼續北上。否則的話,袁巡撫完全有正當理由對賴在山東不走的假義和團進行清理。 ![]() 兩廣總督李鴻章也向朝廷發急電,向朝廷表達兩層意思,一是攘外必先安內,二是要求南方各地要求剿滅義和團,請老佛爺趕緊下決斷。 其他的地方大員反對義和團的奏折,跟雪片似的送到朝廷。 奏折里言辭懇切,哭得稀里嘩啦,就差給老佛爺和載漪跪下了,但是朝廷絲毫不為所動,放任義和團“扶清滅洋”。 1900年6月,這年的夏天很壓抑,紫禁城被一股濃烈的戰爭味道籠罩著。 一開始,義和團的戰斗力還是可以的。 6月18日。 愛德華·霍巴特·西摩爾的八國聯軍由天津出發,走到廊坊時,遭到義和團的伏擊,取得著名的廊坊大捷,2000多八國聯軍死傷300人,西摩爾只能帶隊退回天津。 老太后與載漪看到義和團首戰告捷,內心狂喜。 看見了吧,還是朝廷英明決斷,誰說義和團沒有戰斗力。 道德忠義,果真刀槍不入。 6月21日,慈禧終于按耐不住內心的亢奮,迅速發布召令: 一是以皇帝光緒的名義,向英國、美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俄國、西班牙、比利時、荷蘭、奧匈帝國十一國同時宣戰。二是以電報的方式給南方大員下旨,廣招義和團,對抗列強。 ![]() 東南互保經過負責大清電報通訊的是盛宣懷,這位大清少有的開化人士,意識到朝廷非正常的狂野狀態太危險了。 盛宣懷做了一個足以“掉腦袋”的決定,扣押圣旨,延緩送達時間。 盛宣懷與李鴻章志同關系比較密切。他立刻給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等南方大員發急電,提出“聯絡一氣,以保疆土”的八字策略。 著名的東南互保戰略由此開始。 不得不說,這位號稱“中國實業之父”的清末官員,有著不同的膽量與遠見。 盛宣懷清楚地看到,南方是大清收入的主要來源。東南不能丟,絕不能讓義和團涉足,更不能跟著朝廷狂歡起舞。 一句“東南互保”談何容易,這不是鬧著玩的,這是拒不奉詔的欺君罔上、抗旨不尊、大逆不道的重罪。 想要構建“東南互保”的格局,不是三五個總督的事兒,必須爭取更多的人加入。 在當時,很多地方總督已經意識到,慈禧太后掌握的大清這艘大船快完了。 因為慈禧太后為代表的守舊派,是在用舊社會的思維模式,應對工業革命的新問題,顯然是無法繼續大清舊有的秩序。 此時,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劉坤一都與列強保持“密切來往”,列強不約而同向他們拋出“橄欖枝”,只是傳達一個意思,他們可以為主剿派提供一切可能的援助,包括軍事行動。 這些總督并不傻,他們知道列強不會無條件提供支持,必然是有所利益圖謀,但又不想得罪列強,只能采取模棱兩可的話語拒絕。 ![]() 老佛爺跟十一國列強開戰的結果,可想而知。列強的大炮直接頂到大清的腦門上。 老太后扛不住,下旨要求各方大員立刻增兵北上救駕。 雖然朝廷發出的電報被盛宣懷扣住一部分,但不能每次都扣,也不是什么樣的電報都能扣。 擺在盛宣懷面前的是一份勤王救駕的電報,誰能耽誤得起。 盛宣懷相對來說人微言輕,張之洞是官場老手,攥著這份急電,拿不出任何主意。 關鍵時候,一個風云人物出現了。誰呢,李鴻章! ![]() 李鴻章拿到急電,說了八個字“此亂命也,粵不奉詔”。 意思是說,急電有待進一步驗證真偽,太后和皇上不會發出這樣糊涂的詔令,兩廣拒絕執行。 一看兩廣的李鴻章公開拒絕了,湖廣的張之洞、兩江的劉坤一紛紛有樣學樣,堅決不執行“北上勤王”的圣旨。 一個半月后,清室發生恥辱的一幕,慈禧太后趁著黎明夜色,化妝成老農婦逃出皇宮去了西安。 這是后話。 歷史影響在兩廣、湖廣、兩江全部跟老太后翻臉后,大清東南各地的巡撫級集結上海,開會定下“東南互保”協議。內容是:
這份協議在近代意義重大。 清朝漢官終于硬氣了一回!直接撇開老太后,自發與列強簽訂的協議,標志著大清200多年的統治秩序趨于瓦解,奠定了近代革命的基礎。 也是歷史的車輪由封建晚清,邁向民國軍閥混戰時代的第一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