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是正文 ——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 縱觀中華上下五千年 多少家族在歷史中 如煙花般璀璨后又快速凋謝 但在中國卻與一個家族 卻打破了這個“魔咒” 財富的綿延超過了15代 他就是蘇州的“貝氏家族” 這個家族,不缺富有名望的人, 行業的翹楚也不少 而最出名的還要屬--貝聿銘 貝聿銘其人, 一個拿獎拿到手軟 被外界稱為 “現代建筑最后的大師”的人物 很多我們熟知的 建筑作品都出自他手。 法國盧浮宮外 用玻璃和金屬建造的金字塔 蘇州博物館新館 區別于中王府的傳統建筑, 增添了現代建筑之美 位于香港的中國銀行大廈 像竹子一樣節節高升 還有位于北京的香山飯店 和中國銀行總部大樓 但很少有人知道, 在他身后,是一個傳承了 15代的百年名門望族。 貝聿銘的祖父是 創建上海銀行的貝哉安 父親是赫赫有名的貝祖詒 曾任多家銀行的要職 低調又神秘的名門望族, 延續了家族百年的輝煌, 在上海甚至有近千套房產。 根據貝家族譜記載, 其始祖名為貝蘭堂, 是浙江金華蘭溪縣人 明朝中葉,貝蘭堂定居蘇州 以行醫賣藥為生 白手起家經營中藥業 與戈、毛、畢姓人家成為蘇州四富 到了近代,子孫 貝哉安和貝潤生 一個是“金融世家” 一個是“顏料大王” 貝潤生,還在蘇州 留下了一座修繕完整的 蘇州四大名園之一的獅子林 1917年,貝潤生豪擲千金 買下蘇州獅子林, 并在園內設立祠堂。 貝聿銘也曾說過: 獅子林以前是他家的, 并且只是把其當成花園。 貝聿銘少時與堂兄弟們 在獅子林中玩耍,里面的一切 給了他無窮的快樂與幻想。 因此身處異國他鄉 貝聿銘一直惦念著蘇州 每年夏天都想回到獅子林 在他87歲的時候 他選擇把“蘇州博物館” 作為自己的收山之作 親切地稱其為“自己的小女兒” 1917年,貝聿銘出生于廣州 童年在香港、上海度過 10歲之后,他走進自己的故鄉蘇州。 接受西方開放教育的他 18歲的時候遠赴重洋 前往美國讀建筑學專業 1939年在麻省理工畢業后, 初出茅廬的他 就斬獲了美國建筑師協會的獎項 1948年,貝聿銘 從波士頓搬到了紐約 開始了他人生的輝煌篇章 憑借著一個個優秀作品 進軍美國建筑行業的金字塔行業 打破了美國建筑界 沒有中國人做建筑師的歷史。 1960年,貝聿銘自立門戶 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開始設計公共建筑領域 美國大氣研究中心項目 是他的成名作 ? 之后,是?約翰·肯尼迪圖書館 作品完成以后,引起了一陣轟動 被稱為美國建筑史上 “最完美的建筑之一” 之后設計的美國國家美術館東廳 讓貝聿銘直接躋身于 世界建筑大師的行列 1979年,被稱為“貝聿銘年” 貝聿銘在外的成就越來越高, 他卻始終沒有忘記中國。 他說:“我仍是一個十足的中國人。” 1978年,貝聿銘剛接到 北京香山飯店設計任務的時候 激動的他說了這樣一句話: “離開祖國40多年了,祖國沒有忘記我……” 1999年,已經82歲高齡的貝聿銘 被邀請回蘇州,設計蘇州博物館 在開館儀式上,貝聿銘很激動地說: “73年前,我離開中國,但根在中國,在蘇州。” ?????? 縱觀貝聿銘的設計生涯, 所設計的作品都是經典, 但他卻說自己與妻子的愛情 才是他一生最驕傲的杰作 在大學里,貝聿銘 對妻子盧淑華一見鐘情 畢業后的第五天,兩人就舉辦了婚禮 夫妻都是哈佛大學建筑系的碩士生 但盧淑華卻愿意 成為貝聿銘背后的女人 榮辱與共、相互扶持了60多年 貝聿銘敬重她,夸贊她,感謝她 “她之所在,才是我的心靈歸宿所在。” 貝氏家族, 從先祖街頭賣草藥養家糊口 到十五世貝聿銘的享譽世界 要問貝氏家族久久不衰的原因 或許就藏在他們的家訓里 “以產遺子孫,不如以德遺子孫; 以獨有遺子孫,不如以公有之遺子孫。” 家族曾坐擁上海千套房產 但最后大部分都捐了,或者拍賣 并沒有一定要留給子孫后代的意思 擁有富貴而不貪婪, 擁有名望而不驕傲, 就是貝氏家族長盛的原因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