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大將是開國將軍中戰功最大之人。
注意,永宣說是開國將軍,不是開國將帥。所以這也是粟裕被譽為“共和國第一將”的另一層含義,開國大將中,他也排名第一。 1604名開國將軍中,他無疑是第一將,也被譽為“千將之首”。當然,一直都存在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那就是粟裕將軍為什么沒有授元帥銜。按照戰功和軍事能力,粟裕將軍完全是夠元帥要求的。從南昌起義到紅軍,再到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他立下了赫赫戰功。 尤其是解放戰爭時期,他負責指揮華東這個大戰略區,通過一系列戰役,幾乎打出了無與倫比的戰績。偉人都稱贊他是淮海戰役的第一功臣,華東無人不知粟裕。 還有軍事能力方面那更是卓越,當世難有匹敵者。當仗越打越難,越打越大,越打越險惡時,他卻能越打越強,越打勝利越多,這真是一大奇跡。但是,粟裕謙辭元帥了。所以粟裕成為了大將之首。也因此,他被譽為“無冕元帥”。“論功、論歷、論才、論德,粟裕可以領元帥銜。在解放戰爭中,誰人不曉得華東粟裕啊?”一辭元帥,二讓司令,三次做先鋒,四過長江,五人總前委之一,六次負傷,七戰七捷,八省來征戰,九死一生,十大將軍之首。百戰百勝,千軍萬馬取敵上將,億眾粉絲。解放戰爭開打后,如果沒有粟裕,華中的人馬沒辦法留下來七戰七捷,會早早遵循命令退往山東和陳毅匯合,然后在山東只求撐住。張靈甫、薛岳、邱清泉、胡璉沒對手會囂張,追著打,山東軍處境不會比中原突圍好,保命第一。劉鄧入中原又被白崇禧追著打,然后和山東軍一起苦苦支撐,咬牙等待林彪解決東北國軍后來解救。而中原華東的國軍因為無壓力又沒什么損失(甚至斬獲連連),所以會大力支援東北戰場,林彪的壓力越來越大,東北沒那么容易搞定,山東和中原能不能撐到林彪大軍到來還存在問號……挺進大別山時損失很大,12萬主力折損大半。他們從魯西南出征時有12.4萬人。其中野直6370人、1縱32357人、2縱31000人、3縱26468人、6縱26322人。而出大別山時,野直1938人,1縱17042人,2縱12418人,3縱13208人,6縱14016人,合計5.86萬人。所以1948年要粟裕帶三個縱隊挺進江南時,粟裕提出來不同意見。如果粟裕機械執行,也會損失大半,整個局面陷入低迷。后面采取粟裕的建議,在江北和國民黨軍決戰,淮海一役定乾坤。解放戰爭開啟后,中央制定的戰略方針是“向北發展 ,向南防御”,所以把主力精銳撲往東北,而隨后粟裕帶動南邊崛起,所以南北一起發展,東北決戰時,南方也決戰,這相當于給了戰局發展一個加速度。粟裕的偉大首先表現在能力方面。正如前面所說的,他的軍事才能堪稱卓越,同時代能比肩他者鳳毛麟角。而且還是大戰略家,讓解放戰爭提前勝利。另外,粟裕的偉大還表現在他的人格方面。他幾次三番謙讓司令,把官位職級讓給別人,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卻干司令的活,承受司令的壓力。網上很多人太淺薄,粟裕從以負責軍事指揮的副司令到指揮決戰的代司令員兼代政委,完全是干的野戰軍司令員的活,立下了不世功勛,而那些人偏要說粟裕就是個參謀長指揮野戰軍決戰,試問,哪個野戰軍參謀長能指揮一個野戰軍決戰而取得勝利?有嗎?沒有。粟裕把官位讓給別人,但相關的工作卻自個兒攬下,并且創造了驕人的成績。他謙辭并不是能力不夠,也并不是不敢承擔責任。從華中到華野,再到三野,最后淮海決戰而奠定華東,他都是主角。另外,我們知道毛澤東時代的干部非常清廉、有正氣清風。毛澤東帶頭穿補丁衣服;華國鋒在家分桌吃飯,不讓家人沾他干部的待遇。還有焦裕祿這樣的好干部。其實,還有粟裕也是清廉正氣的干部的代表,粟裕的親哥哥粟沛曾經央求“身居高位”的粟裕給點特殊照顧,但被粟裕嚴詞拒絕,粟沛只好回到老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