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智慧圖書館,我更愿意將其當成數字圖書館的一個高級階段來看。當然,智慧圖書館的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只是圖書館和圖書館員的事,涉及很多行業,特別是作家創作、學術研究、出版流通、個人閱讀等整個生態鏈條。可以說,智慧圖書館是圖書館在智慧社會中的一種新的表現形態,是智能社會的一個知識和數據基礎設施,是智慧城市的核心組件。智慧圖書館建設包括很多要素,我這里說四個方面:一是樓宇智能化,也就是圖書館建筑本身的智能化,空間價值是圖書館的重要元素,需要從智能化角度進行設計和改造;二是圖書館的管理智能化,就是圖書館更科學地履行社會職責,用正確的方法做對的事,其中包括圖書館員的業務管理、政策制定、統計分析、數據報表等方方面面,這些都需要智能化技術加持;三是圖書館的服務智能化,包括圖書館面向人類和面向第三方機器履行服務,比如信息檢索、文獻借閱、知識發現、活動參與等都需要進行智能化升級;四是圖書館提供的以標準件存在的、可以被復用的應用,要升級成智能化的語義工具。我認為目前至少存在這四個方面,未來也許還有更多的維度,比如圍繞圖書館員與讀者的智能化互動,讀者之間的社會化閱讀和分享,等等,會不斷有新現象和新模式出現。總之,智慧圖書館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隨著我們認知發展和實踐探索,對智慧圖書館的內涵和本質的理解將進一步深化和拓展。(王志庚) 智慧服務、智慧業務、智慧管理,至少三個方面都智慧了,圖書館才能稱之為真正的智慧圖書館。讀者能看到、用到的,是智慧技術提供的智慧服務。圖書館工作人員是廣義上的,既有正式的工作人員,也有很多業務外包的工作人員,乃至產業鏈中一起合作的人員。這樣的業務怎么智慧化?圖書館從戰略管理到職能管理,怎么運用新的智慧技術、工具?前兩年,我就看到“你的下一個老板可能是機器人”這樣的標題,而且是很出名的管理學院的文章。圖書館轉型按照剛才談的三大課題一步步去走,基本方向還是清晰的,但在具體某個領域、某個具體圖書館怎樣走未必明確,需要研究思考,結合本地區讀者的需求和圖書館的定位,才能確定具體的轉型目標和路徑,才能確定需要怎么科學地開展工作。(陳超) 相對傳統圖書館,我認為 “智慧圖書館”一定以人為本,讓人體驗到能高效解決管理的難題、優質提升服務的實效。“智慧圖書館”’是時代的產物,也是圖書館人主動適變,創新創造的美好愿景。當然,智慧圖書館的發展并非空穴來風,而是自有其技術、需求和社會背景的。新技術為智慧圖書館發展提供了可能性;新需求為智慧圖書館發展提供了驅動力;新時代為智慧圖書館發展提供了加速度。(林旭東) 在我看來,智慧圖書館是在新的時代、新的技術環境下進行信息技術整合,以提升激活圖書館資源的一種方式或者解決方案。第一,智慧圖書館是面向應用的、面向問題的,并且應該是解決問題的,不是簡簡單單的新技術的堆砌,是用現代信息技術,尤其是用新的AI技術等來提升圖書館的業務能力。第二,智慧圖書館的智慧與否,在于與之相關新技術的采用是否具有“智慧”,能否突破原有的圖書館信息技術應用程度和水平,增加現有圖書館人員和業務管理所難以達到的信息和知識的處理能力。第三,智慧圖書館既然是一種綜合性的應用和解決方案,就應該充分利用現有的信息技術,增強其在圖書館的應用與發展。第四,智慧圖書館也應該是由分層次和不同側重的應用組成,包括范圍差異與內容重點的不同。針對打破孤島壁壘,則需要新的標準體系和技術平臺。第五,智慧圖書館將突破原有圖書館行業內的建設格局,實現相關信息和知識內容的社會聯合與協同共建。(李東來) 智慧圖書館的確包含了很多東西,而且對不同的人來說是不同的東西。自從2003年有人隨著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等概念的提出而提出“智慧圖書館”,圖書館界更多是從理論上,從對圖書館未來的影響上進行探討。許多國內學者,例如王世偉,做了大量研究,有很多成果發表,對這一熱點領域的形成可謂功不可沒。直到近兩年,智慧圖書館才發展成為一種實踐,而且這種實踐是伴隨圖書館技術應用的更新換代開始的,可以說是技術引領的。所以相對于學界的理論探索來說,技術研發和應用實踐其實是滯后的。目前隨著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的推進,以及在高校圖書館和研究型圖書館中普遍開始的下一代圖書館服務平臺升級,智慧圖書館需求調研和功能開發是順理成章的事。然而目前也存在不小的隱憂,主要是學界和業界對于智慧圖書館建設的艱巨性和復雜性認識不足,造成調查研究不充分、資源投入不足。智慧圖書館不像過去圖書館的技術進步,只需要集中一定的公共財力,在單點技術應用方面取得一定的突破,就可以普及開來,惠及整個行業,它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們對圖書館在未來社會中的職能和目標還沒有一個相對靠譜的把握,對未來網絡社會知識交流的規律和趨勢缺乏透徹的理解,沒有充分討論、爭鳴、合作、探索、試錯,對互聯網時代社會系統工程方法缺乏學習和認識,還想按照以前的經驗推進智慧圖書館實踐,成功的可能性是不大的。(劉煒) 關于智慧圖書館,目前可能沒有一個比較統一、清晰的定義,相較數字圖書館、移動圖書館等而言,也沒有清晰的模式。個人認為,智慧圖書館是在新時期圖書館行業尋求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目標或愿景,本質上是要求圖書館轉型和創新發展,如“智慧城市”“智慧社區”“智慧教育”“智慧醫療”等一樣,是圖書館未來發展的一種新的形態和新的能力,實現從文獻服務到知識服務轉型升級,總體上應能逐步具備智慧感知、智慧服務、智慧管理及決策的能力。(吳昊) 智慧圖書館不是一種圖書館類型或一種新的圖書館業務,而是一個圖書館綜合的和整體的“智慧”能力的體現,在這個意義上也可稱為智慧型圖書館。某種技術應用于圖書館而產生的某種“智慧”能力只是圖書館的一個智慧點或智慧功能,如基于RFID 感應技術的圖書館自助系統,只有將多種技術特別是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應用于圖書館各個方面、各個環節而形成的相互關聯的 “智慧”功能體系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智慧圖書館,因此智慧圖書館是由一系列智慧點或智慧功能所構成的不斷生長的有機體。(吳政) 圖書館不必盲目爭先,應實事求是,審慎把握,厘清定位,切實把握建設的基本原則和關鍵點。首先,智慧圖書館建設應選擇成熟的技術,成熟的技術會事半功倍,不僅可達成應有的服務效能,還會減輕管理壓力。其次,智慧圖書館建設應選擇適度的技術,且圖書館需要為之做好鋪墊。再次,智慧圖書館提供便利和提升效率的目標應注意必要性。(張巖) CALIS 并不是把自己定位成某一個單純的服務機構,而是試圖從標準規范,從整個高校圖書館體系的架構上、全局角度,來搭建一個生態環境的托盤,我有時候把它叫作“非誠勿擾”平臺,我們來撮合圖書館和各類商家,在中間做平臺服務。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一套規范,需要對這個業態的良好管理,這樣才能真正解決圖書館發展的問題。(陳凌) 智慧即管理,建設智慧圖書館,實際上就是要使服務無所不在,更方便,更快捷,更溫馨。服務有邊界,未來可期。(王新才) 知行合一,開啟未來。以AI為核心定義智慧圖書館;以“數智”為背景發展智慧圖書館;NLSP+圖客機器人的實踐。高校圖書館的轉型也就是智慧圖書館的探索歷程。具體來說,就是要在智能技術、智慧平臺和智慧空間三大維度上“下深功”,將“智能化”過渡到 “智慧化",將智能設備與圖書館的服務融合起來,在用戶需求與圖書館資源之間做到智慧服務的 “游刃有余”,真正實現“數智〞賦能和智慧創新,進一步推進智慧圖書館、智慧校園和智慧城市的建設。(邵波) 我個人認為,智慧圖書館是一個綜合體,是要充分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與圖書館業務 和服務場景深度融合,打通整合場館建筑、設施設備、文獻資源、讀者、館員,通過無處不在的感知與連接,實現觸手可及的“智慧”服務。智慧圖書館肯定是未來圖書館的發展方向,也是未來圖書館的發展目標,這一方面是圖書館自身發展的需求,也是充分滿足讀者更加個性化和深層次的知識需求即從單純的文獻服務轉向知識服務的要求。(胡海榮) 智慧圖書館的核心是圖書館的全面信息化,智慧圖書館的系統架構是實現各種管理和服務的前提,重構圖書館管理系統架構是實現智慧圖書館的根本保障,是屬于頂層設計的范疇。智慧圖書館應緊密圍繞 “資源”和“服務”兩個核心進行管理系統架構研究,如果沒有全面信息化和資源全面數字化,“智慧”根本就無從談起,這是體現圖書館的智慧管理和服務的根源。(楊新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