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老子》無極圖!!! 《老子》曰:“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此“無”無形無象,無色無聲,無臭無味,無熱無寒,無左無右,無前無后,無內(nèi)無外,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無情無思,無善無惡,恍恍惚惚,杳杳冥冥,無征兆,無端倪,至虛至空,故稱“無”。此“無”本來無名,老子勉強(qiáng)把它稱為“道”。此“無”即“道”。 古人云:“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無極”即“無”即“道”,道家用無極圖——“O”表示。 此“O”并非沒有,而是無所不在,無所不備,無所不涵,無所不包,無所不能,無所不至,它的實際是“有”,是宇宙萬有所從以出的唯一總門。無此則無一切。 “無”即“O”,涵陰陽二氣,是陰陽二氣的合和與統(tǒng)一。陰陽二氣,一正一負(fù),互相吸引,相互補(bǔ)充,必抵消中和為“O”。因此,“O”似無非無此虛無之體只是相對于有色有相事物而言的一種狀態(tài),一種形式,是假無真有,假虛真實,假空真物,它是含藏一切的最大的“有”。“O”不是沒有而是物質(zhì)的一種初始狀態(tài)。此“無”在《老子》書中論述頗多: 一章曰:“無,名天地之始。” 六章曰:“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十四章曰:“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jiǎo),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fù)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 二十一章曰:“'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杳兮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以上這些生動的論述,都是對“無”、“無極”即“道”的描繪。這說明“道”是純粹、素樸的物質(zhì),但不是普通的常見之物,而是虛無之體,是先天一炁。說它“無”,卻能化生萬物,說它“有”,卻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搏而不得。“道”就是這樣一種無形而又真實存在的東西。 “道”的這些體性,被后來的道家人物歸納為“虛無”、“自然”、“純粹”、“素樸”、“恬淡”、“平易”、“清靜”、“無為”、“柔弱”、“不爭”十大特征。 這些體性、特征從人身上體現(xiàn)出來,就是“上德”。“上德”是“道”的人格化、倫理化。“道”體現(xiàn)于人謂之“德”。 《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又曰:“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這就是說,最高尚的“德”是自然的、無形的,無跡象可睹,無端倪可察,是內(nèi)在的、含蓄的、不顯露的、無意的,而不是人為的、故意的、彰示的、炫露的、外在的、形式上的。它的特性、功用與“道”相似。道是什么特征,“上德”就是什么特征,二者一脈相承。 “道”的十大特征,“上德”全部具備。“上德”的特征,就是“道”的特征。 “道”和“上德”的基本特征是“無”,用圖表示,即是“O”。這一“O”無所不在,無所不含,無限圓滿,至善至美,是至高無上的本體。 ![]() 無極:為混元,傳說為無象天尊時期,無象,無形。此時什么都看不見。為無中生有中的“無”時期。這個時期的無,也非無,“恍兮惚兮”。其中有許多叫“至精”的陽氣,還有許多叫“元氣”的陰氣。周敦頤用一個圈,即一個“洞”來表示,描述為:其內(nèi)為虛,也叫太虛;其外為無,也叫太無。 ![]() ![]() 老子八十一化圖(彩繪版) 八十一化中,最著名的是先秦時代,著名哲學(xué)家、思想家老子就是老君的第十八世化身,開中華道家文化先河,傳萬經(jīng)之王《道德真經(jīng)》,被譽(yù)為東方三大圣人之首,對華夏文明影響深遠(yuǎn)。 道門傳頌太上老君八十一化這一神跡時,也相應(yīng)留有很多文本記錄。如著名的《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圖》。據(jù)考證,《八十一化圖》最早由元初全真派道士所創(chuàng)作,其以繪圖配以文字的形式講述了老君歷世顯化的神仙事跡,在元以后的道教歷史中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 ![]() ![]() 太上老君八十一化歷世圖 ![]() ![]() 第一化·起元始 太上老君,生年無始,起乎無因,為萬物之先,元氣之祖。鴻洞演律于無光象聲色微始之中,自然而生。 一個圓,表示道,本性之光、金丹。道是體,萬事萬物都是體的用。一點靈光的元性,在人體進(jìn)入后天一分為二,得了先天一炁,魂魄合一,元性重新恢復(fù)叫元神。這個生命的原始之光,是和宇宙的道光一體的。當(dāng)人的元神成就了,這個心靈之光就具備了道的特點:生萬物,不生不滅、自然、清凈、無為。元神和道一樣,有無窮的妙用。這種妙用是真空出妙有,在無為、無形中進(jìn)行的。是道可道,非常道。后面的八十化,都是元神在高維空間的妙顯。 一個圓表示道光,里面的小點表示德。道是自然,德是顯道、證道的。本性元神對道體妙有的顯化,靠德一能量來運作。以德入道,德性、靈性、悟性,哪一方面不夠,無形的虛無本體的大道,都無法驗證。上德之人就是自然之人,舉手投足都與道合一。上德才能無為,無為才能合道。在五德全的人道基礎(chǔ)上,做一個上德之人證無上道。修德即做人為善,自省、自修、自證。道不用修,道本來完美,道是悟上去的。 ![]() 第二化·顯真身 太上于太空之中瑞氣凝真,強(qiáng)為之容,或示仙姿及肉身,不可測度,自然周口成像。 清氣上升,在天成象。濁氣下降,在地成形,天地日月,感二氣而化成。此二氣互運于天地之間,周流不已,化生萬類。開了玄關(guān)的人,有了和天地同一炁的金丹,既可以在天成像,天就是先天,先天的眼睛是神,神能看到真身。本性佛光像一個大的月亮,如鏡子般把本性能量世界一一展示。身外身可以是自己的樣子,也會變成仙佛的樣子,在法界現(xiàn)形。 ![]() 第三化·尊宗室 萬物不可無師也,太上師太道君,君師元始天尊也。 道是本性本體,把握了體,妙用才能顯化。而對于體的把握是有途徑、有規(guī)律的。《秉教法》畫面上的三個人物,代表的是人的精、氣、神,三個人坐在一個圓圈里,是說精氣神三合一。元精發(fā)動,先天元精化成元炁,德一能量,人體的高生物電。電能向大腦匯集,使松果腺的光成千倍地增長,光球自然地出入人體,這就是元神。元神能看到三界內(nèi)外的能量,老子、老君是虛無道體的人格化形象。老君是本性之王的像,每個人的本性能量開啟后,都能看到非常道的老子爺爺,這是每個生命共同的共像,任何人心靈深處都藏著老子爺爺。《秉教法》的內(nèi)涵直指外丹元神。 ![]() 第四化·歷劫運 劫為天地陰陽萬物之?dāng)?shù),水火漂焚,三清之下,九地之內(nèi),流為五劫,周而復(fù)始。太上混合之?dāng)?shù),動經(jīng)鐿劫。 劫是梵文劫波的簡略,劫波,翻譯成中文叫時分,是一種時間的概念。它是非常久遠(yuǎn)的一種時間單位。從修行的角度說,老君一炁化三清,證完三清,回歸了生命本元。一個靈結(jié)束了無始以來的顛沛流離,重新融入本元世界。一炁化三,也是一炁含三。畫面中的房子代表肉身,房子的主人是心靈。當(dāng)一個心靈可以從肉身中升華起來,脫離肉身永生不死。那將會獲得最高級的生命的宇宙智慧,歷劫運就是一個大的時空,外表看著一樣的人,普通人只知道幾十年的事情,成就了的人活在巨大的時空能量場中。 ![]() 第五化·開天地 太上老君乃混元之祖宗,天地之父母,故能分布清濁,開辟天地乾坤之位也。 道是虛無生一炁,先天一炁大于天,天地也是它造的。因為有了先天一炁,日月因之以運行。四時得之以代謝,五行得之以相生,萬事萬物都因先天一炁所化生。一炁化三清,三清各化三境,九天也是一炁所化。33個房子代表太上老君所居住的第33重天,得了老君的金丹,成就圣神,居于三界外的太清圣境。先天一炁掌控陰陽,所以是老天爺,造物主。 ![]() 第六化·隱玄靈 太上老君于庚寅歲九月三日沃鬻帛,天北玄王國天罡玄靈圣母之月臺。 ![]() 第七化·授玉圖 太上老君上皇元年,西河遇元始天尊,老君稽首,授天書玉字二十四圖。 玉是穿越太極玄線,通有入無的身外身。元始天尊是玉清,老君的金丹是陰陽混一的先天一炁,老子見元始天尊,是先天一炁不僅要把人的精氣神合一,形成一顆元神外丹,還要把全身的細(xì)胞精華變成一顆內(nèi)丹,叫玉神,出體叫玉身,也就是非身之身的身外身。內(nèi)丹外丹一體叫金丹,金丹才是大道本體的代言,才能和大道一樣,真空出妙有,化生萬物。《受玉圖》的內(nèi)涵直指內(nèi)丹玉神。 ![]() 第八化·變真文 太上老君龍漢元年,以五方真氣結(jié)成寶宇云稟之形,飛走五國三稽首怖。 ![]() 第九化·垂經(jīng)教 太上中皇年為寶經(jīng)符圖五訣,龍漢年洞真經(jīng),赤明年洞元經(jīng),開皇年洞神經(jīng)。 ![]() 第一十化·傳五公 太上中皇之后,于河口傳十三虛無,圣人行于五公術(shù)。 ![]() 第一十一化·贊元陽 太上伏羲清濁元年,說元陽、畫八卦、造書典、制嫁娶、敘人倫。 ![]() 第一十二化·置陶冶 太上祝融時,天漢元年,說按摩通精經(jīng),融鉆木出火,陶冶為器。 ![]() 第一十三化·教稼穡 太上神農(nóng)清漢元年,說太乙元精經(jīng),在播百谷和諸藥救疾,號大成子。 ![]() 第一十四化·始器用 太上伏羲后,制禮樂、衣冠,宮室、舟車、棺槨、孤矢,書契,牛馬、杵臼為市嵐立獄。 ![]() 第一十五化·住崆峒 太上黃帝時,號廣成子,居住崆峒山。帝問道,答曰:昏昏然然,無視無聽,抱神以靜。正帝問廣成子矣。 ![]() 第一十六化·為帝師 太上在少昊、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夏禹、殷湯皆有所授之經(jīng),為帝師。 道德就是心靈之光,就是大乘佛法,最高的智慧,太上無為法。內(nèi)以修身,外以治國,靜以養(yǎng)生,虛以應(yīng)物。元神當(dāng)家,破除小我,整體地看問題。狡詐的人心退位,回歸儉樸的本性大智慧。真佛真道就是修心,使本性顯現(xiàn),小到一個家,大到一個國,都會得清靜,得到大道的生機(jī)保育。虛以應(yīng)物,無心、無念、無為,卻可以成為老天的道器,該發(fā)生什么,法身自動就做了。 ![]() 第一十七化·授隱文 太上少昊時,降蜀嵩山左巨石上,神光明映太玄玉女看長生之道,感太上,以八隱授之。 蘊,蓄藏。經(jīng)蘊,經(jīng)文的內(nèi)涵。畫面下方,老子在傳授弟子,畫面上方老子的神在傳弟子的神。道統(tǒng)神傳,講的是成道了有法身的人,才能當(dāng)師父教徒弟,師父的法身是隨時去給弟子的神去上課的。當(dāng)徒弟有問題,師父的法身瞬間即到,保護(hù)徒弟。 ![]() 第一十八化·誕圣日 太上以殷十八王陽甲庚申,旨妙玉女晝寢夢吞日精,有孕八十一年,武丁庚辰二月十五日攀奢樹,剖右腹而生。 降圣跡講的是老子的誕生,一位圣人的降生,他的心靈之光一定會來歷非凡。老子是太上老君的分神下降,老子的《道德經(jīng)》成為中華文化主脈的核心,成千上萬的歷史上成道的先輩,都是在此經(jīng)的影響下成就。成道的人們壽齊天地,造福宇宙,造福人類及一切眾生。那無量功德來自《道德經(jīng)》的教化,此經(jīng)所帶的能量更是無邊無量,這就是太上道祖能量的驗證。 ![]() 第一十九化·為柱史 太上周文王時,號變邑子,在岐山拜為守藏史,作赤精經(jīng)。容商時,作璇璣經(jīng),授周公,成康時,復(fù)為柱下史。 老子曾為周朝守藏室之官,相當(dāng)于管理藏書的官員。雖然是人間的一個官員,但他的神是道祖的分神下降。道祖太上老君,是道體的人格化,也就是說,老子是再來人,是一個修成的人,帶著使命來到人間,傳播生命的共性真理,留下一部流芳千古的《道德經(jīng)》。 ![]() 第二十化·棄周爵 太上歷周成康之世,免退規(guī)亳。昭王時,見黑氣侵祥八天,文授王不信,后有腰船之難。 老子辭官回到亳州老宅,老子在東華度人,東為肝,肝藏魂,東華說的是魂得到本性之光。心光在體外度人無數(shù),回到老宅是心光收回肉身,在玄關(guān)里積蓄能量,等待著圣神,人體的太陽法相的出現(xiàn),即粉碎虛空的驗證。 ![]() 第二十一化·過函關(guān) 太上至函關(guān),周大夫尹喜為關(guān)令侯,上曰:汝知?喜曰:去冬天理星西行,融風(fēng)三至。 ![]() 第二十二化·試徐甲 太上謂徐甲函谷牧牛,吉祥草化女,口甲感上,值為白骨,喜稽首即活。 ![]() 第二十三化·訓(xùn)尹喜 太上遇尹喜,邀駕終南山,故太上乃授喜道德經(jīng),一言大丹設(shè)節(jié)解之要。 ![]() 第二十四化·升太微 太上以昭王二十六年,欲升天,告尹喜,千日之后往城都青羊肆尋,吾坐云華升天。 ![]() 第二十五化·會青羊 太上降蜀,記口李氏家,尹喜至市,見人牽青羊,喜解此是所約,隨至地踴王局,太上化白金身上坐。 這個故事,講尹喜三年脫胎,但是脫胎以后還有漫長的提升過程。七星、五帝、紫微大帝等一些列的高能量的獲得,都是在玄中師父的掌控下,才能一步一步地登天。為了尹喜,太上老君第二次下降,投胎一個姓李的官宦人家做兒子,把青牛變成青羊,守候著等待尹喜成道。火候一到,小孩現(xiàn)太上老君的相,封尹喜為文始真君。文始派就是依止《道德經(jīng)》,起手就是全自動化的自然本性,是頓法。 大道師父不離左右,才最后成道,每個圣神的誕生,都是師父親里火候的。見了本性,本性就是師父。師父善于移花接木,隱在你的生活里。小孩變成太上老君,是法相的進(jìn)一步升格,升到最高就是太上老君的相。李家因此拔院飛升,說的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我家還在的姐姐、老父不修行,天眼都開了,道光可以直接進(jìn)入大腦,給他們福壽安康。連我家的貓大寶,我頭蓋骨的三溝九洞出來,天目穴裂開一個骨縫,它和我一樣。 附原文《太上老君81化身圖》第四十六化、會青羊 老子以昭王十四年甲寅遐升,至乙卯歲,復(fù)從太微分身,托生于蜀國太官李氏之家。乃先以青牛化為青羊,毛體華潔,色如青金,常在嬰兒之側(cè),愛玩無歝。忽一日,失羊所在。兒啼不止,乃遣童于市尋覓得之。尹見而問焉,童子備言其故。喜默悟曰:“煩為我告太官之子:尹喜至矣。”童依其言入白,兒即振衣躍起,忽然高廣,涌出蓮花之座,老子化數(shù)丈白金之身,項有圓光,建七曜之冠,衣晨精之服,坐于蓮花之上。舉家皆詫怪,老子曰:“吾太微是宅,真一為身,太和降精,曜魄為人。何乃怪耶?”喜即稽首曰:“自奉秘要,粗有所得,息濟(jì)祖先,感受無量之慶。”老子曰:“吾所以留子者,以子初受經(jīng)訣,未見成功,是以待子于此。今保形煉元,以造其妙,炁參太微,解形合真矣。”授喜玉冊金文,賜以“文始”之號,位無上真人。老子遂為太官圣母說《元陽經(jīng)》,其家長幼二百余口,即時撥宅升天。按,《本紀(jì)》云:“青羊肆者,太上玄元天皇大帝第二次降生之所也”云。 ![]() 第二十六化·游諸天 太上尹喜朝元始至天宮,見天帝乘九靈輿七之蓋搔魔,即迎太上,求問至道。 ![]() 第二十七化·人廁賓 太上至廁賓國窟山,胡王出獵,見虹霓兒貫日,問是何人?答曰:修道之人。王曰:大道彌隆宜奉焉。 罽賓是西域地名。老君遇到出行打獵的罽賓國王,國王見五色光炁騰躍貫日,五色光是元神形成的標(biāo)志。到西域是神光出去了,在法界做功德。東土指神光在肉身,西域指神光脫離肉身。化胡經(jīng)被禁,認(rèn)為謗佛,皆因假佛不懂內(nèi)證真相。證道是生命體驗,和宗教沒有關(guān)系。 ![]() 第二十八化·化王子 太上會所王子七人拜曰:我生邊境,幸遇圣人,乞教存安之道。答曰:宜修三順六微內(nèi)保外,王子奉行。 ![]() 第二十九化·集諸圣 胡王再問,前說深奧,今欲得法。太上曰:佛語中食臺十萬六通神人來而不已,倉庫空米。 ![]() 第三十化·說金光 胡王曰:我倉庫將傾,豈是有道人耶,必是鬼魅,若不早圖,恐彌損害,積薪焚之,太上身放光明,說金光明經(jīng)。 ![]() 第三十一化·起青蓮 胡王以大鑊煮三日三夜,太上湯中涌出,坐蓮花,說蓮華經(jīng),避免湯火災(zāi)。 ![]() 第三十二化·捧神龍 胡王遂令水,太上遜水中而不溺,龍神捧水上,說涅架經(jīng),避水災(zāi)。 ![]() 第三十三化·演劍戟 太上變化無窮,胡王借劍戟伐,太上金身口光口歷八沖,胡王收地作札,伏道歸教。 ![]() 第三十四化·說浮屠 太上令尹喜化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遣飛天神王剃須發(fā)、掌赭衣、作浮屠之教。 ![]() 第三十五化·降外道 太上老君俱隆羅舍提婆城,坐□獅子與諸仙降九十六種邪道,不使冥死鬼神流布世間。 ![]() 第三十六化·藏日月 太上于迦夷國,王好殺不信陵犯,太上左手把日,右手把月,藏于頭中,天地冥味,國人恐怖。 ![]() 第三十七化·劫大山 太上至月支國,有邪師令劫大山,王請?zhí)弦跃殴?jié)杖撥椰,如人棄一把。太上不奉,耶人師歸太上為弟子。 ![]() 第三十八化·游于闐 太上于于闐國,王迎南渠山教汝□不知罪福,飲酒殺生,令尹喜化作金人,身長丈六,從空而降,為汝之師。 ![]() 第三十九化·留神缽 太上告諸眾神,吾有神缽,得法開天,神人以缽置空中,其獲此名缽,靈羅一滿,災(zāi)清道靜,若輕睹不見。 ![]() 第四十化·化諸國 太上身放九色神光,照見西方八十余國王及婦人,集聽法禁,致令尹喜為佛,身放金光,西東而座,諸國授教。 ![]() 第四十一化·舍衛(wèi)國 太上于舍衛(wèi)國,自化作佛,游至西域番邦胡地舍衛(wèi)國,從空墜下番王金殿莫能識認(rèn),議名曰佛,座七寶座,王臣達(dá)佛瞻仰,身長千萬丈,遍滿虛空。 ![]() 第四十二化·賜丹方 杜沖子玄逸,學(xué)道祁真,靜神守一,感展真人,降九華丹方,告曰:太上于東海八亭山集真地官舉子,故敕我仙方。 ![]() 第四十三化·弘釋教 太上欲弘浮屠教說法,周莊王九年,于梵天命煩厄金之丹精,騎白象,禮托天竺摩耶夫人,梵王于十年甲午四月八日生。 ![]() 第四十四化·授貞經(jīng) 太上于樓觀授道士宋綸中景道通□真經(jīng),景王時,遣仙官迎為太清真人,下司中六書奉山神仙之錄。 ![]() 第四十五化·嘆猶龍 孔子與南宮敬叔見太上,謂弟子曰:鳥魚獸吾知其飛游走,可為射綸縛,至于龍不能知,其乘風(fēng)云而上天,吾見老子猶龍也。 ![]() 第四十六化·揚圣德 商大宰問于孔子曰:丘圣,曰博學(xué)。間三王善任智勇五常,善任仁義。宰曰:孰□圣歟,子曰:西方有圣人焉,不治不亂,此圣德老君。 ![]() 第四十七化·改四真 太上之道,經(jīng)身立國,四真奉兮。莫違不百代宗兮。摩改四真者,莊周,列御寇,庚桑楚曰辛研,乃太上弟子也。 ![]() 第四十八化·教衛(wèi)生 南縈赴見庚桑子曰:蜂不能化藿,蝎起不能伏雞,鴿卵魯雞能之,吾材不足化子,胡不見老子,七日七夜至老子問道,教衛(wèi)生經(jīng)。 ![]() 第四十九化·訓(xùn)陽子 太上游秦梁,遇道教南沛陽子,不答,至舍款巾櫛脫履戶外,問其過,老子曰,惟即而盱□而誰太白辱盛德,陽子變?nèi)輪柮?/p> ![]() 第五十化·天地數(shù) 太上居景寶山,與五老帝君,談天地數(shù),撰集經(jīng)書,墨汁汲盡,有浮提國二神人刳心瀝血代墨汁。 ![]() 第五十一化·敕沈羲 沈羲學(xué)道問赦王,時路逢三仙官,駕青龍車,白鹿車,白虎車。從者告曰:太上遣吾持節(jié)白玉版青玉字,授羲升天。 ![]() 第五十二化·釋道德 漢文帝遣使問道,太上曰:尊道貴德,非可遙問。帝曰:普天下莫非王土,子蜼有道,朕民也。附掌躍升半空,何民?此帝悟,授道德。 ![]() 第五十三化·授道像 漢武帝好道,遣東方朔太始之年見青禽。帝問朔曰,王母使暮不降,母賜不死藥,帝曰,銀像五軀,乃太上像,又桃五枚賜帝。 ![]() 第五十四化·游瑯瑘 太上于漢成帝時,下游瑯瑘曲陽泉,授于吉太平經(jīng)一千七百卷。后漢章帝時,復(fù)降吉一百八十歲,受戒律一百八十條。 ![]() 第五十五化·校薄書 太上于漢安帝永初三年,降大山,召江夏吏劉圖校訂天下薄籍,天堂地獄罪惡報應(yīng)除罪,悔過文。 ![]() 第五十六化·傳正一 張?zhí)鞄熣叩懒辏瑵h安二年,有二使言道,太上詔道陵應(yīng)仙道,魔鬼害人,吾斬邪劍功垂職正一月成之。 ![]() 第五十七化·說斗經(jīng) 太上乘白鹿,漢桓帝永壽元年正月七日,于成都大靈玉女修丹所涌王局,與天師說北斗經(jīng),后說南斗經(jīng)。 ![]() 第五十八化·教飛升 太上于玄古三師,降漢洲萬安山,授李真多飛升之通真。多乃李八百之妹也。 ![]() 第五十九化·授三洞 太上與太極真人,于漢靈帝光和二年正月七日,降天目山,授洞玄靈大洞真經(jīng)及上清齋法。 ![]() 第六十化·拯民災(zāi) 道士暮居馬跡山,晉亂,遂飛稟告,感太上,西北來降,語暮曰:子五刑以神咒二經(jīng)可拯民災(zāi)。 ![]() 第六十一化·授神丹 王巖沖,瑯瑘人,常濟(jì)物,一旦異人來家,曰,早樂仙道,太上令我授于神丹,忽見云鶴滿室,迎即升天。 ![]() 第六十二化·封寇謙 魏神瑞二年,嵩山寇謙有神人曰:太上授謙新科經(jīng)戒符箴仙晃天衣,太武聞道,改年號太平真君元年。 ![]() 第六十三化·建安化 太上唐武德二年,降晉州浮山縣羊角山,語吉善行曰:唐天子今得圣理,社稷延長,宜于長安,化宮,言訖升天。 ![]() 第六十四化·毗摩銘 太上于于闐國毗摩城伽藍(lán)乃化胡成佛,所有石幢羅漢盧旗所造銘,東方圣人號是老君,化我國作佛,其銘尚在。 ![]() 第六十五化·光醮壇 龍朔二年,今道士郭行真北邙觀設(shè)醮,太上觀于殿上,又儀鳳四年,遣道士鄭玄隱醮垂觀。 ![]() 第六十六化·黃天原 文明元年,道士鄔玄崇同縣令黃天原敕赍香,太上果至,曰,吾是汝之祖,言畢升天。 ![]() 第六十七化·新興寺 太上于唐開元十七年四月十五日,蜀州新津縣新興尼寺,佛殿柱上現(xiàn)太上圣像,奉詔迎柱于大同殿供奉。 ![]() 第六十八化·彰靈寶 太上坐白馬,于開元二十九年參軍日,同秀于丹鳳門,曰,西與尹喜入流沙藏金匱,函關(guān)穿有天符。 ![]() 第六十九化·應(yīng)帝夢 太上于唐天寶元年,帝夢喜在城西與汝相見,帝差道士蕭元裕錄至山谷,白光下玉像三尺,迎興慶宮。 ![]() 第七十化·傳丹訣 唐明王妹天寶公主,投龍中條山雷公洞,忽有青衣曰·太上降授公主丹訣。 ![]() 第七十一化·現(xiàn)朝元 唐天寶五年冬帝駕幸華清宮,見驪山祥云,擁太上于朝元閣上,帝與內(nèi)人贍謁良久,隱。詔為降圣閣。 ![]() 第七十二化·頒流霞 臨津縣女冠王清進(jìn)好道,一日青衣降曰:太上為汝宿稟仙骨,詔上王京賜玉杯霞漿,飲之升天。 ![]() 第七十三化·刻三泉 太上于唐天寶五年,現(xiàn)于漢中石三泉黑水之側(cè),帝以禮竭,遂令刻石于所現(xiàn)處。 ![]() 第七十四化·云龍巖 太上于蕭宗至德二年,現(xiàn)于龍巖,真像通天至地,白衣,左手垂,右手執(zhí)玉明扇,眾瞻禮良久乃現(xiàn)。 ![]() 第七十五化·顯大像 大禹得神助治水、戰(zhàn)勝風(fēng)的故事。憑借著寶文,神借自然的力量,改造、調(diào)整環(huán)境,清理霧霾等。道是虛無生一炁,萬物為一炁所化生,得了先天一炁的人,就可以融入到萬物中。借神力,神是光能量,高維空間的高光生命的幫助,玄中師父的提攜,就可以心想事成。 ![]() 第七十六化·居玉堂 太上□金母于梁州金泉杲山,授女官謝自然法錄,然升天。后語刺史李堅曰,天上玉堂太上居,人間三輔朝拜焉,言訖升天。 ![]() 第七十七化·明崖壁 唐文宗開成二年,閬州嘉陵江崖壁光起,石上現(xiàn)太上像,刺史高元裕刻于石,每祈紫云上浮。 ![]() 第七十八化·殄龐勛 唐懿宗時,徐州寇龐勛,焚太清宮,見太上自宮而南,須臾,黑霧遍野,群寇迷路,自殺溺水而死。 ![]() 第七十九化·傳古磚 唐僖宗中和二年,宗室李特立與道士李無為,玄中觀設(shè)醮,見紅穿地得寶磚,上有古篆六字,方二寸:太上平,中和災(zāi)。 ![]() 第八十化·起相光 紹圣五年,亳州太清宮道士張景元寺夜朝禮,見太上眉間起光,入洞霄宮,先天圣母殿左右爛紅霞,二更散西北。 ![]() 第八十一化·起祥光 ![]() 第一化 起元始 ![]() 第二化 現(xiàn)真身 ![]() 第三化 尊宗主 ![]() 第五化 開天辟地 ![]() 第六化 隱玄靈 ![]() 第七化 受玉圖 ![]() 第八化 變真文 ![]() 第九化 垂經(jīng)教 ![]() 第十化 傳五術(shù) ![]() ![]() 第十二化 置陶冶 ![]() 第十三化 教稼穡 ![]() 第十四化 始器用 ![]() 第十五化 住崆峒 ![]() 第十六化 授隱文 ![]() 第十七化 為帝師 ![]() 第十八化 誕圣日 ![]() 第十九化 為柱史 ![]() 第二十化 棄周爵 ![]() 第二十二化 試徐甲 ![]() 第二十三化 訓(xùn)尹喜 ![]() 第二十四化 升太微 ![]() 第二十五化 會青羊 ![]() 第二十六化 游諸天 ![]() 第二十七化 入罽賓 ![]() 第二十八化 化王子 ![]() 第二十九化 集圣錄 ![]() 第三十一化 起青蓮 ![]() 第三十二化 揥神龍 ![]() 第三十三化 摧劍戟 ![]() 第三十四化 說浮屠 ![]() 第三十五化 降邪魔 ![]() 第三十六化 藏日月 ![]() 第三十七化 撥泰山 ![]() 第三十八化 游于闐 ![]() 第三十九化 留神缽 ![]() 第四十化 化諸國 ![]() 第四十一化 到天竺 ![]() 第四十二化 入魔竭 ![]() 第四十三化 捨衛(wèi)國 ![]() 第四十四化 賜丹方 ![]() 第四十五化 弘釋教 ![]() 第四十六化 授真經(jīng) ![]() 第四十七化 嘆猶龍 ![]() 第四十八化 揚圣德 ![]() 第四十九化 胤四真 ![]() 第五十化 教衛(wèi)生 ![]() 第五十一化 訓(xùn)陽子 ![]() 第五十二化 天地數(shù) ![]() 第五十三化 昭沈義 ![]() 第五十四化 解道德 ![]() 第五十五化 授道像 ![]() 第五十七化 授薄書 ![]() 第五十九化 說斗經(jīng) ![]() 第六十化 教飛升 ![]() 第六十一化 授三洞 ![]() 第六十二化 拯民災(zāi) 第六十三化 授神丹 ![]() 第六十四化 封寇謙 第六十五化 建安化 ![]() 第六十六化 毘摩銘 ![]() 第六十七化 光醮壇 ![]() 第六十八化 黃天原 ![]() 第六十九化 新興寺 ![]() 第七十化 彰靈賓 ![]() 第七十一化 應(yīng)帝夢 ![]() 第七十二化 傳丹訣 ![]() 第七十三化 現(xiàn)朝元 ![]() 第七十四化 頌流霞 ![]() 第七十五化 刻三泉 ![]() 第七十六化 云龍巖 ![]() 第七十七化 居玉堂 ![]() 第七十八化 明崖壁 ![]() 第七十九化 殄龐勛 ![]() 第八十化 傳古磚 ![]() 第八十一化 起紅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