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有四個有趣的想法:一個是今天看到了一篇文章,哈佛大學校長在新生開學典禮上的演講:高等教育最重要目標——確保畢業生能夠辨別“有人在胡說八道”。想到最近的H&M、耐克、阿迪達斯等國際品牌以所謂“強迫勞動”為由,抵制新疆棉花的事件。怎么感覺像是天大的諷刺。是不是畢業于哈佛大學的某些美國政治精英同樣信奉“謊言說一千遍就是真理”。第二個就是感受到簽訂合同的重要性。雙方在信任或者不信任的狀態下,簽訂了合同,在履行合作期間,雙方的書面承諾,有法可依,有據可尋。第三個就是重讀了胡適先生的《差不多傳》,想起魯迅先生曾說過: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需要更無情地解剖自己。第四個是我今天重點分析的: 學習到底是不是反人性?對于這個問題,我的答案,是,也不是。荀子曾經指出,人性是自然性和社會性的綜合體。自然性包括趨利避害、自私自利、貪圖享受、目光短淺;社會性包括懂得合作、能夠犧牲、有大局觀、有遠見。馬斯洛也說,人的需求是有層次的。基本的溫飽、安全和物質欲望人人都有,但人也有自尊和自我實現的需求。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人類本能的自然性更趨向于生存與縱欲,而學習這種行為往往是“延遲滿足”,也就是說,是通過壓制當下的欲望來換取未來實現更大愿望的可能性。為了追求一個未來的不確定性,你需要克服自身那種追求即時享受的欲望。所以,從這個角度說,學習是反人性的。但有一天你心中有了一個理想,為了實現理想,刻苦學習,哪怕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哪怕頭懸梁錐刺股,也心甘情愿,在所不辭。這是符合人的社會性的。從這個角度說,學習不是反人性的。綜上所述,在討論“學習是順應人性、還是反人性”這個問題上,不能只看到人的自然性、物欲和貪圖眼前享樂的一面,也要看到人的社會性、追求自尊、期望實現自我價值的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