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二舅、兒子、老公,接連刷屏,精彩紛呈。 ![]() 首先,大叔先聲明,這不是一篇“二舅為什么能刷屏”的解讀文章。類似文章,我也快看吐了。 那這篇文章點評啥呢?大叔說說,這三件事對企業公關的啟示。 ![]() 在《2022十大危機案例盤點》留言區,有很多人問我,為啥不寫某某政府的事。大叔這里統一回復下: 本公眾號的能力有限,目前只關注企業層面的正面傳播和輿情危機。政府的事,沒能力操心,也不建議你瞎操心。 開始正題。 ![]() 這是來自中金交易員老公的“啟示”。 大叔估計,大部分人都把此事怪到那位“愛秀的妻子”身上,而忽視了平臺變遷。 “愛秀的妻子”永遠都存在,平臺的變遷才是企業公關部門該去關注的事。 在今年4月,我就提到《小紅書成了企業輿情的新源頭?》。現在來看,絕對不是危言聳聽。 為啥呢? 大多數人的印象里,小紅書就是一個種草平臺呀。 錯了!從絕對數據來看,小紅書的月活用戶數已經超過了知乎,成為第五大社交平臺! 更關鍵的一點是,小紅書在年輕女性人群的滲透率是非常高的,甚至擊穿了一二線城市與三四五六線城市的“界線”。 ![]() 還記得“鐘薛高不融化”的輿情吧,持續了一個禮拜,網紅品牌變成了“雪糕刺客”,其實這個輿情最早就來自一位小紅書博主,然后再被“搬”到微博,開始引爆。 圖左來自小紅書(鐘薛高),圖右來自b站(張小泉) 回到中金這個案例,公司明令禁止公開自己的薪資,這是典型的“有制度、難監督”,如果中金公司有公關部,公關部的輿情監測系統又能覆蓋小紅書和B站的圖文,或許就能“早發現、早處理”。 企業輿情一定是從內部的隱患開始的,如果內部反饋+處理機制有效,那就不會公開。 如果內部反饋+處理機制出了問題,社交媒體就是輿情公開的第一源頭,以前是微博、微信、脈脈,現在更延展到了小紅書和B站。 ![]() 這是來自“老公”和“兒子”的“啟示”。 大叔在《刷屏》這本書里,反復強調了一點,即:
前幾年,刷屏的素材更多是微信對話的截屏。現在呢,更流行的是微信聊天記錄在微信群的轉發。 “微信聊天記錄”式的輿情,有三大難點: 第一,不可刪除。這個好理解,短視頻、截屏、聊天記錄和pdf文檔等以素材形式在微信群傳播的“素材”,一般情況下,都不能被刪除。即便群里被屏蔽了,一對一轉發也是可行的。因此,面對此類輿情,公關應該放下“刪除”的心態,因為你也不得不放下。 第二,不可評估。以微信聊天記錄存在的“輿情”,并沒有可評估傳播程度的數據量可以獲得和分析,這更加考驗企業公關部對輿情擴散程度以及是否公開回應的時機判斷。 第三,不聽解釋。聊天記錄里,既有“事實”,又有“觀點”,還有“瓜”,其實是一個非常完整的負面信息了,企業在公開回應時,如果避重就輕,刻意隱瞞,不顧被點燃的公眾情緒,很可能的結果是:你官方澄清你的,我更相信聊天記錄。 比如“兒子”和“老公”,就是這樣的窘境。 ![]() 以前喝咖啡,都有一個“咖啡伴侶”,有點被營銷的味道,小標題用“伴侶”,則強調了這種“強捆綁”性。 ![]() 為什么刷屏之后必然會有翻車或者劇情反轉呢? 因為媒體是放大鏡,會把所有細節放大很多倍,然后呢,一群盯著這波流量的自媒體,或者利益相關者,都開始“入場”,希望能分一杯“羹”。 這是來自“二舅”的“啟示”。這條短視頻,在B站的點擊量近4000萬,大家討論的點,從故事的“勵志”,到文案的“技巧”,再到社會的“階層”,又回到故事的“真假”…… 大叔還想說一點,當我們在研究它為何能刷屏時,需要注意,這不是一個企業傳播的刷屏案例。“企業自媒體”不要真的以為自己是“媒體”。 最后,大叔給出三點建議: 1、輿情監測要覆蓋小紅書和B站。 大家千萬不要省這個錢,我已經從4月份講到8月份了。至于你問我具體找哪家監測平臺?你可以試試慧科,大叔前幾天剛和他們的研發副總裁聊過一次,他們新上線的功能基本能滿足了。 2、公開回應聲明要顧及公眾情緒。 我也反復講過了,在微信聊天記錄這樣帶有情緒、場景和人物關系等諸多額外信息的輿情爆發后,如果你的聲明無法給一個公眾想要的“答案”,公眾就會自己選擇一個“事實”,并且相信它。很容易變成:你說你的,我信我的。 3、短視頻刷屏需警惕“翻車”。 短視頻是企業正面刷屏的最佳手段,但需要警惕“翻車”,這好像是一句“正確的廢話”,不過確實如此。從企業傳播視角,大叔強烈建議企業要有一個敏感選題庫,也就是說,雖然這些選題更容易“刷屏”,但從企業PR視角,應該避免,包括不限于:政治、女性、階層等。 最后的最后,還是送書吧。來自湛廬文化出版的《死線效應》,送三本給本文評論點贊24小時內最多的前三位。 【圖書簡介】普利策獎、美國筆會新聞獎和美國國家雜志獎作者力作。本書融合了行為科學、心理學理論、學術研究。通過引人入勝的故事敘述和描述性案例研究,揭示了7種方法幫助團隊和個人利用死線效應做出更好、更有效的決策,在保證按計劃進行的情況下取得成功的時間管理策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