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譯文、賞析 / 嚴勇、音頻 / 張佳
不管是在亭臺樓閣還是在山林之間,喜愛竹子難道僅僅是因為它供出的千畝陰涼嗎?
竹子尚未破土時,就從骨子里帶有氣節了;及至長成凌云之高,也無驕傲之心。 你知道嗎?葛陂之竹(龍須竹),早已化龍而去;嶰谷之竹,可以制成十二筒以聽鳳之鳴。 在這月朗風清的美好夜晚,可嘆只有王子猷才是“我”的知音。 葛陂:即龍須竹。劈為篾,平細柔韌,宜作馬鞭。晉葛洪《神仙傳.壺公》記載,費長房遇到仙翁壺公,壺公給他一竹杖讓他騎著回家。倏忽之間他就到家了,把所騎竹杖扔入竹叢,它化為青龍而去。嶰谷:也寫作“解谷”。昆侖山北谷名,傳說黃帝使伶倫取嶰谷之竹以制樂器。 詩的本質是言志。寫竹子只是借助的一種手段,言志才是最終目的。這首詩最絕妙之處在于給我們呈現出一個不一般的“竹子”。一般人看“竹子”總是從外在角度看,而詩人卻能看到竹子的內在,找出竹子最大的優點在于“有節”“虛心”,且通過典故,自然道出了“竹子”不同流俗的高貴品質,以及自己傲岸不屈的高潔志向。“不論臺閣與山林,愛爾豈惟千畝陰。”首聯是說,不管是在亭臺樓閣還是在山林之間,喜愛竹子難道僅僅是因為它供出的千畝陰涼嗎?這是寫“竹子之外在”。竹子的外在,給人提供陰涼,誰都看得到,沒什么了不起的,一些大樹同樣可以做到。首聯只是為下文作鋪墊而已,切不可止步于此。“未出土時先有節,便凌云去也無心。”頷聯是說,竹子尚未破土時,就從骨子里帶有氣節了;及至長成凌云之高,也無驕傲之心。這是寫“竹子之內在”。“有節”對“無心”,道出了竹子有氣節、虛心的內在品質。“葛陂始與龍俱化,嶰谷聊同鳳一吟。”頸聯是說,你知道嗎?葛陂之竹(龍須竹),早已化龍而去;嶰谷之竹,可以制成十二筒以聽鳳之鳴。這是寫“竹子之志向”。“葛陂”句,出自一個典故。晉葛洪《神仙傳·壺公》:“房(費長房)憂不得到家,公(壺公)以一竹杖與之曰:'但騎此得到家耳。'房騎竹杖辭去,忽如睡,已到家……所騎竹杖,棄葛陂中,視之乃青龍耳。”“嶰谷”句,出自另一典故。據《漢書》卷二十一上《律歷志》記載:“黃帝使泠綸(人名,亦作伶倫 )……取竹之嶰谷生,其竅厚均者,斷兩節間而吹之,以為黃鐘之宮。制十二筒以聽鳳之鳴,其雄鳴為六,雌鳴亦六。”蘇軾詩句,“譬彼嶰谷竹,翦裁待伶倫 。”說的也是這個典故。無論是葛陂之竹,還是嶰谷之竹。它們的志向向來都那么高潔脫俗,與龍鳳相伴,與仙人往來,不染塵俗,堅守品格,傲岸凡間。“月朗風清良夜永,可憐王子獨知音。”尾聯是說,在這月朗風清的美好夜晚,可嘆只有王子猷才是“我”的知音。這是寫“知音之難覓”。此處出自“王子猷看竹”的典故,簡直是另一個版本的“雪夜訪戴”。王子猷嘗行過吳中,見一士大夫家極有好竹,主已知子猷當往,乃灑掃施設,在聽事(正廳)坐相待。王(子猷)肩輿(乘轎)徑造竹下,諷嘯良久,主已失望,猶冀還(返還)當通(通報)。遂直欲出門,主人大不堪,便令左右閉門,不聽出。王(子猷)更以此賞主人,乃留坐,盡歡而去。大書法家王子猷率性愛竹的故事著實讓人忍俊不禁,世間竟有如此癡竹之人,為竹而來,為竹而去,簡直瀟灑至極,使人不禁遙想魏晉竹林七賢之林下風范!從道家角度看,氣節即是要求——人要有“虛而不屈”這種精神修養,才能在“動而愈出”時完成自己的理想,不然的話,很可能會為了名利而出賣自己。而從儒家角度看,氣節即是要求——人要有“飲水,飯蔬食,曲肱而枕之”這種“固窮”的極簡修養,才能在“用之則行”時完成自己的理想。道家和儒家,在氣節這個問題上是一致的。竹子是有氣節的,人亦如是!當人生中遇到艱難苦恨時,也要能做到“固窮”“守志”,最終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遇見是緣,點亮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