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秋冰雪山水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世間萬物在陰、陽二氣的作用下運動變化發展,在對立統一中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在太極陰陽圖中,“S”型分界曲線的旋轉,使得太極圖仿佛也具有了動勢,“S”型曲線陰陽交錯,陽往陰的方向轉動,陰又同時向陽的位置旋轉,二者在對立統一的畫面中保持著自然、和諧、平衡的狀態。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太極圖中“S”型曲線的轉動,就如自然中各種景物的變化生生不息、永不停止。山水畫家們長久居住在深山之中,畫家們注意到自然界中萬物的陰陽交替后,將陰陽與山水連起來思考萬事萬物,于是我們看到在中國山水畫中,萬物皆有生命,潺潺流淌的溪流,云霧繚繞的群山,生命頑強的小草,整幅畫面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營造出一種鮮活的、萬物皆有生命的靈動美感。 趙春秋冰雪山水 黑白、“有無”與山水。 太極陰陽圖首先的視覺沖突是黑白,圖中黑白兩部分被魚尾相接的“S”曲線分割而成。在中國山水畫中,主要的組成部分也是黑白兩色。中國山水畫是由筆墨在絹或紙上創作而成的,在絹或紙張上的一點一畫都留下黑的痕跡(有),筆墨未留痕的地方便是白(無)。黑白中的黑色是用墨勾勒出形狀,而白往往在畫面中很難把握。雖然白無形體,但在黑的對比之下,白卻被賦予了形體和生命力,在山水畫中空白的地方也許是煙霧繚繞,也許是潺潺的水流, 白在畫面中給予了觀賞者無限的想象。 夏圭 《坐看云起圖》 黑白對比與山水。黑白是太極陰陽圖中最直觀的一種表現方式。太極圖中一半黑色一半白色,給人猛烈的視覺沖擊。無論是太極陰陽圖還是中國山水畫,存在黑的時候就會有白的蹤跡,有白的地方也必然會出現黑的影子。山水畫用黑色表現物體的形體,知白守黑,黑色邊緣的白色即白色的形狀,白色和黑色相對存在,老子《道德經》中即有“知其白,守其黑”。夏圭《坐看云起圖》中,左側樹的黑與右側的空白形成了鮮明對比,從而有了實景與虛景之分,有了近景與遠景之分。總之,留白的地方給人無限想象,沒有墨痕的地方可想象為到遠處的延伸等。黑與白的相交,讓中國畫的藝術生命力熠熠生輝。 趙春秋冰雪山水 虛實與山水。 清代方薰《山靜居畫論》中有:“古人用筆,妙有虛實。所謂畫法,即在虛實之間。虛實使筆生動有機。機趣所之,生發不窮。”黃賓虹也曾對虛實關系有過獨特的見解:“作畫如下棋,需善于做活眼,活眼多,棋即取勝,所謂活眼,即畫之虛也。”古人作畫時講求用筆要有虛有實,畫筆要保持在虛與實之間游動,即所謂的“虛實相生”畫面才能生動有趣。究根溯源,虛與實實則基于陰陽,虛與實陰陽載繪畫中的一種具體地表現形式。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地陰陽》有:“是故明陽陰入出實虛之處。所以觀天之志。”宋張載《正蒙·太和篇第一》有:“氣塊然太虛,升降飛揚,未嘗止息……此虛實動靜之機,陰陽剛柔之始。”清丁皋《寫真秘訣·陰陽虛實》中關于陰陽與虛實的關系有這樣的記載:“凡天下之事事物物,總不外乎陰陽。……惟其有陰有陽,故筆有虛有實。惟其有陰中之陽,陽中之陰,故筆有實中之虛,虛中之實。”明方以智《東西均·顛倒》有:“動靜、體用、剛柔、清濁者,陰陽之性情也,而有無、虛實、往來者,陰陽之化也。”陰陽與山水畫中的虛實存在著密切關系,畫家們作畫時講求的用筆要有虛實即陰陽觀念的一個直接體現。 《后赤壁賦圖》,宋代,喬仲常,紙本水墨白描,手卷,縱29.3厘米,橫560.3厘米,美國堪薩斯城納爾遜美術館藏 疏密與山水。 在中國山水畫中,“疏”“密”屬于陰陽對立的一種。山水畫畫面中如果都是“疏”,整個畫面就呈現出稀稀拉拉,布局分散,突不出重點更沒有節奏感的感覺。如果都是“密”的話,密密麻麻的感覺自然讓人產生壓抑之感,觀賞者在看到密不透風的畫面時就會有一種透不上氣的感覺。因此,在中國山水畫中,疏與密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疏密在山水畫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喬仲常在作《赤壁賦》一圖中,將山石、樹木、樓臺、屋宇運用密集的線條處理,而畫中的其余地方則留出大量空白,“疏”“密”的不同處理使整幅畫作中的山石樹木、樓臺屋宇變得鮮活起來,畫中的景物在強烈的疏密對比下,愈發生動形象,整幅畫的節奏韻律從而也跟著線條的疏密變化豐富多變了。 |
|
來自: 昵稱40044036 > 《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