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武學打開世界 ![]() 《太一神功》系道家內丹功法為核心的修持體系。修習以命功為先,逐漸按次弟進階進入性功,最后達到性命雙修的大成。全套功法由基礎功法、筑基功法、練精化氣、煉氣化神和練神還虛、練虛合道的功法組成。 《太一神功》修持從基礎功法入手,逐一進階到最高修持境界。所謂最高境界即道家的成道,佛家的入涅粲。從道釋兩家的觀點看,其成仙、成佛,無非達到大智大慧,超凡入圣的境界。從人體科學的觀點看即達到開御生慧、延年盜壽的目的,充分開發人體內在潛能的水平。我們撥開濃厚的宗教觀念,擷其實質,這種開發人體潛在體能,減緩衰老,誘發特異功能,達到超越常人的生命力、生命能量是完全可能的。然而,這一一修持途徑是十分嚴格、系統的。幾千年道、釋兩家總結了這方面的經驗。這是十分寶貴的文化遺產。 初級功法包括基礎功法、筑基功法、輔助功法。它是修持氣功的入手功夫,事物的發展需要扎實的基礎、要有個良好的開端。基礎功法和筑基功法是全部修持過程的基礎工作。其質量如何,直接影響整個修持進階的進度和修持的最終水平的境界高低。初級功法內容見下表所示: (一)基礎功法 基礎功法包括歸正含一,調息、調神的功夫,掌指行氣通經法和收功功法。元代陳沖素在《規中指南》中說:“以靜為本,以定為基。一斡旋頃刻天機自動。不規中而自規中,不胎息而自胎息。藥不求而自生,火不求而自出。”以靜為本,以定為基是氣功習練中的基本法則。要做到靜而定,需娶一個良好的基本練功姿勢。此即進入《太一神功》所要求的練功態,這一練功態通過習練者的歸正含一、調息調神功夫和掌指行氣通經功法來實現。氣功操作結束要注重收功,以使氣息歸元,因此行功后應做好收功。上述諸法操作是任何一種《太一神功》功法習練時皆應做到的,故謂之基礎功法。 1.歸正含一 是練功開始的正確的身體站立姿勢的要求,是從自然態進入氣功態的基本身體姿勢,這個姿勢除一般氣功功法的常式外,有其特殊的要求。此即“開關展竅”,這是《太一神功》功法長處之一,是基礎功法的精微。在基礎功法的“歸正含一””巾即要求把握道家四大秘竅的開啟運轉功夫。其具體的要領為: (1)取一般氣功的常式松靜站立:郎兩腳平行同肩寬,膝微屈,松胯,身直頭正,虛領頂頸,虛腋沉肩,垂肘松腕。齒輕叩、舌抵上顎。(見圖1所示) (2)“開關展竅”,開啟道家行功四秘竅:①陰躋庫:位置在會陰部上三指處,與前、后陰正如等邊三角形的頂角。歸正含一”時,膝向外轉二分,骨盆后傾二分。則能將胯部充分打開,(開陽關),將陰蹈庫展出。②開命門展下丹田竅:其動作為:即將腰脊后凸,命門打開,下丹田由于骨盆的轉動坦展于腹腔;開玄膺竅,竅對竅,舌抵上顎,自然開啟了玄膺竅,然而在常態下,其竅口與十二重摟上沿并未對直,所以須將下頦內收,使兩竅口對準,展慧中凝祖竅,坦展眉心后,兩眼內視集中祖竅,目光焦距凝住竅腔。這四種秘竅見圖2所示。 (3)如此細微操作已將四個秘竅展開,開始用神光自下而上逐一體昧竅感,調整好全身姿勢,做到松靜自然,活潑自如。 2.調息調神功夫 《太一神功》的調息與其它功法不同,它要求先調神,后調息,如此操作;才能將神息相依,以神抱息、以息依神。方法如下: (1)收聽返視:耳韻內聽、神光內視祖竅。排除雜念,久久則進入“神入竅”的境界。 (2)調息;默默注視鼻息,將息從鼻翼提至鼻根(用吸氣時以意念將息提上),用鼻根呼吸,先略在意,體味鼻根呼吸的滋味,逐漸聽之任之,呼吸自然悠、深、細、長、緩,如此則完成了調神調息功夫,形成祖竅的神息相依。 上述詳談了正身,調神調息的功夫,若能操作嫻熟、質量上乘,則進入了良好的氣功狀態。值得注意的是:在整個功夫的主宰是'神”。神與神用在這里起關鍵作用。“歸正含一”雖不如“調息”時神、息操作那么嚴格,即按先調神后調息。在“歸正含一”時,身與神是相依相存,在調息時默默運神,在展竅時潛心存神。在初級功夫中,這番神與用神,只能是“識神”起作用,隨著功夫嫻熟、高深,這層功夫則由“元神”來控制了。關于這個變化,初學者是無法體驗的,所以不必追求,“功到自然成”,以后即會明白。 進入氣功態,是氣功修持行功以前絕對要做到的,務必非常重視這段功夫,因此道書反復指出:氣功修持,“尤非是神系面已。”下手功夫就創造了神柔相依的良好條件,那么行功則事半功倍,功效十分顯著。反之,忽視這番功夫,甚至行功開始,機體未進入氣功態,或完全是常態下習練,那么效果就差些,甚至只有一般體操的效果。從某種角度看,氣功與一般體育活動的分界線主要在于神息的應用。對此,學者不可不辨。 3.掌指行氣通經法 在進入掌指行氣通經法前,纏先將神息調好,做著千次氣沉手指的動作,默默吸氣,氣存鼻根,隨之運神緩呼,存神行氣,由兩肩經臂沉入手掌指梢。 (1)十指蠕動:手指向下,垂肘松腕,掌指放松。以指根帶動全指,緩緩蛇形蠕動,存神于十指尖,按二、四、一、五、三的程序活動手指。從經絡學的認識上,十指及指尖是手三陽經和手三陰經的起止點,十指蛹動可疏通手三陽、手三陰經脈。以功前的氣沉手指和手指蛇形螨動達到了整個手臂的氣脈通暢,活動手三陽、三陰的經絡使氣息由表及里,引動了臟氣的發動。同時,蠕動手指也開啟了勞宮穴。 (2)運使陰陽掌:以掌根為軸,翻轉手掌,掌心向上成陽掌,然后以大拇指發力,內轉手掌,翻掌為掌心向下成陰掌。該行功通過陰陽掌的翻掌,開啟陰脈與陽脈的竅口,使兩臂氣脈更為暢道。 (3)提沉肩臂:以肩催腫,以肘催腕,提肩臂,沉肘腕,做上下微動提沉的動作。提肘微動肩部,沉時動作緩慢,向下松沉,同時配合呼吸,吸提呼沉。全部動作不可著力,完全按氣息作用行功。該操作能繼續加強氣息的運通。 (4)氣沉手指:行功最后,按行功之始要求,氣沉手指直達指梢末節。 做好這四個行功后,整個上肢,經脈通暢,氣感強烈,就便于以下的行功,使功效更為顯著。 4.收功法 練功要講究收功。收功目的是讓氣息歸元,這是氣功行功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收功收好了才能達到和鞏固功效。忽視收功,甚至不收功,氣就散于體中,會使氣息滯子機體的其它部位,或滯阻氣脈而產生偏差,所以必須做好收功。收功動作雖簡單,重要的是心意集中,默運氣息,匯聚于下丹田。很好地運用神息是收功的關鍵。其方法是:在呼氣時,將氣息由.上運往下,氣沉丹田,同時兩掌相疊。男者左手在內,女者右手在內,以勞宮穴對著下丹田竅位。外面的掌心內勞宮,對準于在內的手掌外勞宮,使三竅合一。然后,收腹吸氣,緩緩呼氣,以“進二退一”的法訣行功。即吸氣收腹進二分,呼氣鼓腹退一一分。由此三、五息后,凝神守竅,以兩目內視下丹田,使神息默存于丹田。3~5分鐘后,輕吸氣,在呼氣的同時,兩掌忪開自然放下,置于大腿兩側,以大拇指先貼大腿,隨后四指跟上。收腿(男收左腿,女收右腿),擦手、浴面。完成收功動作。(見圖3所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