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浙江是全國重點僑務大省。幾十年來,一批又一批的浙江人踏著改革開放的春風走出國門,攜“浙江制造/中國制造”奔赴世界各地,創業謀生。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浙江省僑聯、《浙商》雜志共同推出“致敬改革·僑·40人”系列報道,挑選有代表性的40個(國家)華僑通過改革開放的視角講述浙江人勇闖海外的故事,或者回鄉創業感受改革開放帶來翻天覆地變化的故事。 今天推出第23篇,主角是“南宋官窯瓷燒制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中國陶瓷工藝美術大師、新加坡歸僑葉國珍。 攝影/賀勛毅 11月的最后一天,在位于杭州蕭山的南宋官窯科學藝術研究院,《浙商》記者如約見到了“南宋官窯瓷燒制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中國陶瓷工藝美術大師——葉國珍。 南宋官窯科學藝術研究院距離杭州主城區約有20公里,離蕭山城區也有一段路程,地鐵一號線坐到湘湖站后,大約還有三四公里路。 “20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農田,連路都沒有。”葉國珍多年前買下了這塊地,并在上面起了一棟三層樓的南宋官窯藝術館,用作展覽和辦公。 在展廳里,第一幅畫介紹的是1969年年僅18歲的他開始“觸電”南宋官窯的故事。諾大的展廳,數百件展品和獲獎證書展示了這位花甲老人傾注一輩子心血恢復南宋官窯瓷技藝的過程和成就。 回顧過往,葉國珍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那時還很年輕”。自葉國珍研究恢復南宋官窯瓷伊始,已然過去整整五十年。縱然歲月不饒人,但他始終懷抱著一顆初心:“家為國,國亦是家”。 作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的南宋官窯,800多年以前,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寫下了濃重一筆,在杭州留下了陶瓷文化的歷史足跡。 那時,定都杭州的南宋朝廷對制瓷技藝施行保密制度,規定配方技術不得流入民間。南宋覆滅后官窯被毀,工匠失散,有關南宋官窯瓷的制作原料、制瓷配方、成型技藝、燒造技術都已失傳,歷史文獻記載的僅是南宋官窯作品特色的只言片語。現今南宋官窯瓷存世稀少,藏于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有七十余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二十余件,其他除少數散落國外,民間傳世作品極少。 南宋官窯瓷有四大品質特征:紫口鐵足,粉青釉色,冰裂紋片,厚釉燒造。葉國珍從研究紫口鐵足開始,一個接一個地分析試驗。 在漫長的試驗過程中,一窯瓷器要連續燒制17個小時,因此,不管白天黑夜,還是酷暑寒冬,只要窯中有試驗品,葉國珍都一直在現場觀測,觀察火焰,記錄爐溫,確定氧化與還原時間,分析各種不同輔助原料對四大特征的影響……前前后后選用了十多種輔助材料,上千個配方試驗與調整,72道制瓷工序的優化與提升,2000多次品質特征窯燒試驗。 1978年,葉國珍終于成功復制出第一批具有“粉青釉色、紫口鐵足、冰裂紋片、珍珠釉泡”四大藝術特色的南宋官窯瓷。看著碧玉般的粉青釉色,形態各異的冰裂紋片,若紫若褐的紫口鐵足,內蘊如脂的厚釉燒造技術,他的眼睛濕潤了。 在國家級鑒定會上專家們一直評定,葉國珍南宋官窯瓷作品,就胎釉特色、器型外觀與制作工藝來看,都“無懈可擊”,而且燒造工藝更趨科學合理,稱其為南宋官窯國寶再現。葉國珍也因此特殊貢獻先后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浙江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40多年來,葉國珍陸續有幾十項科研成功填補了國內空白,其中“南宋官窯薄胎厚釉瓷研究”更是填補了國際空白。1992年起,他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4年,他榮獲“囯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其作品先后獲中國宋代五大名窯大師作品展金獎和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展金獎等近百項國內外大獎。 攝影/賀勛毅 采訪時,記者發現葉國珍的右手不是很敏捷,他說,這是常年累月拉坯制瓷,筋脈扭傷而致,“我現在吃飯要用左手”。年輕時,拉坯都是200多斤的泥土,一拉就是一天,一年365天都不停歇。恢復南宋官窯瓷,在外人看來是很光彩的事情,殊不知這里面飽含了葉國珍諸多心酸。 在葉國珍的南宋官窯藝術館,有很多藏品都價值不菲。這些都是葉國珍本人或者和團隊一起燒制的。在葉國珍的引導下,《浙商》記者用100倍的迷你放大鏡鑒賞了南宋官窯瓷。外表粉青的瓷器在高度放大鏡下,表面居然冒出了一顆又一顆亮晶晶的晶體,仿佛無數顆珍珠鑲嵌進了瓷器里,讓人驚嘆。葉國珍介紹,這是只有南宋官窯瓷才有的奇觀。在體現南宋官窯四大特色的基礎上,經過無數次實驗,葉國珍采用科學手段,恢復了南宋官窯釉中珍珠泡,使釉質十分柔潤。 在展廳里,有些南宋官窯瓷粉青色色澤稍亮,有些比較暗淡。“其實技藝都一樣的,就是一個是新料氣窯燒,一個是老料柴窯燒造成的區別。 ”葉國珍介紹,早些年他用柴火燒制的南宋官窯瓷更接近古風。 葉國珍還有一個頭銜——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這頭銜對他來說很珍貴。“杭州名聞天下,不僅僅因為有西湖,還有'國之重器’——南宋官窯瓷。”因為對恢復南宋官窯瓷有卓越成就,他獲得了“杭州杰出人才獎”。 改革開放以來,葉國珍用一顆赤子之心,發揮自身在南宋官窯瓷領域的權威優勢,在國內外積極傳播南宋官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先后在日本、美國、法國、意大利、韓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舉辦個展和聯展,展出恢復成功的南宋官窯瓷。“正是因為改革開放,中國的傳統文化才能走向更廣闊的世界。我想讓南宋官窯瓷走向世界。”葉國珍說。 1982年,日本泛亞細亞文化交流中心邀請葉國珍到東京舉辦南宋官窯當代作品展,當年是他第一次帶著南宋官窯瓷走出國門。他帶了膽式瓶、海棠瓶等26件展品去日本巡展,第一站是東京,之后是大阪、名古屋、神戶、京都。沒想到在東京就引起了巨大轟動,展覽還沒結束,所有展品就全部被定掉了。葉國珍只好跟客戶商量,買走但不能帶走,等日本巡展結束才能帶走。當時他把賣掉的一件展品的錢,買了一臺21寸平面直角電視機回國。這是上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剛起步,葉國珍這個一件南宋官窯瓷換一臺最新版電視機的故事一時傳為佳話。 1990年,南宋官窯當代作品在香港展出,所到之處也引起了轟動。1989年,當代南宋官窯工藝品開始批量生產。1991年,葉國珍作為“用杭州紫金土仿制南宋官窯瓷”的第二發明人榮獲國家科技發明獎二等獎。至今,浙江蕭山宋代名瓷研究所、杭州南宋官窯科學藝術研究院、杭州蕭山南宋官窯藝術館聯合制作的人物類、花瓶類和茶具等南宋官窯當代作品遠銷日、美、歐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2011年,浙江蕭山宋代名瓷研究所被中央宣傳部、文化部、商務部等國家六部委共同列為國家文化出口重點單位。 近年來,葉國珍繼承和弘揚南宋官窯歷史文化遺產,持續傳播南宋官窯優秀傳統技藝和作品藝術特色,以此推動祖國現代化建設、推動海峽兩岸文化融合、傳播中華優秀文化、增進中國人民同世界各國人民友誼,為中華傳統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未來,葉國珍還想把現在的南宋官窯藝術館重新裝修裝潢,打造一個南宋官窯青瓷國際文化園,“可以讓國外的華僑華人回來尋根,也讓國際友人來杭體驗了解南宋官窯瓷”。 與南宋官窯瓷相伴的這條路艱辛而漫長,葉國珍一直忙碌著,未曾停歇,始終懷抱一顆熾熱的心,初心不改,情懷不變。 文|《浙商》全媒體記者 謝慶 音頻剪輯|汪菁璐 資深編輯|倪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