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內的濕有很多種狀態。 對于像水霧那樣輕薄的濕氣,稍稍用一點芳香的藥物,比如藿香水、蘇葉水就能把它們宣散開。 對于像水液一樣停滯了的濕,需要用一些淡滲利濕的藥物,讓濕流動起來,變得稀薄,然后排出去,大家熟悉的薏米水、冬瓜湯就能起到這種作用。 濕停留的位置不同,形態不同,中醫上的處理思路也會不一樣。所以我們去看那些有祛濕功效的藥物的說明書,就能發現明顯的區別:有些是辛溫發散祛表濕的,有些是理氣和中祛中焦濕的。 但今天要說的這個藥物,有點特別,它算是祛濕界的大聰明。明明藥物組成并沒有完全奔著祛濕而來,卻能起到很好的祛濕效果。一旦要講祛濕的中成藥,就不得不說到它。 它就是參苓白術散。 齒輪有力的運轉開 水濕就不成問題了 為啥說它聰明? 因為它并沒有悶著頭瞎干,而是一開始就抓住了濕的源頭——脾胃。 脾不止能夠運化水谷精微,還能運化水液。有了脾的升清降濁,人體的各種組織器官都能得到津液的滋養,垃圾廢水也能往該排的地方去。 但如果脾胃虛了,運化功能會變差,好水(津液)的生成效率低,廢水又排不走,越積越多,濕的問題就越來越明顯。濕氣會反過來困住脾胃,讓運化能力更弱,進入生濕-脾胃弱-更易生濕的惡性循環。 而參苓白術能夠健運脾胃,讓脾胃恢復正常的運轉。齒輪有力地運轉開了,那些水啊濕啊的問題,就會逐漸被解決掉。 來看看它的藥物組成:人參、茯苓、麩炒白術、山藥、炒白扁豆、蓮子、麩炒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組成。 其中大部分是健脾補脾的,先是人參、白術、茯苓、甘草,組成大補脾氣的四君子湯,促進脾胃對水谷精微的運化,促進氣血津液的生成。茯苓、白扁豆、薏苡仁都能健脾滲濕,濕邪祛了,就解除了脾胃運轉很大的一部分阻力。如果怕滲濕利濕太過了,還有滋補脾陰的山藥蓮子頂上。 很多脾虛的人吃了補脾的東西反而會滯氣,那么再加上行氣的陳皮和砂仁,讓補上來的氣一路暢通。 我們說脾虛也分好幾種,通常有氣虛,陽虛,陰虛的區別。看參苓白術的功效就大概能感受到,它主要作用于脾氣虛的狀況,給脾補氣,補動力。 脾氣虛怎么分辨呢? 脾氣虛,運化無力,一方面影響到身體各臟腑組織不能等到足夠的營養物質而表現出面色黃、身體瘦弱不結實等情況;另一方面就是影響水液的代謝,從而導致痰飲水濕的生成。 所以,我們會看到參苓白術顆粒說明書的適應癥寫著:用于體倦乏力,食少便溏。 脾氣虛了,運化氣血津液都慢了,我們就會沒力氣,稍微一動就覺得累;脾主四肢肌肉,脾氣虛時,肌肉可能會松軟沒有力量。氣血不足反應在臉上,會呈現一種沒有光澤,萎黃的狀態。吃下去的東西沒有足夠的動力消化,胃口自然也就差了。 不僅脾氣虛,還夾著濕,所以大便往往不成型,有時候會腹痛,腹脹拉肚子,浮腫等等。 從五行上來說,土生金,脾胃是肺的母親。脾氣虛了,肺的供應不足,也會出現肺虛的癥狀,比如:氣短懶言,氣虛久咳,咳嗽痰多,皮膚松軟,不耐風寒容易感冒等。這時候去補肺往往是徒勞的。 還有現在很常見的鼻炎、腺樣體腫大、慢性咳嗽、慢性蕁麻疹等疾病,治療的時候也是肺脾同治的。 中醫里面有句話叫:“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這個痰的生成是因為脾的運化出了問題,而痰生成之后呢,往往停在肺里,所以我們排痰的形式往往就是表現在咳嗽。水液停聚而生痰飲,本質上和濕同源。 所以祛痰的時候,常常要用到健脾祛濕的藥,目的就是在源頭上防止痰濕的生成。 參苓白術散里面還有一味桔梗,桔梗味苦辛,具有宣肺祛痰的功效。一方面體現了祛濕也要注意宣肺,因為肺有通調水道的功效,如果肺氣不宣,閉郁著,水道也就不通,自然也容易導致生濕;另一方面也說明脾虛痰濕生成,需要通過痰的形式排出,桔梗這里的功效也就是可以幫助排痰,所以對于一些時間久的痰咳,我們也常常考慮參苓白術散的應用。 時刻記著,中醫治病講整體觀,五臟六腑的功能都是相關的。脾出問題會影響肺,而且不僅僅影響肺,還可能影響肝、影響腎等;肺出問題也可能影響腎、影響大腸,等等。 作者簡介:杜陽,主治醫師。羊爸爸中醫診所金牌醫生,擅長兒科常見呼吸系統、消化系統以及內科、婦科常見疾病。羊爸爸簽約作者,羊爸爸課堂講師,錄有“小兒艾灸課”“女性經期養護課”等課程。 |
|
來自: 昵稱34392700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