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學習和應用書法,大致都經過臨摹練筆法,結字練筆勢,通過筆劃和結體用筆訓練養成心法。其實人們往往忽視了這個過程中的橋梁——手法的事兒,尤其是點畫書寫過程中的手法認知和養成。 通過書法學習實踐,我認識到構成字體結構組成的部件——點畫在書寫過程中,由于人手生理存在機能有限性,決定了手法作用筆法的一定規律性,一般表現為心勁作用手勁,發力到筆端——某點或筆鋒線上的某點。 毛筆筆毫有聚有散,應該形隨心定才會完成書寫過程。然而,運筆過程的筆毫形定是手法作用的結果,就是各種發力作用后形成的點畫形態。由于人手生理機能限制,概括一下也就有左中右三個發力意向點,在書寫實踐中手法不同寫出的點畫形態各異,應該是書法風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落實到點畫書寫上,以捺為例,左發力是點在入筆鋒線的左端,向右下方拖筆到束筆收鋒時,發力意向點才聚收到右下方收筆處。捺大體是斜向左的平行四邊形,而左下線是發力意向點組成的。以此類推,其它點畫形態都是如此手法寫成,完成了心法作用筆法,達到心手一致的境界。 手法不同影響書法風格的形成,王羲之比較用力點居正,歐陽詢偏左居險,顏真卿就有些右傾厚重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