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看過一句話: “生活總是紛紛擾擾,到了一定年紀,要學會把心關上。” 一路走來,有人在盲目攀比中失去快樂,在閑言碎語里坐臥不寧; 有的人卻能在聲色名利中守得本心,在世俗目光里信步前行。 不被喧囂所擾,不受外界所惑,日子方能過得風生水起。 一個人最了不起的能力,就是學會屏蔽。 ![]() 先問個問題:你能想象自己怎么度過沒有手機的一天嗎? 一個月呢?一年呢? 前幾年,可口可樂就舉辦了一場“挑戰一年不用智能手機”的活動。 來自紐約的伊拉娜·穆格丹突破層層選拔贏得了參與資格,如果能完成挑戰,她將獲得10萬美元獎金。 活動期間,伊拉娜只能使用一部老式的翻蓋手機,而之前,她幾乎和智能手機形影不離。 挑戰開始的那幾天,伊拉娜驚喜地發現,她非但沒有想象中的焦慮,反而很享受那種放松和自由的感覺。 她還注意到,在沒有智能手機的這段時間,她的工作效率竟比之前提高了2倍。 最讓她不敢想象的是,挑戰半年多的時候,她已經讀了30多本書,而且睡眠問題也輕松地解決了。 伊拉娜還發現,她竟然能騰出時間去修補一些人際關系,和一些人重新取得聯系。 活動結束后,她忍不住感慨:“回憶之前刷手機的日子,我簡直是在浪費時間。” ![]() 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把網絡當成汲取知識的途徑,卻忽視了無用信息對我們的干擾。 查詢資料時,一個吸睛的標題可能讓你忘記要做的事情; 潛心創作時,一個微信小紅點也可能讓你靈感全無。 而垃圾信息不會為我們繞路,想保持專注,唯有主動屏蔽。 音樂創作人李健從不用智能手機,也沒有微信。 他說,智能化帶給他的更多的是干擾。 之前習慣不停地刷各種信息,看別人吃什么了,自拍什么了,發生什么事了…… 后來發現這些信息對他來說沒有多大用處,反而會影響創作的專注,所以就全部屏蔽掉了。 劉同在《一個人就一個人》書中寫道:
閑暇時,用讀書、健身代替漫無目的地刷手機,生活便不會感到空虛; 做事時,為自己營造深度思考的空間,給思想加碼,人生才有向上的可能。 當你主動過濾掉無用信息的時候,你的每分每秒都將變得更有意義。 ![]() 2012年,Facebook對69萬名用戶進行了一項情緒實驗。 他們把用戶分為兩組,一天時間里,為第一組用戶持續推送積極快樂的內容,為另一組用戶持續推送消極沮喪的內容。 然后,他們又記錄了這些用戶當天在Facebook上發表的文字或圖片,并判斷這些圖文帶有的情緒。 實驗結果發現,大部分的受試者都會被“情緒傳染”: 被推送了快樂內容的用戶,發布的圖文也帶有積極的情緒;而接收到沮喪內容的用戶,發布的圖文則消極悲觀。 ![]() 想起這樣一句話:“我們活得累,并非生活過于刻薄,而是我們太容易被外界的氛圍所感染,被他人的情緒所左右。” 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女孩從海外名校碩士畢業回國,各方面條件都很優秀,面試心儀的公司時也表現得很好,最終卻沒被錄用。 問起來才知道,她打車去面試,司機一路上十分煩躁,不停地抱怨堵車。 奈何越來越堵,漸漸地,本就忐忑的她也火從心起。 好不容易到了公司,保安例行檢查,眼看就要來不及了,于是女孩在司機那里感染的壞情緒一股腦兒爆發了,十分暴躁地催促了保安幾句。 所幸她順利地趕上了面試,并且發揮不錯。正當她信心滿滿地等待結果時,卻發現自己沒有被錄取。 女孩很不甘心,便托人打聽原因,這才知道她對保安發脾氣時,被恰巧經過的主考官看到了。 盡管大家一致認為她是最優秀的人選,但考慮到她應試前的表現,最終還是沒有選擇她。 知道原委后,女孩十分委屈,因為她素來是個溫和知禮的人,卻因為受他人壞情緒的影響失去了這次機會。 曾經看過一句話:
但事實上,別人的喜怒哀樂與自己毫無關系。 不被別人的憤怒傳染,不受別人的焦慮支配,不為別人的抱怨煩心,不因別人的沮喪失落,才是最通透的人生態度。 內心強大的人,都懂得屏蔽別人的壞情緒,掌握了心情的主動權,才能擁抱屬于自己的生活。 ![]()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過:
真正的強者,從不會因外界的看法而踟躕,也不會為他人的評價而屈就。 1999年,余秋雨應電視臺邀請,擔任《千禧之旅》紀錄片的嘉賓主持。 沒想到這次“跨界”,竟引來文學界驚濤駭浪般的惡意誹謗。 當時,足足有1800多篇抨擊余秋雨的文字,說他“不入流”“沽名釣譽”。 還流傳出這一句話:“21世紀的文人圈有兩件事是正確的,一是好好掙錢,二是罵余秋雨。” 面對別人的責難,余秋雨只是淡淡地說了句:“馬行千里,不洗泥沙。” 自己還有很遠的路要走,哪有功夫理會沾在身上的小小污點呢? 之后《文化苦旅》出版后,余秋雨又遭遇了新一輪波濤洶涌的謾罵。 有人給他的文章挑錯,有人批評他“濫情”,還有人說他不尊重文化。 當時,很多文學大家幫他發聲,但余秋雨卻毫不在意,依舊不理會任何言論,照常寫文章、做自己的事。 后來,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聲音都漸漸消散了。 ![]() 余秋雨曾在《文化苦旅》中寫道:
我們曾以為贏得別人的贊譽才是成功,后來卻發現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為自己而活。 從始至終,能陪我們笑到最后的只有自己,而腳下的路,也只能我們自己去丈量。 不敏感于他人目光,不生活在別人嘴里,做自己人生的評判官,才是最難得的清醒。 正如荷蘭暢銷書作家羅伊·馬丁納所說:
![]() 美國作家馬德琳·恩格爾說過:
學會屏蔽不需要的東西,才能收獲更有意義的人生。 摒棄了無用的信息,思考便多一分專注; 不理會別人的情緒,才能更加熱愛生活; 不在意外界的看法,就可以少去許多煩惱。 今后,愿你做自己的鎧甲,屏蔽無謂的干擾,在漫漫前路中守護自己的燈火。 作者 | 葫蘆城,喜歡行萬里路,也喜歡讀萬卷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