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一顆充滿生命活力的星球,是人類和自然萬物共同擁有的棲息地,但隨著人口數量的增長和人類科技的發展,人類對自然界的改造能力越強,這就不可避免的導致了很多野生動物的滅絕,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因人類而滅絕的46種少見的鳥類。 1、尖嘴垂耳鴉,新西蘭獨有鳥類,滅絕于1907年。 ![]() 又叫做北島垂耳鴉,是生活在新西蘭北島的獨有鳥類,全身黑色,喙長,有一對較大的耳垂,外形很有特色。但其叫聲比較難聽,一直不被原住民所喜歡,而其真正的危機來自于歐洲移民遷徙之后,歐洲人對其羽毛十分熱衷,連英國國王喬治五世都曾經戴國一件兼嘴垂耳鴉尾翎做成的帽子,此后兼嘴垂耳鴉的數量急劇減少,最后一次發現兼嘴垂耳鴉的蹤跡是在1907年。 2、留尼汪椋鳥,留尼汪的本地鳥類,在1837年滅絕。 ![]() 留尼汪椋鳥,是留尼汪的本地鳥類,主要生活在森林沼澤以及海岸邊潮濕的樹林中,以咖啡果為食物,因此被當地人大量獵殺,同時,當地為了對付蝗蟲引入了八哥,八哥占據了留尼汪椋鳥的棲息地,最終在1837年滅絕,目前,共有19個留尼汪椋鳥的標本存在于博物館中。 3、銀斑黑鴿,少見的黑色鴿子,1930年滅絕。 ![]() 也稱琉球林鴿,生活在日本沖繩群島未經開發的亞熱帶森林中,但隨著當地對森林的開發力度加大,其棲息地被破壞,改建成為商業或者產業區,人類的活動干擾,導致了銀斑黑鴿無法正常繁殖,其膽小謹慎,一旦被驚嚇,就會拋棄自己的巢穴和卵,因此很快就滅絕了。 4、白令鸕鶿,最初發現于白令島的海鳥,滅絕于1850年。 ![]() 也叫做白令鸕,1741年,喬治·斯特拉在維他斯·白令(VitusBering)正在進行第二次堪察加半島探索,他意外發現了一種體現大但卻丑陋的鳥類,大眼睛,黑羽毛,嘴邊被紅色皮膚點綴,頭戴羽冠,但卻不會飛行,他給起名為白令鸕鶿。 白令鸕鶿體重大約13磅左右,以小型魚類為食物,但特斯拉的發現并非好事,隨后蜂擁而至的歐洲探索者將白令鸕鶿作為食物補給,在1850年就遺憾的消失不見了。 5、薩摩亞水雞,生活在太平洋中南部島嶼薩摩亞薩瓦伊島上的一種秧雞,1907年滅絕。 ![]() 薩摩亞水雞,島嶼獨有的秧雞科動物,在1869年首次在科考活動中被發現,但人類的活動對薩摩亞水雞來說卻是一場災難的開始,隨船而來的大家鼠及貓等動物被遺留在島上,這些外來物種對薩摩亞水雞的生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最終在短短的30多年后就永遠的消失了。 6、塔希提秧雞,被家鼠滅絕的秧雞科動物,在18世紀末期滅絕。 ![]()
7、綠頭輝椋鳥,生活在太平洋西南部的諾福克島,1923年左右滅絕。 ![]() 1836年首次被發現,由約翰·古爾德在諾福克島及豪勛爵島發現并命名,羽毛以灰褐色為主,但頭部羽毛在陽光下有亮眼的綠色,棲息地的喪失已經過度的獵殺是其滅絕的原因。 8、鬢吸蜜鳥,夏威夷蜜鳥里的一種,1859年滅絕。 ![]() 這種鳥的資料十分稀少,只有一些零星的書面記載,當地的原住民并沒有過多地關注它們,直到歐洲人抵達之后,這種鳥才被發現并記錄下來。滅絕原因與歐洲殖民者帶來的疾病以及環境變化有關,目前在夏威夷的博物館內有四只標本存在。 9、夏威夷暗鶇,生活在夏威夷的考艾島,在19世紀末期滅絕。 ![]() 夏威夷暗鶇是一種小巧的鳥類,羽毛顏色較深,主要棲息在當地的密林以及峽谷中,隨著人口數量的增加,棲息地的破壞,野豬以及大家鼠等外來物種對其繁殖地的侵占都是其滅絕的原因。 ![]() 顧名思義,新西蘭鶇鹟就是生活在新西蘭地區的一種雀類,共有兩個亞種,歐洲移民的進入改變了當地原有的生態系統,野貓等外來物種的入侵,讓反應較慢的鳥類都輕易的被捕食,從1863年開始,其數量就急劇減少,到1905年的時候已經十分罕見了。目前有12個標本,分別存放在德累斯頓國家博物館、倫敦的自然歷史博物館、利物浦世界博物館、多倫多的安大略省皇家博物館、匹茲堡的卡內基博物館及不來梅的海外博物館。 11、紅秧雞,因人類的好奇心而滅絕于1700年左右。 ![]() 紅秧雞是生活在毛里求斯島嶼上的一種秧雞科動物,體型較大,味道并不可口,但紅秧雞卻有一個特殊的習慣,喜歡追逐紅布,又不懼怕人類,因此被輕易誘捕,從1693年被發現開始,短短的七年后,紅秧雞就已經滅絕了。 12、查塔姆蕨鶯,僅生活在新西蘭??島及芒哲雷特的特有鳥類,19世紀滅絕。 ![]() 查塔姆蕨鶯,一種曾經生活在新西蘭獨有的鶯科鳥類,叫聲清脆,性情謹慎,但由于產卵地位于較低處,被外來的老鼠、野貓等捕食,在19世紀就滅絕了。 13、新不列顛紫水雞,澳洲特有鳥類,1834年左右滅絕。 ![]()
![]() 也叫馬島藍鳩,是毛里求斯島嶼特有的鴿子,和著名的渡渡鳥一樣,都是毛里求斯島嶼上的獨有物種。最早在1755年被發現,但由于其外形美麗,顏色鮮艷,因此被歐洲移民大量捕捉,用于展覽或者裝飾。最后的標本是在1826年在薩凡娜所采集到的。 15、所羅門冕鴿,生活在太平洋所羅門群島的一種鴿子,20世紀初期滅絕。 ![]()
16、笠原臘嘴雀,生活在太平洋的小笠原群島上的鳥類,1830年左右滅絕。 ![]()
17、黃嘴秋沙鴨,新西蘭獨有的島嶼鳥類,1902年滅絕。 ![]() 黃嘴秋沙鴨,曾經廣泛分布在新西蘭的奧克蘭島上,歐洲移民之后,大量的島嶼被殖民,土地被建設成為牧場和田地,黃嘴秋沙鴨棲息地被占據,同時大量的獵殺加速了黃嘴秋沙鴨的滅絕,在1902年之后就再沒有發現過一只。 ![]() 阿提特蘭鸊鷉也叫做巨鸊鷉,是一種鸊鷉科鳥類,僅分布在危地馬拉的阿蒂特蘭湖,從1958年開始,阿提特蘭鸊鷉的數量就開始減少,特別是1960年以后,外來魚類小口黑鱸及大口黑鱸的入侵更是加速了這種鳥類的滅絕,大量的幼鳥被魚吞食。在1989年觀察到最后兩只阿提特蘭鸊鷉,此后再未有新的發現。 19、愛斯基摩勺鷸,曾經數以百萬計的北美涉禽,1981年后再未發現。 ![]()
20、佛羅里達彩鷲,生活在北美地區的猛禽,19世紀初期滅絕。 ![]() 佛羅里達彩鷲的資料很少,最早在1770年被探險家威廉·巴特蘭所記載,滅絕原因可能與氣候的變化有關。 21、夏威夷監督吸蜜鳥,夏威夷群島獨有的美麗鳥類,大約在1915年滅絕。 ![]() 夏威夷監督吸蜜鳥是一種外形十分美麗的鳥類,黃色的羽毛很顯眼,曾經一度是原住民部落頭領才能佩戴的裝飾品。其橙黃色的羽毛代表著個人權勢,曾經的皇室頭領卡美哈梅哈大帝有一件著名的黃色長衣,就用了8只夏威夷監督吸蜜鳥的羽毛來制成。 22、新英格蘭黑琴雞,因保護而滅絕的北美禽類,在1932年滅絕。 ![]() 新英格蘭黑琴雞是北美常見的一種草原榛雞,在歐洲移民北美之后被大量獵殺,20世紀初期,由于其數量稀少,被當地一個保護組織在一個島嶼上予以保護性繁育,但一場大火將不會飛翔的雌性新英格蘭黑琴雞全部燒死,1932年,最后一只雄性新英格蘭黑琴雞死亡。 23、歐胡吸蜜鳥,分布在夏威夷歐胡島的山區森林的鳥類,1837年滅絕。 ![]()
24、啟利氏地鶇,生活在小笠原群島上的鳥類,1830年左右滅絕。 ![]()
25、德拉氏馬島鵑,喜歡吃蝸牛的鳥類,1932年滅絕。 ![]() 德拉氏馬島鵑又稱食蝸牛馬島鵑,是一種杜鵑科鳥類,棲息在布哈拉島岸邊的雨林,喜歡以蝸牛為食物,人類的活動導致了它們的滅絕,一方面又獵人獵殺采集其羽毛,另一方面,人類遷徙帶來的黑老鼠、貓等會捕食它們。 26、雷仙島秧雞,夏威夷島嶼上的一種小型秧雞科動物,1944年滅絕。 ![]() 雷仙島秧雞是一種小型的秧雞科動物,主要生活在夏威夷群島西北方的雷仙島上,不會飛翔,在岸邊的草叢中筑巢,滅絕原因是人類帶來的兔子被釋放到野外,大量的兔子破壞了雷仙島秧雞的巢穴,導致它們無法繁殖。有一部分雷仙島秧雞被帶到了中途島,但遺憾的是隨著二戰期間美軍的登陸,大家鼠的入侵再次導致了雷仙島秧雞的滅絕。 27、黑胸蟲森鶯,美洲的一種鳥類,2002年左右滅絕。 ![]() 也被叫做黑眼紋蟲森鶯,1832年被牧師約翰·巴克曼首次發現,生活在美國南部以及古巴,棲息在沼澤地中,滅絕原因是棲息地的破壞,2002年,在古巴拍攝到一只,此后再沒有發現過。 ![]() 海濱灰雀是灰雀的一種,主要生活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的梅里特島,滅絕原因與棲息地被污染有著重大的關系,由于農藥的使用,導致其數量銳減,后期其賴以生存的鹽沼棲息地又被太空計劃征用,因此而滅絕,最后一只海濱灰雀死于1987年。 ![]() 笑鸮是一種鴟鸮科動物,屬夜行猛禽,在1840年歐洲人最初到達新西蘭時,笑鸮的數量仍比較多,但 由于人類的捕殺以及棲息地的破壞而滅絕,在1960年的時候曾發現過期卵的碎片。 30、斑翅秧雞,曾經是太平洋諸多島嶼上常見的鳥類,1973年滅絕。 ![]() 斑翅秧雞是一種涉禽,大小與小雞相似,善于涉水,主要分布在太平洋的各個島嶼上,在1890年的時候曾經采集到過相關標本,但最后的目擊報告是在1973年。滅絕原因可能是 由于貓科及貓的入侵。 ![]() 加姆島野鴨是生活在馬里亞納群島特有的鴨科動物,它們是一種獨特的鴨子,是遷徙而來在此地越冬的綠頭鴨與住在島中的澳大利亞黑鴨雜交而來,二戰期間,由于大量的獵殺導致了該鴨種數量銳減,1979年,兩只雄鴨及一只雌鴨在塞班島上被捕捉到,轉送到美國圣地牙哥的海洋世界。但人工繁育未能成功,于1981年滅絕。 32、阿達藪鶯,生活在印度洋塞舌爾群島上的鶯科動物,在1986年滅絕。 ![]() 阿達藪鶯是一種生活在印度洋塞舌爾群島上的鶯科動物,在1967年被首次發現,但此后就蹤跡難覓,到了1983年,只發現了一只雄鳥,1986年再次勘察的時候,已經沒有了蹤跡。其滅絕的原因可能是因人類所帶來的大家鼠、貓及山羊等入侵物種所導致的。 ![]() 諾福克島布布克鷹鸮是諾福克島所特有的一種貓頭鷹,主要生活在島嶼上的熱帶雨林中,但隨著熱帶雨林被大面積清除,其棲息地越來越小,還要面臨野生蜜蜂的入侵,以及與深紅玫瑰鸚鵡爭奪巢穴。最終在1996年消失了。 ![]() 短嘴導顎雀,又名短鐮嘴雀,生活在夏威夷群島上,最后的發現記錄是在1998年的時候,在考艾島及茂宜島上見到的,后來的20多年里再未有新的發現。美國漁業暨野生物管理局結論短嘴導顎雀已經滅絕。 35、阿拉伯鴕鳥,曾經作為富貴的象征,在1966年滅絕。 ![]() 阿拉伯鴕鳥也叫作中東鴕鳥,羅馬帝國時期,一度被作為獵殺的對象,后來被看作是財富與高貴的象征,但由于氣候變化,干旱加劇以及獵殺等原因,其數量越來越少,在1966年之后就再也沒有消息了。 36、牛頓鸚鵡,棲息在非洲羅德里格斯島的森林中的鸚鵡,18世紀末期滅絕。 ![]() 牛頓鸚鵡也稱羅德里格斯環頸鸚鵡,棲息在非洲羅德里格斯島的森林中,主要以橄欖樹的果實為食物,非洲海島上的獨有鳥類很多,但長期與世隔絕,導致缺乏防御能力,在歐洲殖民之后,外來物種比如貓、狗、老鼠等都成為了這些鳥類滅絕的原因。 37、長嘴導顎雀,夏威夷獨有物種,1940年左右滅絕。 ![]() 長嘴導顎雀是夏威夷特有物種。其相關記載比較少,只有少量的標本被采集到,由于棲息地被占據等 原因,在1940年左右滅絕。 38、樂園鸚鵡,澳大利亞本土鸚鵡,1927年滅絕。 ![]() 樂園鸚鵡是一種色彩斑斕,十分美麗的鸚鵡,中等體型,主要分布在澳洲東南部,其滅絕原因與過度放牧、棲息地被破壞有關。另外由于大量的捕捉,在1927年之后已經難覓蹤跡了。 39、拉布拉多鴨,生活在有冰川侵蝕的巖石高原的拉布拉多地區,1878年左右滅絕。 ![]()
40、象鳥,馬達加斯加島嶼森林中的大型鳥類,1649年滅絕。 ![]() 象鳥,也叫做隆鳥,生活于非洲馬達加斯加島的森林中,是當地獨有的大型鳥類,其數量一直不多,17世紀后,馬達加斯加島嶼上的人口數量增長到之前的十幾倍,大量的人口需要更多的土地,森林被砍伐,象鳥也被大量獵殺。在1649年就消失了。 41、卡羅萊納長尾鸚鵡,北美地區的一種彩色鸚鵡,1918年滅絕。 ![]() 卡羅萊納長尾鸚鵡,棲息在俄亥俄谷至墨西哥灣一帶,是美國東部唯一的本土鸚鵡品種。隨著人口數量的增長,大量的棲息地被開發成為農場,卡羅萊納長尾鸚鵡因為食用谷物被農民視為害鳥,被大量獵殺,辛辛那堤動物園在1880年用16只卡羅萊納長尾鸚鵡進行人工繁育但最終失敗,最后一只卡羅萊納長尾鸚鵡在1918年死去。 42、帝啄木鳥,體型最大的啄木鳥,1956年滅絕。 ![]() 帝啄木鳥,又叫做白嘴啄木鳥,是現有所有的啄木鳥中體形最大的一種,曾經廣泛分布在墨西哥,但隨著墨西哥經濟的發展,人口數量劇增,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加大,當地很多動物的棲息地被壓縮,著名的包括墨西哥熊等野生動物紛紛滅絕。另外,當地的塔拉烏馬拉人視帝啄木鳥為民間藥材也是導致帝啄木鳥滅絕的原因。 43、渡渡鳥,恐龍之外著名的滅絕動物之一,1680年滅絕。 ![]() 渡渡鳥主要棲息在毛里求斯島上,是當地的國鳥,但遺憾的是,如今的當地人并沒有見過真真的渡渡鳥,早在1680年左右,渡渡鳥就被滅絕了。16世紀后期,歐洲殖民者相繼到毛里求斯定居,大量的捕殺以及外來物種的入侵,讓不會飛翔又行動緩慢的渡渡鳥迅速滅絕。 44、恐鳥,新西蘭的獨有大型鳥類,19世紀50年代滅絕。 ![]() 恐鳥體型高大,是近現代身高最高的鳥類,生活在新西蘭地區,18世紀的時候尚有數萬只,但在18世紀中期數量快速減少,主要原因是由于人類的獵殺,人口數量的上升以及人類狩獵技術的改變導致恐鳥數量銳減。 45、哈斯特鷹,恐鳥的捕食者,與恐鳥一起滅絕。 ![]() 哈斯特鷹是世界最大的老鷹之一,其唯一的食物就是恐鳥,隨著恐鳥的滅絕,哈斯特鷹也走向了末路。 46、粉頭鴨,一種外形美麗的野生鴨科,在1935年左右滅絕。 ![]() 粉頭鴨,曾經分布在東印度、孟加拉國及北緬甸等地的長草森林低沼地及池中,滅絕原因與棲息地的喪失有關,另外由于其外形美麗,被當做觀賞鴨捕捉,最后的觀察記錄是在1935年,此后再沒有發現過。 這些珍貴的鳥類已經再也見不到了,如今只留下影像供人追憶,不過亡羊補牢為時不晚,未來還需要保護好自然環境,讓更多的動物能夠更好的生存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