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香化濕藥:蒼術、白豆蔻、佩蘭、砂仁、厚樸 半夏 記錄工作 白術屬于補氣藥,不是芳香化濕藥,放在這里主要是跟蒼術對比。脾虛濕盛可以白術和蒼術共用。 白術,甘苦溫,脾經、胃經 作用:燥濕健脾,側重于健脾,健脾益氣運濕第一藥,祛濕不如蒼術,止汗、止瀉泄 臨床:通便用生白術(30g),止瀉用炒白術,白術會刺激胃黏膜充血,所以胃炎禁用 禁:過量反而傷脾胃,血壓降低,胸悶氣滯,陰虛血虛,腹部脹痛的禁服,胃沒有停水不要用,會導致充血 蒼術,辛苦溫,脾經、胃經、肝經 作用:芳香燥濕健脾,祛風散寒,明目,外可散寒濕、內可化濕濁,上下內外濕邪皆可用 臨床:1、濕邪困阻中焦引起的脘腹脹滿、泄瀉、水腫----搭配厚樸行氣、陳皮理氣;2、脾胃虛弱,濕聚水停的痰飲,泄瀉、水腫---搭配豬苓、茯苓、澤瀉;3、風濕痹痛,以濕盛者----搭配獨活、薏米仁;4、濕邪下注導致的腳氣--搭配黃柏、梔子,下至到陰部出現的帶下病、陰囊潮濕、濕疹----搭配黃芩、龍膽草;5、風寒感冒,辛香燥烈,所以可以開腠理而發汗----搭配九味羌活湯;6、夜盲癥,目澀---搭配羊肝、豬肝 白豆蔻,辛溫,肺經、脾經、胃經 作用:化濕邪,醒脾開胃,溫脾止瀉 臨床:1、濕阻中焦引起脾胃氣滯、脘腹脹滿、肭呆----搭配厚樸、蒼術、陳皮;2、肺,濕瘟初起,胸悶不饑,舌苔濁膩,濕邪重用薏苡仁、杏仁,熱邪重用黃芩、滑石;3、寒濕治嘔吐,胃寒,濕邪中焦---搭配藿香、半夏 佩蘭,辛平,脾經、胃經、肺經 作用:跟藿香相同,芳香化濕,醒脾開胃,發表解暑 臨床:1、濕阻中焦癥---搭配藿香、蒼術、厚樸;2、脾虛濕熱,口中甜膩、多涎、口臭,芳香化濕邪,性平不燥;3、外感暑濕,濕瘟初起---搭配藿香、荷葉 砂仁,辛溫,脾經、胃經、腎經 作用:化濕邪,醒脾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芳香濃 臨床:1、濕邪困阻中焦之癥,脘腹脹滿、肭呆---搭配厚樸、蒼術、陳皮;2、脾胃虛寒導致的泄瀉和嘔吐---搭配干姜、附子;3、胎動不安、妊娠惡阻,嘔吐配紫蘇白術,氣血虧虛配人參白術熟地 厚樸,苦辛溫,脾經、胃經、肺經、大腸經 作用:行氣最好、燥濕、消積、寒熱平喘化痰、除脹滿之要藥(氣滯、食積、濕阻中焦等實證都可以,虛證不用) 臨床:1、濕阻中焦癥,脘腹脹滿、泄瀉、惡心嘔吐,燥濕辛散下氣;2、食積氣滯,腹脹便秘(食積脾虛可能導致泄瀉)--搭配大黃、枳殼;3、痰飲的咳喘,降氣、化痰---搭配蘇子、陳皮、半夏;寒飲化熱導致的咳喘---搭配生石膏、麻黃、杏仁;宿有喘痰,外感風寒誘發----搭配桂枝、杏仁;4、梅核氣---搭配半夏、茯苓、蘇葉、生姜 中焦濕邪: 1、來自外部的濕邪,脾胃濕滯,導致脾胃氣滯,出現肭呆、脘腹實性脹滿 解:外解,辛散濕,白豆寇、蒼術、厚樸、陳皮 2、脾虛濕阻,濕邪內停,氣滯中焦,虛性脹滿 解:健脾化濕,黃芪、炒白術、黨參、白豆蔻 3、食積脘腹實性脹滿,氣滯, 解:消積,枳實、山楂、陳皮、白豆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