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佩孚一生充滿傳奇。在他的軍旅生涯中, 既有“一戰安湘, 再戰敗皖, 三戰定鄂, 四戰克奉”的煌煌戰績;也有土崩魚爛, 四面楚歌, 兵敗入川, 茫然無依的狼狽窘迫,可謂中國舊軍人最后一個典型。 半兵半學中秀才吳佩孚,山東蓬萊縣人。在其誕生之際, 父親夢見戚繼光進入家門。為表示對抗倭英雄的敬仰, 便以戚繼光的字“佩玉”為此子取名佩孚, 字子玉。吳佩孚幼時家境并不富裕。父親吳可成靠著出租祖傳的幾畝土地, 并在城里開設“安香齋”小雜貨鋪, 經營油鹽醬醋、煙酒糖茶, 維持全家生計。其母張氏, 白天幫助丈夫照料小店, 夜晚織布紡紗, 補貼家用。吳可成夫婦對兒子管教很嚴。對吳佩孚, 父母寄予的希望更高。 自6歲入私塾, 吳佩孚不負長輩的厚望, 勤學苦讀。14歲時父親病故,一家人仿佛棟折梁摧, 天崩地裂。店務沒人照料, 只好讓它自生自滅。母子三人生活沒有著落, 吳母便夜以繼日地紡紗。吳佩孚看到母親日見消瘦的面龐, 決心為母親分擔憂愁。恰在這時, 登州水師招學兵, 對象是年齡為18歲左右的學子, 每星期出操上課兩次, 月餉白銀二兩四錢。吳佩孚了解了這一情況后, 就冒充18歲的學子去報名考試并被錄取。從此, 便穿上了水師營學兵的服裝, 一周兩次到營里上課練操。期間, 又拜了登州府飽學宿儒李丕森為師, 開始了“半兵半讀”的學兵生活。 1896年, 正值大考之年, 吳佩孚前往應試, 居然一鳴驚人, 中了第三名秀才。后來, 吳佩孚成了直系首領, 眾人皆呼其為“秀才大帥”, 即緣與此。 就在吳佩孚考中秀才不久, 只因管了一件閑事, 惹惱了蓬萊電報局長和縣太爺, 受到通緝, 為避此禍, 吳佩孚連夜逃往北京, 窮困潦倒。為了糊口, 他只有憑自己念過四書五經的能耐, 刻苦攻讀“相命書”, 為他人卜卦算命。 次年, 駐扎在天津的淮軍聶士成部, 因在四年前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傷亡慘重, 奉命招兵, 擴充隊伍。曾經在家鄉當過水師營學兵的吳佩孚, 決定投筆從戎, 到天津應征入伍, 從此踏上軍旅生涯。 諜戰中初露鋒芒1898年, 吳佩孚到天津投入“淮軍”聶士成的部隊當兵, 被派在一個姓沈的管帶手下當勤務兵, 傳遞文書, 為文案郭緒棟所器重, 當年即被選入開平武備學堂。1899年, 聶軍改稱武衛前軍。次年夏, 八國聯軍入侵, 開平武備學堂停辦, 吳回武衛前軍, 擔任后路炮兵隊官, 駐北塘。10月, 隨軍赴馬蘭峪駐扎。1901年武衛軍中、后兩路裁并減員, 于是, 吳改投直隸總督袁世凱, 被分派到天津陸軍警察隊充當一名正目, 所謂“正目”, 也就是班長。年余之內, 他憑著秀才的根底和對上司的恭順, 連升額外初等官 (準尉) 、三級初等官 (少尉) 、二級初等官 (中尉) 。 這期間, 袁世凱正坐陣保定編練“新軍”。隨著隊伍的不斷擴大, 袁發現軍隊中急需補充一批中下級軍官。為此, 袁世凱又在保定開辦了各類軍事速成學堂, 以便快速培養和訓練出一批軍隊骨干力量。就這樣, 1902年8月, 有著在開平武備學堂肄業經歷的吳佩孚, 以優先條件被選送到保定陸軍測繪學堂。一年后, 以優等成績畢業, 任北洋督練公所參謀處中尉, 正式成為北洋系的一員。 1904年2月, “日俄戰爭”爆發, 東北三省成了日俄火拼的戰場。袁世凱跟日本早有勾結, 經過同他的練兵顧問和日本公使館武官等人的秘密談判, 決定雙方在煙臺秘密合組偵察隊, 由日軍的守田利遠大尉任指揮, 共同刺探在中國的俄軍情報。吳佩孚以學測繪優等生的資格被選為隊員。最初, 他和崗野增次郎等隊員裝扮成各種職業的人, 多次乘船到旅順、大連一帶, 奔走于鄉鎮商埠, 偵察俄軍動態, 搜集俄軍情報。1905年3月, 吳佩孚因刺探軍情有功, 晉升為北洋軍隊“上尉”, 以幫統 (副營長) 記名, 同時獲得日本軍隊賞賜的勛章, 也就是“單日光旭勛章”。 識曹錕, 北洋之星冉冉升起吳佩孚在以間諜身份出色完成了其一生當中的第一次重大軍務后, 被派到北洋陸軍主力第三鎮, 從此與日后為民國八大總統之一的曹錕結下了不解之緣。1906年春, 吳佩孚在第三鎮步隊十一標第一營任督隊官 (營副) , 不久被保薦到天津講武堂進行短期培訓, 畢業后回到原所在營部升為管帶 (營長) 。翌年, 曹錕成了第三鎮的統制 (師長) 。一次吳佩孚隨曹錕駐防吉林時, 曹錕要用東北地圖, 整個第三鎮只有吳佩孚有一張在日俄戰爭時期自己繪制的東北地圖, 由此曹錕對吳佩孚開始有所關注。次年吳佩孚調任炮兵第三標第一營管帶。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 各省紛紛宣布獨立, 曹錕奉袁世凱之命率第三鎮官兵入關, 負責天津、北京、保定一線京畿外圍防務。同月山西新軍宣布獨立, 袁世凱派曹錕率軍攻打山西革命軍。隊伍即將行進到娘子關時, 第三鎮第三標部分人員在標統 (團長) 的帶領下準備起事, 被吳佩孚即時發現向曹錕告密, 吳佩孚第一次救了曹錕, 之后被提拔為第三鎮第三標標統。 1912年2月, 袁世凱為了達到在北京老巢就任大總統的目的, 指使曹錕帶兵到南京迎袁專使住處進行騷擾, 最終迫使南京臨時參議院通電同意袁世凱的要求, 曹錕因此在官道上青云直上。隨著曹錕勢力的壯大, 吳佩孚的官位也亦步亦趨地不斷攀升。北洋政府成立的這年秋天, 袁世凱將鎮改為師, 標改為團, 曹錕繼任第三師師長, 吳佩孚繼為炮兵團團長, 駐防南苑。次年, 吳佩孚積極跟隨曹錕鎮壓“二次革命”。曹錕因功委任為長江上游警備司令, 吳佩孚升任師部副官長, 駐防岳陽。 1915年, 晉升為第六旅旅長。得到曹錕的器重, 吳佩孚深懷感激, 誓死追隨曹錕一生, 成為曹錕的心腹。 戰功威震湖湘袁世凱稱帝后, “護國討袁”運動興起, 第三師于1916年初奉命入川, 鎮壓蔡鍔領導的護國軍。6月, 袁世凱死后, 第三師奉命撤回保定駐守。1917年7月, 吳佩孚參加討伐張勛復辟, 充當“討逆軍”西路先鋒, 由保定進攻北京, 與張勛所部“辮子軍”戰于天壇。 張勛復辟失敗后, “直系”首領馮國璋代理大總統。“皖系”首領段祺瑞在日本帝國主義支持下, 以國務總理的名義, 總攬北洋政府大權。由于段祺瑞拒絕恢復民國初年的國會和《臨時約法》, 孫中山在廣州組成“護法軍政府”, 與北洋軍閥對抗。1918年2月,段祺瑞令曹錕率部南下與以孫中山為首的護法軍作戰。吳佩孚率第三師直往湖南進攻湘、粵、桂聯軍。由于地方軍閥各據一方,不肯賣力協同作戰,吳軍乘隙進攻,一路浩蕩,勢如破竹,迅速占領了岳陽、長沙,并于4月24日占領衡陽。吳佩孚在湖南一舉成名,他滿以為憑“武功”可以得到湖南督軍的職位, 沒想到這個據有地盤的實職, 竟然落到“皖系”張敬堯手里, 吳佩孚只被封了個“援粵軍副司令”和“孚威將軍”的空頭銜, 吳對此十分氣憤。這件事是他日后反段的主要原因。 同年4月, 吳率部攻占衡陽后即按兵不動, 并與湘軍代表私下商洽停戰。段祺瑞屢次急電飭令進攻兩廣, 他均置若罔聞不予理睬。8月21日, 公開發出“罷戰主和”的通電, 反對段的“武力統一”政策, 而主張南北議和, 并提出了“文官不要貪污, 武官不要爭地盤”的口號, 且宣誓他本人保證今生今世“不做督軍, 不住租界, 不結外人, 不借外債”, 以此為“四大自律”, 標榜自己, 警告他人。 隨著吳佩孚嶄露頭角, 1919年12月, 馮國璋病死后, 他便同曹錕一起繼承了“直系”軍閥的首領地位, 從而, 迎來了吳佩孚軍旅生涯中的鼎盛時期。 洛陽虎踞練精兵, 直奉爭鋒吳勝張1918年至1919年間直系兵力日趨強大, 從5個混成旅擴大為9個。在軍事、政治條件皆成熟的情況下, 曹、吳決定與段祺瑞決一雌雄, 問鼎中央政權。 為加大取勝籌碼, 曹、吳力爭欲雄霸中原的東北奉系軍閥張作霖的支持。實力相對較弱的奉張清楚地認識到這正是能在直皖間的矛盾和爭斗中獲得興師叩關的有利時機, 因而對此作出了積極迎合, 1920年4月密聯與曹錕及其他一些軍閥結成八省反皖同盟。5月, 為增強北方直軍的實力, 積極配合曹錕奪取政權, 吳佩孚率領第三師及三個混成旅撤離駐守的衡陽北上, 沿途突破張敬堯等皖系將領的封鎖、堵截, 順利抵達武漢, 曹、吳南北呼應。同月9日, 就在同一天, 段祺瑞成立“定國軍”, 自任總司令, 其鐵桿心腹徐樹錚任副司令兼總參謀長。曹錕成立以吳佩孚為前敵總司令的“討賊軍”。7月14, 直皖正式拉開戰幕。初始雙方在實力相埒的情況下拼搏, 難分伯仲。17日后奉軍直接出兵參戰, 形勢發生劇變, 直、奉聯軍在5日內擊敗皖段, 徹底摧毀了皖系軍閥。敗局之下段祺瑞通電引咎辭職。 1920年“直皖戰爭”之后, 各派軍閥勢力又經歷了一次新的組合, 直奉兩大派系既成為共同控制中央政權的合作伙伴, 又成為爭權奪勢互相排斥的對手。作為“直系”勢力的“靈魂”, 吳佩孚在提出召開國民大會的主張, 被北京政府和“奉系”軍閥一致反對, 甚至連曹錕也不給予支持, 吳佩孚認識到, 他自己支配北京政權的條件尚未成熟, 他的實力還遠不能左右當時的政治局面。于是, 他下決心擴充自己的力量, 把自己統率的第三師全部撤回洛陽, 并招兵買馬埋頭練兵。 通過“洛陽練兵”, 吳佩孚掌握了一支訓練有素的精兵, 從而虎踞中州, 威鎮長江。1922年4月, 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吳佩孚在保定組成“直軍司令部”, 自任總司令, 調集了七個師、三個混成旅, 共十萬余人, 集中于京畿琉璃河一帶。但就當時直奉雙方的兵力和裝備而言, “奉軍”是勝于直軍的。直軍調集的兵力雖號稱十萬, 但其中三分之一以上軍隊用來鞏固后方, 沒法調上前線。而“奉軍”入關者多達12.5萬人, 幾乎超過直軍人數一倍。而戰爭的結果卻是直勝奉敗。直軍取勝的原因, 至今史學界仍在探討研究。 自此, 吳佩孚成為“北洋軍閥”的代表人物, 人皆稱之為“吳大帥”。曹錕原來也被人稱為大帥, 為示區別, 就改稱“老帥”了。 八方風雨會中州, 人在蓬萊第一峰自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 至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 是吳佩孚一生之中登峰造極的興盛時期。他擁有的嫡系武力, 盡是全國精銳之師, 一共有五個師、一個混成旅, 吳佩孚仍按舊例自兼第三師師長, 駐防洛陽。 1923年10月, 曹錕賄選為總統, 吳升任直、魯、豫巡閱使。當時, 吳的巡閱使暑所在地洛陽, 實際上成為北方政治軍事的中心。巡閱使暑機構龐大, 除參謀、軍需、執法、軍械、政務、教育、交際、副官等八大處的辦事人員外, “諮議廳”擁虛位而列各顧問、諮議、差遣者有千余名。另外, 各省都有代表團常駐洛陽。在此期間, 北京政府上至國務總理, 下至總長、次長以及英、美、日等國軍政要員, 肩負著秘密的或公開的使命, 絡繹不絕地奔走于中州道上。 在吳佩孚的鼎盛時期, 又恰逢他五十大壽, 這更顯示了“吳大帥”的八面威風。一時間, 到洛陽祝壽者竟達七百余人, 送禮不計其數。湖北督軍簫耀南送來了拴在一起的百萬頭鞭炮, 用兩架云梯支著, 足有五層樓高。最使吳佩孚得意的是康有為也親來致賀, 并送上了一幅恭維得體、傳誦遐邇的壽聯, 對聯寫道:“牧野鷹揚, 百歲勛功才半紀;洛陽虎視, 八方風雨會中州?!?/span> 兵敗遁川空悲唱直系獨霸中央政權后, 雖然勢力極度膨脹, 但由于遭人唾棄的賄選、血腥鎮壓“二七”大罷工以及企圖依靠武力實現直系的一統天下等等行徑, 引起舉國公憤。同年9月3日至10月13日, 東南一隅的皖系浙江督辦盧永祥與直系的江蘇督軍齊燮元發生江浙戰爭, 曹、吳決定援助蘇齊。就在吳佩孚成為美國《時代》雜志封面人物的一個星期后, 9月15日, 張作霖以反對直系發動江浙戰爭為由, 出兵十五萬人, 分兩路向山海關、赤峰、承德方向進發, 曹錕任吳佩孚為討逆軍總司令, 率二十萬人馬迎戰, 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 10月, 當吳佩孚親率10萬大軍正在激戰之時, 因不滿吳佩孚排除異已的直系第三軍總司令馮玉祥突然帶領他在后方的3萬人馬從熱河撤軍, 并與直系將領胡景翼、孫岳密謀倒戈, 發動“政變”, 囚禁曹錕, 推翻直系中央政權。直系的內訌直接導致直系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慘敗。11月, 直軍全軍覆沒。 第二次直奉戰爭結束后, 吳佩孚從“時代的寵兒”一下跌到人生的低谷, 率殘部兩千余人敗走天津, 想從水路乘船南逃武漢。沿途除受到閻錫山、馮玉祥及奉軍的追擊外, 還遭到山東督理、湖北督軍等拒絕入境。在生命攸關之時, 其部下建議逃入租界保性命, 吳佩孚卻以“堂堂軍官, 托庇外人, 有傷國體”為由, 未曾向外國人求救, 危急之下避難鄂豫交界的雞公山。其間, 遭到馮玉祥一個多月的圍困, 段祺瑞還乘機暗派殺手對他進行暗殺, 吳佩孚頭發一夜全白。就在吳佩孚險象環生之際, 1925年春, 浙江、江蘇、湖南三省督軍孫傳芳、齊燮元、趙恒惕聯名致電吳佩孚, 愿一如既往地跟隨其后。于是吳佩孚率“決川號”和“睿蜀號”兩艘軍艦前往岳州趙恒惕處。10月孫傳芳發動反奉戰爭, 應孫傳芳之邀吳佩孚赴武漢出任“十四省討賊聯軍總司令”。至此吳佩孚結束了寄身于兵艦7個半月的水上漂泊生涯。 雖然“討賊聯軍”本應對付的是奉張, 但吳佩孚為報馮玉祥反目之仇, 與張作霜把手言和。在吳、張夾擊下, 馮玉祥被迫撤出北京。趁北方軍閥混戰, 1926年7月, 南方國民革命軍以蔣介石為總司令誓師北伐。吳佩孚地處兩湖, 事實上成為了北伐軍的頭號目標。汀泗橋、賀勝橋、武昌血戰后, 吳佩孚兵敗兩湖。為躲避蔣介石、馮玉祥的追殺, 吳佩孚打電報給曾受過其重恩的四川軍閥楊森說:“我已無路可走, 不論你允許與否, 我都只有入川一途了?!睆拇? 吳佩孚流亡入川, 受到楊森的庇護。 一代梟雄隕落直到1931年春, 蔣介石已鞏固了自己的政權, 才允許吳佩孚離開四川。吳佩孚屢次兵敗, 已心灰意冷。在結束了四年流寓生活后, 同年秋, 應張學良以子侄身份的邀請定居北平, 住在張學良贈送的東四什錦花園胡同的大宅院, 每月接受張學良饋贈的4000元維持生活。 1939年12月4日, 戎馬半生的吳佩孚因牙疾復發、高燒不退, 請日本牙醫看病后卒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