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祖籍是諸暨市次塢鎮,那里自古多鄉賢,文風洋溢,習書法的人很多,字也寫得很好,我稱他們為民間書法家,像俞義夢、俞國城都有墨寶贈我。早就聞說還有一位書法大家徐雙喜,五歲就習字。但長期云游在外,幾次回鄉,總無緣投見,不料二年前,雙喜托人給我帶來一幅榜書——“福”字,一個字足有60公分大,于是裝裱配框,恭恭敬敬掛在室內開門見山之處。 榜書是書法藝術中重要的一個門類,也是中國書法藝術的頂峰,凡在30公分以上的大字都可稱為榜書,古代稱榜書為“署書”,又稱“擘窠大字”。大秦“書同文”后,宰相李斯成為第一個榜書的書法家,漢開國功臣蕭何在末映宮前殿題詞,開了榜書裝飾功能的先河,從此,宅第行署、廟宇樓臺、關隘要塞、城樓園林、名山大川,都留下文人騷客榜書的墨跡。 榜書因字體型碩大,難以駕馭,歷代不少書家都不敢輕易問津。榜書難就難在一個“大”字上。大則結體難以掌握,大則筆劃難以精到。初學者也無字可臨摹,全憑悟性,這就難怪歷代榜書大家甚少,所遺留下來的榜書作品,除刻石刻匾額外,其它并不多見。 過去的沙孟海、舒同,趙樸初都寫過,以沙孟海為最優;現代的張端坤、雷克寶的榜書不錯,連范增也能寫,但都不能和沙孟海比肩,徐雙喜的異軍突起,翻開了當代榜書的新一頁。 2010年5月,徐雙喜曾在北京書寫了272.25平方米的巨“龍”。通過中國世界紀錄協會現場認證,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榜書,被譽為“世界榜書新冠軍”。 圣誕前一天,在滬鄉親俞奇舒告知我,明天雙喜來滬,在滬鄉親準備為他接風。圣誕下午,微信不斷,后告知雙喜已到滬,下榻在莘莊的賓館,奇舒來接我趕到莘莊。 四樓的會議室已經聚了好多人,一眼看到俞敏太公早已到了,他把我喚到身邊告我,要寫什么字趕快醞釀,寫下來遞給雙喜。我略略思索,就“軒轅俞氏”吧,遞給了雙喜。之所以請徐雙喜書寫“軒轅俞氏”,以為黃帝是為中華“人文初祖”。傳說他本姓公孫,后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而我們一支俞氏,也是姬姓的后代。據宋寶慶三年(1227年)編纂的俞氏《七星源流譜》序記載:“俞于氏先本姬姓,周武王第二子邘叔封于邘,后世以國為氏,歷千百年,子孫繁衍,散處不一。”周武王繼承了軒轅黃帝的衣缽,名姬發,在牧野之戰大敗商軍,一舉滅商,建立了西周王朝。在清康熙丁亥年(1707年)的《俞氏源流世系譜》序也說:“俞之先本姬姓,而俞之氏分自于也。周武王次子封于邘,邘今懷慶河內縣古懷州地,邘叔所都,后世因以國為氏,自周歷秦,兵尋火毀,世遠而譜系無紀”。 于是徐雙喜稍作醞釀,凝神屏氣寫下了“軒轅俞氏”四個大字,每個字足足有36公分大。本以為徐雙喜平時習字主要是師法王羲之、懷素的草體。但給“軒轅俞氏”,沒有用草書,而是用顏體,下筆如有神,發揮得隨心所欲。 這四個字,把顏真卿楷書雄強渾厚的風格發揮得淋漓盡致,結體嚴謹、氣運生動,筆法融會貫通。雄渾剛健,氣勢磅礴,帶有高古醇厚的氣息。一旁,我用相機見證了這一過程徐雙喜大師書寫“軒轅俞氏”。 


知俞先生(知愉先生),俞鵬飛。曾是上海著名房地產評論家,在上海電臺、東方電臺、上海電視臺 《第一財經》分別主持房地產熱線節目。2007年首提將俞氏研究作為學科,稱為“俞學“,已撰寫俞氏相關研究文章近三百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