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復雜的中國史,厘清中國史發展的脈絡。 兩千多年前,鄒衍創建“五德終始說”,以五行(五德)相克、循環往復的觀念認識歷史;六百多年前,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1945年,黃炎培提出“歷史周期律”……我想和鄒衍一樣用“五行”來認識歷史但推陳出新,和羅貫中一樣話說“天下大勢”但窮理盡微,和黃炎培一樣關注“周期律”但更加宏觀——結合三者的“五行、天下大勢、周期律”,構建一個宏觀中國史的簡單框架。總之,我有一個有趣且深思熟慮的想法——將復雜的中國史放入一個簡單的框架來認識中國史。一家之言,與大家分享: 首先,將天下大勢、歷史劃分成“混亂-對峙-統一-穩定-衰亡”五個動態、時期,對應“土-金-水-木-火”五行相生:將土理解為自然原始——無主,金為成形成勢——對峙,水為匯流整合——統一,木為穩定生長——鞏固,火為毀滅消亡——衰亡。這樣,集體無序無主、群雄并起的混亂就對應土;集體勢力成形、幾方并立的對峙對應金;集體匯合統一、產生統治者的統一對應水;集體休養生息、統治鞏固的穩定對應木;集體矛盾加劇、統治動搖衰亡的衰亡就對應火。 創造五個新詞“土自-金分-水統-木守-火亡”:將眾勢力的崛起——歷史上的大混亂時期叫作“土自”;幾方形成對峙局面——大對峙時期叫作“金分”;對峙勢力的統一——統一時期叫作“水統”;統一勢力的鞏固——穩定時期叫作“木守”;統治勢力的衰亡——衰亡時期叫作“火亡”。 則,將中國史(從“平王東遷”開始)以“統一中原并威懾四方的大一統政權——秦漢、隋唐、元明清、新中國”為中心劃分成四段: 以君主作具體劃分: 春秋土自,戰國金分,以秦始皇、漢高祖、漢武帝、光武帝為代表的時期水統,昭宣、明和木守,元平、安少火亡(秦二世火亡、農民起義土自;惠景木守;新朝火亡、農民起義土自) 魏晉十六國土自,南北朝金分,隋文帝、唐太宗水統,高玄木守,玄哀火亡(隋煬帝火亡、農民起義土自) 五代十國土自,遼宋夏金蒙金分,元世祖、明太祖、明成祖、康熙水統,仁神、雍乾木守,乾宣火亡(成泰木守、文惠火亡、農民起義土自;神思火亡、農民起義土自、多爾袞水統?順治木守?) 北洋土自,國共金分,新中國水統,新中國木守 籠統: 春秋土自,戰國金分,秦漢水統,漢木守,漢火亡(秦漢之間火亡、土自,武帝之前木守,兩漢之間火亡、土自) 魏晉十六國土自,南北朝金分,隋唐水統,唐木守,唐火亡(隋唐之間火亡、土自) 五代十國土自,遼宋夏金蒙金分,元明清水統,明清木守,清火亡(元明之間木守、火亡、土自,明清之間火亡、土自、水統?木守?) 北洋土自,國共金分,新中國水統,新中國木守 對應的歷史(簡略):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漢承秦制/休養生息/外戚干政、宦官專權、戚宦之爭、黨錮之禍、黃巾起義-下放兵權 軍閥混戰…五胡亂華/南北朝并立/唐承隋制/大唐盛世/宦官專權、朋黨之爭、南衙北司之爭、黃巢起義-藩鎮割據普遍出現 五代十國/遼宋夏金蒙/明承元制、清承明制/明清盛世/垂簾聽政、抱殘守缺、八國聯軍-地方新軍 北洋政府/對內相互對峙,對外合作抗日/新中國建立/改革開放 大體表現:土自群雄并起、相互兼并;金分勢力成形、兩(或多)方對峙;水統政權統一、中央建立;木守政權鞏固、休養生息;火亡中央混亂(皇權旁落、派系對立)、地方擁兵。 如圖所示: ![]() 對于補充、說明以上劃分的細節,原文篇幅過長,此處只寫出概述。以上劃分力求邏輯嚴謹:一,關于春秋之前的歷史:解釋本文劃分歷史為何以“春秋土自、戰國金分”開頭; 二,關于括號內不入大總結的歷史:列舉括號內不劃入大總結的歷史并說明如何看待每段歷史,理解為何不將這些歷史劃入大總結并對“明清之間”作了重點說明,補充如何看待“楚漢之爭”,如何劃分“明木守”,如何看待“蒙古”的歷史。最后,解釋“為括號內歷史劃分的火亡、土自”與“為括號外大總結歷史劃分的火亡、土自”有何不同; 三,對“魏晉十六國土自”的劃分:解釋為何不在大總結中劃分“西晉水統”而將其劃入“魏晉十六國土自”,解釋“魏晉十六國土自”也包括魏之前的“軍閥混戰土自”并細分“魏晉十六國土自”包括的歷史。最后,解釋為何將漢火亡劃分到“十常侍之亂”; 四,對“水統”的劃分:列舉“水統之君”,理解“水統”和“水統之君”,并說明如何看待“王莽新朝”和“武周”; 五,關于“清火亡”:列舉清火亡的主要事件,解釋“抱殘守缺”和為什么將火亡的表現概括為“中央混亂(皇權旁落、派系對立)、地方擁兵”。 六,不將中華民國形式上的統一看作水統。 以上劃分完畢,但只是對中國史的籠統認識,還需要以此框架對中國史作具體認識才算認識完整。 然后,本文將嘗試用以上劃分,先通過各類著作簡單了解一下中國歷史上的人口、氣候、災荒、社會形態;再簡單整理、聯系一下“天下大勢(土自-金分-水統-木守-火亡)”之內的政治、軍事、經濟、科技、文化、民族、疆域;最后,簡單聯想一下世界史。 原文篇幅過長,此處只寫出“民族、疆域”: 民族 古時有區辨華夏與蠻夷的“華夷之辨”,強調朝代繼承的“正統”……本文不糾結這些,而以“天下大勢”看待各族: “天下大勢”之內的主要政權: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秦、西漢、東漢/西漢、東漢/西漢、東漢 三國、西晉、五胡十六國、東晉/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南朝(宋、齊、梁、陳)/隋、唐/唐/唐 五代十國、遼/遼、宋、西夏、金、(進入中原的)大蒙古國/元、明、清/明、清/清 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新中國/新中國 “天下大勢”之內主要的統治民族: 華夏/華夏/華夏/漢/漢 漢、五胡/漢、鮮卑/漢/漢/漢 漢、沙陀、契丹/契丹、漢、黨項、女真、蒙古/蒙古、漢、滿/漢、滿/滿 中華民族/中華民族/中華民族/中華民族 “天下大勢”之外的主要政權: 四方部族/中山國/匈奴汗國/匈奴汗國/鮮卑汗國 略/柔然汗國、突厥汗國/突厥汗國、高句麗、吐蕃王朝/突厥汗國、吐蕃王朝/回鶻汗國、吐蕃王朝 略/略/北元、準噶爾汗國/北元、準噶爾汗國/大英帝國 大英帝國/日本帝國/蘇聯/美國 “天下大勢”之外的主要民族(以下“中原”泛指“中國”): 四夷(諸侯擴張、征服四夷)/白狄(早期鮮虞中山國為魏國所滅,后期為趙國所滅)/匈奴;匈奴;匈奴(南匈奴歸附)/匈奴;匈奴(北匈奴遷往中亞)/匈奴;鮮卑 (五胡與漢人爭奪天下——處于“天下大勢”之內)/(鮮卑統一北方,)柔然(柔然南投北朝、西遷中亞)、突厥/突厥、濊貊、扶余、藏/(高句麗被中原征服主體融入中原,)突厥(突厥被中原征服或并入回鶻或融入中原)、藏/回鶻(回鶻南投中原、西遷西域)、藏(吐蕃王朝內部瓦解) (契丹與漢人爭奪天下——處于“天下大勢”之內)/(契丹、黨項、女真、蒙古,與漢人爭奪天下——處于“天下大勢”之內,相互對峙)/蒙古(退出中原的蒙古處于“天下大勢”之外)/蒙古(蒙古被中原征服)/歐洲民族 歐洲民族/大和民族/俄羅斯民族/美利堅民族 其中,大勢外,近代以前,四夷(四方部族眾多,不作詳述。被并入土自、金分,統于秦水統)、白狄(也屬于“四夷”,被并入金分,統于秦水統)、南匈奴(統于東漢水統)、鮮卑(金分,統于隋水統)、柔然(融入鮮卑,統于隋水統)、突厥(東突厥統于唐水統,西突厥、后突厥統于唐木守)、濊貊、扶余(統于唐木守)、回鶻(南遷,統于唐火亡)、藏(內部瓦解為吐蕃諸部,被并入金分,統于元水統)、蒙古(漠南蒙古統于清水統,漠西蒙古統于清木守)等,各族政權滅亡,各族(全部或部分)都被并入大勢內,統一于大勢內的大一統政權。近代以來,歐洲民族、大和民族、俄羅斯民族(屬于歐洲民族)、美利堅民族等,各族政權仍存,始終處于大勢之外。 也就是說,大勢外,近代以前,是政權滅亡,各族(全部或部分)被并入大勢內;近代以來,是政權不亡,除了移民到中國成為中華民族一部分的朝鮮族、俄羅斯族等,各族沒有也不會被并入大勢內。(原因:近代以前是大陸、農業時代,大勢之內主要是漢人“扎根農耕區、人口最多、發展農業手工業”,大勢之外主要是游牧民族。而近代以來是海洋、工商業、信息、全球化的時代,大勢之內的漢人團結各族艱難地自主從“扎根農耕區、人口最多、發展農業手工業的民族”發展成“掌握先進生產力、工業人口最多、發展工商業的民族”還沒多長時間,大勢之外的民族不同以往……) “天下大勢”之內的民族(以上文列舉的“大勢內主要的統治民族”為基礎,加入“被并入大勢內的大勢外民族”——將以上近代以前大勢外的民族,按照政權滅亡其民族被并入大勢內的時間而非后續融入中原的時間,簡單地歸入大勢內): 華夏、四夷/華夏、四夷/華夏、匈奴/漢/漢 漢、五胡/漢、鮮卑、柔然/漢、突厥/漢、突厥、高句麗/漢、回鶻 漢、沙陀/契丹、漢、黨項、女真、蒙古、藏/蒙古、漢、滿/漢、滿、蒙古/滿 中華民族/中華民族/中華民族/中華民族 總之,“天下大勢”之內的民族包括兩種:一,大勢內被大一統政權統一的各族;二,大勢外被大勢內政權并入大勢內的各族。若再細分則為:“大勢內被大一統政權統一的各族”包括四種,“大勢外被大勢內政權并入大勢內的各族”也包括四種……(日本——大和民族也曾與漢人爭奪天下,為何不將其看作天下大勢之內的政權、民族?很簡單,其政權未統一于大一統政權,其民族未被大一統政權統一或被大勢內政權并入大勢內。) 從文明相對隔絕的古代到全球聯通的近現代,開始面對更大的世界,更大的挑戰。我們的歷史,不再是漢人與少數民族逐鹿中原(爭奪天下),中原(文明中心)政權與非中原政權“華夷之辨”的“舊中國史”。而將是在“理想狀態”下,中華民族“天下大同”與全人類謀求“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永不稱霸”與全球追求“和平共處”的“新中國史”;也將是在“冰冷現實”下,中華民族各利益擁有者如何“天下大同”,中華民族與全人類如何平衡利益,國際風起云涌,中國如何應對的新歷史。 疆域 對應的疆域延伸(大致區域,不包含當前中國疆域之外的地域;以戰事為主;以大一統政權為主): 黃河中下游流域、海灤河流域、淮河流域、長江中下游流域/四川盆地、大凌河流域、遼東半島/河套平原、陰山山脈、珠江流域、東南沿海;河西走廊、海南島、云貴高原、鴨綠江流域;略/吐魯番盆地、準噶爾盆地、天山山脈、塔里木盆地、帕米爾高原;橫斷山脈/略 略/略/內蒙古高原;阿爾泰山脈、柴達木盆地、遼河流域/黑龍江流域/略 略/青藏高原/臺灣島及其附屬島嶼/穩固疆域/支撐 繼承/繼承/解放、繼承自古以來的領土/保衛固有領土、臺灣待統一 (領海: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對應的歷史(以下括號內為重復地域,為顯全面而未省略;列舉的事件以戰事為主,而古時與周邊爭奪海域的戰事很少——在海上中國一家獨大,海洋時代還未來臨……為免冗雜,未列舉古時各海域的管轄治理史): 諸侯擴張、征服四夷/秦滅蜀國、燕敗東胡/北擊匈奴、南征百越;(反擊匈奴、)河西戰役、(收復百越、)進占海南島、降服西南夷、滅衛滿朝鮮;略/西域都護府;哀牢歸附/略 略/略/隋與突厥之戰(、冼夫人歸附);滅東突厥、征服吐谷渾、(滅薛延陀、)契丹與奚歸附/(滅西突厥、滅高句麗、滅后突厥、)羈縻(西域各族和)東北靺鞨等族/略 略/(蒙古滅西遼、滅西夏、聯合南宋滅金、)招降吐蕃諸部(、滅大理)/(滅南宋;女真歸附;)統一臺灣(、平定三藩、平定準噶爾、大敗沙俄)/(略;平定青海親王叛亂、設青海辦事大臣、設駐藏大臣、改土歸流、滅準噶爾汗國、平定大小和卓之亂、設伊犁將軍)/(平定廓爾喀、《欽定藏內善后章程》、收復新疆、設立新疆省、設立臺灣省) 略/(十一段線)/(解放戰爭、收回旅順、九段線、對印自衛反擊戰、珍寶島之戰、西沙海戰)/(自衛型國防、臺灣待解放、對越自衛反擊戰、314海戰、新疆反恐、中美黃海對峙、香港澳門回歸、中日東海釣魚島爭端、中美南海對峙) 各時期的擴疆、衛疆事件繁多(還有更繁復具體的對疆域的開發、經營,這里不作討論;退縮事件也多,也不作討論,因為退縮之后會再收回,如以上列舉的“重復地域”),本文只列舉了一些便于整理的事件。時至今日,中國就是這么大,一點兒都不能少。 …… 古時有“五德終始說”,我想重新用五行認識歷史;“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想將天下大勢的“分合”具體成“土自-金分-水統-木守-火亡”;“歷史周期律”,我想將“歷史周期律”放到“土自-金分-水統-木守-火亡”中去認識。以上便是我自認為有趣的想法,不過還有待完善。介紹我的想法,想知道網友的看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