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光緒去世后,已無可掌控大局之人。
中興四大名臣也是能掌控大局之人,可這四位中流砥柱相繼離開人世,僅剩一些自恃才高滿清權貴掌權,他們對漢人很不信任,相繼出臺政權并不靠譜,清政府滅亡勢在必行。
武昌起義槍聲爆發后,清政府本想迅速解決武昌叛黨,可指揮不了新軍,只能請袁世凱出山指揮北洋軍,在袁世凱多番努力下,清帝退位。
那在推翻清朝行動中誰作用最大,我覺得是袁世凱。
其一、太平天國運動
太平天國運動開始后,清政府引以八旗為重無法壓制太平軍,只能依靠地方團練鎮壓太平軍,這樣清政府對地方管控減弱,漢人逐步有了權力,從而給滿清致命一擊。
太平天國起義要滿清損傷嚴重,沒有這次起義,清政府也不會放松地方管控,新興漢族勢力也不會崛起。
地方武裝沒興起,袁世凱怎么逼迫清帝退位。
其二、孫中山
孫中山是個偉人,他是中國近代民主開拓者,偉大民主先行者,他在推翻滿清王朝中有極其重要作用。
孫中山早年投身革命,創立反清組織,又考察西方資本主義思想,創造出三民主義,要中國革命有了一套思想,為武昌起義奠定了思想基礎。
武昌起義后,遠在美國孫中山得知消息后,立馬回國,并給推薦為中華民國臨時總統,后由于自身力量不足,孫中山選擇急流勇退,將革命果實給袁世凱。
可以說,孫中山為推翻滿清起到很大作用。
其三、隆裕太后
慈禧、光緒走后,隆裕、載灃是滿清實際掌控人。
可這兩人,并不能掌控大局,載灃迫于壓力辭去攝政王之位,將一切留給一個隆裕太后選擇。
隆裕太后在清帝退位上是個重要人物,她若不退位,袁世凱也沒足夠辦法,這樣的話,有可能戰爭會繼續下去,滿清貴族為保護皇帝死命去戰斗,這樣會加大局勢混亂。
隆裕在識時務選擇退位,值得我們尊重。
其四、袁世凱
袁世凱是個傳奇人物,發跡于朝鮮,小站練兵要他有了同清政府叫板資本。
戊戌變法時,光緒本想拉攏袁世凱,可這家伙深知光緒沒啥勢力,還不如去投靠慈禧,能確保自己榮華富貴,戊戌變法后,袁世凱得到重用。
八國聯軍侵華,李鴻章等漢族大臣搞了個東南互保,袁世凱沒去北京救援,這要他有能力可以和清政府叫板。
武昌起義后,袁世凱抓到機會,先鎮壓武昌叛黨,并和清政府談判,在威逼利誘下,隆裕太后無奈只能選擇退位,之后又復辟當皇帝,要自己遺臭萬年。
綜合所述:
袁世凱是作用最大之人,他本就是實力派,如果他有打算鎮壓革命黨,能夠鎮壓得了武昌起義,也能打壓其他省份起義軍。他的北洋軍力量在哪里,其他地方起義軍只能小大小鬧,起不了大風浪,袁世凱搞定武昌起義,其他省份看情況不對,也會順勢投降。
可袁世凱這家伙不是個單純之人,他想獲得至高權力,他只是借用滿清這艘破船,給自己鋪好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