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秦韻120:長安古樂小劇場奏響軍歌進行曲 2022年8月1日,西安博物院內的“長安古樂絲路非遺文旅音樂會”小劇場,響起了熱情豪邁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民族傳統文化與革命紅色文化水乳交融,讓游客觀眾共同享受了慶祝“八一建軍節”的藝術盛宴。 榮獲“全國文化遺產旅游百強案例”的“長安古樂絲路非遺文旅音樂會”,由西安市文物局主管,西安博物院主辦,陜西古代音樂文化研究院長安古樂團承演。長安古樂團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陜西高炮預備役師預編3團文藝工作隊,陜西古代音樂文化研究院院長李鎧博士曾任陜西高炮預備役師預編3團中校、政治處副主任,該院執行院長郭曼曾任陜西高炮預備役師預編3團文藝工作隊上尉。 8月1日當天,“長安古樂絲路非遺文旅音樂會”常態化演出,由陜西古代音樂文化研究院執行院長郭曼主持演奏。 演出開始時,郭曼首先告訴在場觀眾,今天是“八一建軍節”,在今日6場正式演出前,先給觀眾們加奏一首《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祝賀中國人解放軍海陸空和火箭戰略部隊、武警部隊的現役軍人和退役軍人節日快樂。長安古樂團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炮預備役師3團文藝工作隊,在此也祝老戰友們節日快樂。 氣勢磅礴、堅毅豪邁、熱情奔放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一下子把觀眾們帶回了戰火紛飛的崢嶸歲月。熟悉的旋律,使大家腦海中又回蕩起了熟悉的歌詞: 向前!向前!向前! 我們的隊伍向太陽, 腳踏著祖國的大地, 背負著民族的希望, 我們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我們是工農的子弟, 我們是人民的武裝, 從無畏懼,絕不屈服,英勇戰斗, 直到把反動派消滅干凈, 毛澤東的旗幟高高飄揚。 聽!風在呼嘯軍號響, 聽!革命歌聲多嘹亮! 同志們整齊步伐奔向解放的戰場, 同志們整齊步伐奔赴祖國的邊疆, 向前!向前! 我們的隊伍向太陽, 向最后的勝利, 向全國的解放!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創作于1939年,由軍旅文藝工作者公木作詞、鄭律成作曲,原名《八路軍進行曲》,解放戰爭時期更名為《人民解放軍進行曲》。1988年7月25日,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確定該曲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革命戰爭年代誕生的這首軍歌進行曲,也是迎接黨的二十大召開、鼓舞全國軍民邁步新時代征程的奮進曲。 身著古裝的長安古樂團10位非遺音樂家,激情演奏紅色經典軍歌,讓觀眾們既驚奇又欣喜。全場掌聲陣陣,氣氛格外熱烈。 慶祝“八一建軍節”的加奏曲目結束后,常態化演出才正式開始。 “長安古樂絲路非遺文旅音樂會”,常態化演出每天6場,每場30分鐘。每場演奏6首長安古樂傳世經典古曲,包括漢代絲路名曲《郁金香》、唐代宮廷名曲《滿園春》、唐代佛樂名曲《大佛登殿》、唐代宮廷名曲《柳搖金》、唐詩名曲《柳含煙》和唐代宮廷名曲《醉龍吟》等。 按照漢唐音樂傳統儀規,從“擊鼓宣樂”開場,直到用陜西關中方言宣布“鳴鐘止樂”結束。期間,不但有中國文字譜與簡譜對照的唐詩《柳含煙》學唱互動參與,還有演奏主持人的講解,使游客觀眾們都能夠獲得“中國音樂文化大課堂”的精神滋養。 2006年,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項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其中的唐薦福寺遺址位于西安博物院內,包含“唐寺唐塔唐傳長安古樂”三唐文化遺存。唐傳長安古樂,是唯一組合列入該項世界文化遺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化傳承的“長安古樂絲路非遺文旅音樂會”,從2019年7月31日開始舉辦,至今已經持續舉辦了3年。2021年,“長安古樂絲路非遺文旅音樂會”被評為“全國文化遺產旅游百強案例”。 陜西古代音樂文化研究院,也是全國最早堅持開展文化擁軍文化惠民活動的民辦非企業機構。 據“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長安古樂代表性傳承人、陜西古代音樂文化研究院院長李鎧博士介紹,“長安古樂絲路非遺文旅音樂會”開辦3年來,每逢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七一建黨紀念日、八一建軍節、十一國慶節、五一勞動節、五四青年節、六一兒童節等重大節日,都會加奏相應曲目,并開展長年優惠優待服務。其中,長年堅持開展的擁軍優屬服務包括,革命功臣、現役軍人、退役軍人均享受演出門票免費,革命先烈、現役軍人和退役軍人家屬,均享受演出門票優惠待遇。 李鎧博士表示,常態化舉辦的“長安古樂絲路非遺文旅音樂會”,既是“中國音樂文化大課堂”,也是傳播革命紅色文化的社會大課堂。面對精神鴉片“毒教材”文化殖民侵略戰爭,特別是在臺海局勢緊張之際,賡續中華民族文脈,傳承紅色基因,增強社會大眾的國防安全意識和斗爭精神,是文化工作者和文藝戰士義不容辭的神圣使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