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河邊繼續向前走,路旁山崖上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的洞窟和佛龕,但大多是空的。 ![]() ![]() ![]() 1923年,古董販子盜走古陽洞北魏彌勒佛造像。1934年,賓陽中洞“帝后禮佛圖”、古陽洞飛天、龕楣、賓陽南洞石獅、蓮花洞北壁交腳彌勒佛、奉先寺盧舍那大佛右手掌、古陽洞北魏釋迦思維像等,接連被盜鑿下來運往海外。 ![]() 摩崖三佛龕是龍門石窟最著名的景點之一,雕鑿有三坐佛,四立佛,共七尊造像,石窟因臨山摩崖造像且題材為三佛,所以稱為摩崖三佛龕。 ![]() ![]() ![]() ![]() 在摩崖三佛龕中,彌勒居中,似乎是在表示他已修業期滿,取代了釋迦牟尼的位置,成為主宰當今世界的佛了。 因為摩崖三佛龕并沒有題記,后人結合文獻研究,認為這與唐代武則天相關,此窟應該是為武則天建立武周政權制造佛教神學輿論所開鑿的。 ![]() 現在寺廟中常見的大肚彌勒佛形象是宋代以后才出現的,唐代初期和前期是彌勒信仰最盛時代,彌勒佛造像有專有姿態。 ![]() 唐代的彌勒信仰興盛在很大程度上與武則天相關。 武則天早年入宮,后曾出家,參透了政治與宗教的微妙關系,當上皇后后,又進一步利用佛教為自己叩啟通往最高權力的大門。 她利用佛教中彌勒未來佛的故事,宣稱自己是彌勒化生,為登上皇帝寶座制造輿論。身邊的一群人也專門編了宣揚彌勒降世的佛經,而且說彌勒佛也可以是女性,這在女性地位較高的唐代也受到歡迎。 ![]() 摩崖三佛龕的開鑿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出現的。除了摩崖三佛龕外,在龍門石窟中還有眾多以彌勒佛為主佛的佛龕、石窟,它們成了武則天時期石窟造像的一個典型特征。 ![]() 如同賓陽三洞里的南洞,這里其實也是一座爛尾工程,窟中造像僅為毛坯,比較粗糙,除了中間的大佛算是做的比較完備外,其他幾尊佛都沒徹底完工,甚至那幾個侍者要么身子沒雕完,要么是只雕了個輪廓,或是光打上雕刻線,都半半拉拉的樣子。 ![]() ![]() 關于這個爛尾工程大概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摩崖三佛龕是由白馬寺主持馮小寶修造,但他突然被武則天處死,所以工程就停了。另一種可能這項工程是在武則天晚年搞的,工程進行中發生了李唐老臣們逼武則天退位的政變,于是在龍門摩崖上工作的人們就一轟而散,留下了一半的工程。 ![]() ![]() 在山崖下的路旁立著一塊很大的牡丹石,黑石生白花,白花映黑石,黑白相間,妙趣橫生。這是一種帶有五瓣花狀花紋的花崗巖,形成于15億年前,發現于河南洛陽和平頂山,因石身具有天然形成的牡丹花圖案而得名。
|
|
來自: 昵稱VeWWVpmi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