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鐫古今,一幣話千年。大家好,我是你們的文物推薦官,今天我們來聊聊清朝咸豐年間混亂的貨幣制度” 永銀錢幣博物館館藏——咸豐重寶 戳下圖查看詳情 ![]() 中國歷史上,每逢政權割裂,必定會經歷一段幣制混亂的時期,然而在清朝的咸豐時期,政權穩定,但錢鈔制度卻既雜且亂,毫無規律可言,甚至趕超王莽時期“五物六名二十八品”。 乾隆末年,清政府還“天下承平,府庫充盈”,到了嘉慶年間,為了鎮壓白蓮教起義,耗費了大量國庫,加上外商開始向中國走私鴉片,白銀外流嚴重,導致銀貴錢賤。 《清史稿》記載: 逋負日增月積,倉庫所儲亦漸耗矣。 到了道光年間,清政府已經沒有財力調節銀錢比價,清朝初期白銀一兩可以兌換銅錢七八百文,到道光、咸豐年間已經到了兩千多文。 ![]() ▲清代銀兩 由于農民賣糧所得收入是以銅錢計算,而繳納賦稅時又是以白銀兌付,嚴重的銀貴錢賤不僅導致清政府的財政危機,也導致了農民的赤貧,激發了社會矛盾。 咸豐1851年,廣西爆發太平天國起義,清政府先后向廣西、廣東、湖南籌撥了兩千多萬兩白銀軍費,仍無法遏制起義軍,1853年,江南大片地區淪陷,稅源流失嚴重,國庫枯竭。 ![]() ▲太平天國運動 咸豐皇帝給軍機處的上諭中說到: “軍興三載,糜餉已至二千九百六十三萬于兩……先再部庫僅存正項待支銀二十七萬七千余兩。” 正是此般軍情十萬火急的情況下,咸豐皇帝于1853年4月初印發紙幣,緊接著又于4月底鑄造大錢,實施紙幣和大錢同時流通之法。 ![]() ▲大清寶鈔 自此,咸豐的“錢鈔制”揭開了中國古代貨幣制度中最為混亂的一段歷史。 咸豐二年,清政府將咸豐通寶由一錢二分減重為一錢,后又減重為八分。后,直接鑄造當十、當五十的大錢,重量分別為六錢、一兩八錢。 ![]() ▲咸豐通寶 一枚當十大錢的所含銅量只相當于此前十枚銅錢的二分之一,當五十大錢只含原來銅量的十分之三。 后來,在惠親王綿愉的推動下,朝廷又鑄造了當百、當五百、當千等極端面值的咸豐大錢。 中央戶部的寶泉局、工部寶源局、各省鑄錢機構紛紛開鑄大錢,名稱、面值、尺寸、重量等五花八門。 ![]() ▲咸豐通寶當五十 混亂的鑄幣機制,導致“未及一年,盜鑄如云而起。” 第二年七月,朝廷停鑄當千、當五百面值大錢,此后也陸續停止了當百、當五十的流通。 咸豐重寶大錢雖短暫地讓清朝渡過了難關,但對于百姓來說卻是一場災難。 它不僅削弱了清政府的專制皇權,也破壞了中國傳統幣制的基礎,某種程度上,也加快了清政府走向終結的腳步。 參考資料: 《三千年來誰鑄幣》,王永生 《清朝支配與貨幣政策——清代前期制錢供給政策的演進》,上田裕之、郭珊玲、趙士第——永銀錢幣博物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