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智不問是修養,看穿不言是智慧。 遇到不平事,受到委屈時,人難免一聲大吼,“不平則鳴”。 但一旦過了好事的年紀,沉淀下歲月的滄桑,就好像多了些逆來順受,少了些往日輕狂。 之所以不再輕易開口,是因為看懂了,不必追問;看穿了,不想多說。【微信公號:國學生活】
《紅樓夢》有副名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上聯說的是“明知”,下聯講的是“不問”。 世事洞明的人,通曉世情冷暖;人情練達的人,不讓他人難堪。 有時候,明知故問的嘲諷,比聲色俱厲的責難,更讓人心寒。 別人的短處,心知就好,不必揭穿;未愈的傷口,若不能醫,切忌撒鹽。 成年人的世界里,面子可以自己看輕,卻不能不留三分給別人。 知人不必言盡,責人不必苛盡,知人不評人,知事不鬧事。 《菜根譚》說:“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陰私,不念人舊惡。” 自尊心人人都有,但不是誰都懂得好好照看。 也許你的一句無關痛癢,在別處就是一場腥風血雨;也許你的一句漫不經心,在別人心里就是一顆鉚釘。 你不愿身陷窘境,別人也不愿露怯人前。 通情達理最好的樣子,不是去問悲傷的人,有多悲傷;而是在他難過時,靜靜地陪在身旁。 《道德經》中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明知自然不問,無知才會生疑。【微信公號:國學生活】
昔日寒山問拾得曰:“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看穿一半的人,嬉笑怒罵;看穿一切的人,冷眼旁觀。 有“再待幾年你且看他”的心境,就不怕小人一時得意,君子暫時凄惶。 唐玄宗時,有位遠近聞名的學者——張彖(tuàn)。 那時,仗著楊貴妃受寵,皇親國戚的楊國忠權傾朝野,一手遮天。 為了一官半職,很多人極力巴結,把楊國忠當成了靠山。 只有張彖不屑一顧,說:“冰山難靠,總有融化的一天。” 果然好景不長,楊國忠逆行倒施,天怒人怨,在安史之亂中被亂刀分尸。 而備受排擠的張彖,早已看破時局,心灰意懶,歸隱林泉。 《道德經》中講:“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暴風驟雨在常人眼中,聲勢浩大嘆為觀止,但在智者眼中,卻是盛極必衰,轉瞬即逝。 不要光看眼前熱鬧,就草草定論,智慧的人,目光深遠,懂得冷眼相看。 古人說:“冷眼觀人,冷耳聽語”,看穿不輕斷,就是過人的智慧。 ▽ 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 語言表達,終究有限,更多的,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明知不問,比明知故問更加通情達理;看穿不言,比口無遮攔更懂得冷眼旁觀。 *作者:逍遙子 來源:老子道德經(ID:LZDDJ-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