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今天跟著劉奉五先生學習婦科常用的補藥和泄藥。 ![]() 補藥類 補藥是指具有補虧益損作用的藥物。包括補氣、補血、補陽、補陰等藥。 甘藥多有補氣補血的作用。因其性溫又能通陽,陽氣主升,故補藥多升;補陽藥多辛溫,以其辛溫助陽也可育升;補陰藥多咸寒,性屬陰,升性較差。所謂補中育升者,系指甘溫通陽而言。常用藥物如下。 人參:甘微苦,微溫,入肺、脾二經。補肺益脾,大補元氣。治療肺虛氣短作喘,脾虛泄瀉等證。 婦科多用于治療氣虛不能攝血所引起的血崩,并且多與固沖藥同用。大汗欲脫時,可用獨參湯益氣固脫。也可用于產后虛癥。陰虛有熱者慎用。 黨參:甘微溫,入脾、肺二經,功用同人參。但溫性較人參差,偏于補脾氣。性平穩應用較廣。 可用于婦女崩漏、帶下、月經前期、后錯等,屬于氣血不足或虛寒型者。產后氣血兩虛也可用黨參。 太子參:甘微苦溫,入脾、肺二經。益氣健脾,溫燥性較黨參為弱,補而不燥。 婦科常用于治療月經淋漓、行經日久,月經先期、后錯以及氣血兩虛等證。 沙參:甘微寒,入肺、胃二經。補肺氣,養胃陰,補而不熱。多用于治療陰虛胃燥所引起的虛證,婦科常用于陰虛血熱所引起的月經淋漓,月經先期。 上述四參急補驟補可用人參;溫補可用黨參:平補宜用太子參;養陰可用沙參。 黃芪:甘微溫。入脾、肺二經。大補元氣,能升中氣,入肺以補肺氣。又能引肺氣達于肌表以實營衛。補脾升中焦之氣,使脾統攝有權。 常用于治療婦女崩漏及因脾虛引起之胎漏、習慣性流產等。 黃芪又能益氣固表,可治療產后表虛汗出,配合當歸則氣血雙補,用于婦科氣血兩虛諸證。 白術:苦甘溫,入脾、腎經。苦溫能燥濕,甘以補中,健脾和胃,為治療脾虛之要藥。 婦科可用于治療脾虛寒濕帶下、月經淋漓,脾虛不能養胎之胎漏,先兆流產,崩漏以及陽虛濕盛之子腫等。 山藥:甘平,入肺、脾、腎經。功能健脾補腎,為平補之劑。多用于脾腎不足兼陰虛有熱者。 婦科常用于脾虛所引起的崩漏、帶下。配合黃芩治療先兆流產。有白術之功,無白術之燥。 當歸:甘辛溫,入心、肝、脾經。有養血活血之功,治療一切血虛諸癥。 血以通為補,因其具有活血之力,故能顯示補血之效。常組成四物湯為婦科血證常用方藥。 合參、芪,名參芪四物湯,氣血雙補;合桃仁、紅花為桃紅四物湯,化瘀通經;配合羌活、川芎、秦艽可以活血通絡治療產后風濕痹痛。 阿膠:甘平,入肺、肝、腎經。本藥一般均稱性甘平,但是根據臨床體會其性偏涼,故有滋陰清熱養血安胎之功。 入肺清肺熱,治虛勞咳嗽咯血,入肝腎養血滋陰,治療婦女崩漏、月經淋漓不止、先兆流產、胎漏下血。 胎熱重者配合黃芩;腎虛明顯者配合川續斷、菟絲子;配合艾葉,名膠艾湯主治胎漏下血,但艾葉性溫,胎熱者不宜。 酸棗仁:甘酸平,入心、脾、肝、膽經。功能養心寧神又能斂汗。常用于治療心氣虛衰不眠。通過養心而扶脾以治心脾兩虛,可用于崩漏,方如歸脾湯。 因其有養心氣而又能舒郁結,故可用于婦人臟躁癥。 遠志:苦辛溫,入肺、心、腎經。功能祛痰利竅,安神益智。養心以助脾,可用于治療久郁傷心,精神疲憊,婦女臟躁癥。 石蓮:苦寒,入脾、腎經。功能健脾補腎,清胎熱。此藥為蓮子墜入塘泥日久,得陰氣較多,故為補腎固沖之要藥。可用于治療先兆流產,補而不熱。 生地:甘苦寒,入心、肝、腎經。養陰涼血清熱,合白芍酸甘化陰,滋養陰血。治療陰虛血熱月經前期,佐柴胡、丹皮涼血,治血熱崩漏,合玄參、麥冬治療陰虛血涸之經閉。 女貞子:苦甘涼,入心、肝、腎經。滋陰涼血,益腎平肝。合旱蓮草為二至丸;合黃芩能清肝熱,可用于治療肝熱上逆諸證。 例如經前期緊張癥、更年期綜合癥等。 旱蓮草:甘酸寒,入肝,腎經。滋陰平肝,涼血清血熱,且能止血。合女貞子為二至丸,滋陰涼血,抑制肝陽,滋養腎陰,多用于治療婦女由于肝腎陰虛所引起的月經先期、月經淋漓等癥。 且能用于治療陰虛血熱所引起的血壓增高。若加桑葉、菊花清上的效果更好。 龜板:咸平,入肝、心、腎經。滋陰益腎,多用于腎虛沖任不固,陰虛血熱之崩漏等證。 鱉甲:咸平,入肝、脾二經。滋陰清熱,多用于治療婦女陰虛血熱之低燒。又能軟堅消癥,可用于治療盆腔腫塊等。 杜仲:甘溫,入肝、腎二經。功能滋肝補腎,主治腎虛腰痛。炒炭可用于治療婦女崩漏下血。 與黃芪、白術同伍,治療習慣性流產屬于腎虛不能系胎者。 續斷:苦微溫,入肝、腎經。補肝腎強腰脊,且能安胎,治療腎虛腰腿痛,婦女崩漏、帶下,以及腎虛不能系胎之習慣性流產等,若為胎熱者宜慎用。 菟絲子:辛甘平,入肝、腎經。補腎益精,主治腎虛腰腿酸痛,以及先兆流產、胎漏、習慣性流產。其性平和,既能補陰,又能補陽。補而不燥又能生精,入五子衍宗丸,可用于腎虛不孕癥。 覆盆子:甘酸微溫,入腎經。主治男子陽痿,女子陰精不足,也能固沖澀精。 仙茅:辛熱,入腎經。補腎壯陽,主治男子腎虛腰腿痛,女子陽虛經閉,因其藥性較熱,宜慎用。 仙靈脾:辛溫,入肝、腎經。補腎陽,升發腎氣而有興陽之功,可用于腎虛經閉、不孕癥等。與仙茅合四物湯、五子衍宗丸可治療席漢氏綜合癥。 巴戟天:辛甘微溫,入腎經補腎陽,婦科用于治療腎陽虛陰精不足,有經量少,經閉等證。 肉蓯蓉:甘咸溫,入腎、大腸經。補腎氣益精髓,調補沖任,主治腎虛所引起的腰腿酸痛,下肢乏力,婦女月經不調。 因其性滑潤,與當歸同用可以潤燥通便,主治血虛津枯,產后大便難。 鹿茸:甘咸溫,入肝、腎經。入肝以養血,入腎以補精,主治營血虛虧,腰背疼痛,健忘,怔忡或婦女經血不足之閉經,以及腎虛腎寒不能固攝沖任之崩漏下血,月經量少或淋漓不斷。 因其為血肉有情之品,能補腎填精,故能補督脈,填補腦髓,使人精力充沛。 ![]() 泄藥類 泄藥多屬苦寒之劑,苦則能泄,寒則能清,但也有苦溫之泄劑,苦以泄下,溫能泄水,常用藥物如下。 大黃:苦寒,入脾、胃、大腸、心包、肝經。泄腑熱通大腸,潤便化燥結,又能入血分活血破瘀。治療婦女血滯經閉。 合桃仁、水蛭治婦女產后栓塞性靜脈炎。入八正散治產后或手術后尿閉不通屬于實熱者。 蘆薈:苦寒,入肝、胃、大腸經。通腑泄熱,清泄肝火,通大腸,化燥結。 常用于治療婦女經閉不通屬于肝火上逆者,以及經前期、更年期肝火上逆所引起的頭暈、頭痛等證。對于肝陽外泄之實熱汗出者也可選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