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史記》,一部不朽之作,影響了兩千年來的中華文明。 它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書中的許多典故成語、警句格言,廣為流傳。 下面為大家精選了200個出自《史記》的成語,帶你看看成語背后的故事。 1 1.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解釋:是指將真實的意圖隱藏在表面的行動背后,用明顯的行動迷惑對方,使敵人產生錯覺,并忽略自己的真實意圖,從而出奇制勝。 出處:《史記·高祖本紀》:“項王使卒三萬人從,楚與諸侯之慕從者數萬人,從杜南入蝕中。去輒燒絕棧道,以備諸侯盜兵襲之,亦示項羽無東意……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 2. 韋編三絕 解釋: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三:概數,表示多次;絕:斷。孔子為讀《周易》而多次翻斷了編聯竹簡的牛皮帶子。后來比喻讀書勤奮。 出處:《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假我數年,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 3. 酒池肉林 解釋:商朝末代君王紂王生活糜爛,他下令在沙丘平臺用酒裝滿池子,把各種動物的肉割成一大塊一大塊掛在樹林里,這就是所謂的“酒池肉林”,以便一邊游玩,一邊隨意吃喝。后人常用“酒池肉林”形容生活奢侈,縱欲無度。 出處:《史記·殷本紀》:“大冣樂戲于沙丘 ,(紂)以酒為池,縣(懸)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 4. 網開一面 解釋:把捕禽的網撤去三面,只留一面。比喻采取寬大態度,給人一條出路。 出處:《史記·殷本紀》:“湯出,見野張網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湯曰:“嘻,盡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網。” 5. 一字千金 解釋:秦相呂不韋叫門客著《呂氏春秋》,書寫成后出布告,稱有能增減一字的,就賞千金。后來用“一字千金”稱贊詩文精妙。 出處:《史記·呂不韋列傳》:“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 6. 一飯千金 解釋:韓信未得志時,曾受到漂母贈飯數十日。后來,韓信顯貴后,贈漂母千金為謝。比喻厚厚地報答對自己有恩的人。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釣于城下,諸漂母漂,有一母見信饑,飯信,竟漂數十日。又:信至國,如所從食漂母,賜千金。” 7. 臥薪嘗膽 解釋:春秋時,越國為吳國把滅,越王勾踐立志復仇,他將膽置于臥榻之上,每日嘗一嘗,表示不忘仇恨。形容一個人忍辱負重,發憤圖強,最終苦盡甘來。 出處:《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8. 孺子可教 解釋:張良曾遇到一個老人,面對老人一次次的無理要求,張良都一一滿足,老人見張良是個敦厚可教之人,于是傳他一部兵法。成語孺子可教意為小孩子是可以教誨的,后形容年輕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出處:《史記·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返,曰:'孺子可教矣。’” 9. 四面楚歌 解釋:項羽被劉邦圍于垓下,劉邦兵眾高唱楚地歌曲,項羽驚呼:楚地都被漢軍占領了嗎?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10. 紙上談兵 解釋: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后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指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11. 負荊請罪 解釋:背著荊杖,表示服罪,向當事人請罪,形容主動向人認錯、道歉,給予自己嚴厲責罰,也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12. 破釜沉舟 解釋:把飯鍋打破,把渡船鑿沉,比喻不留退路,非打勝仗不可,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羽已殺卿子冠軍(楚軍統帥宋義),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乃遣當陽春、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漳河),救鉅鹿。戰少利,陳馀復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13. 完璧歸趙 解釋:本指藺相如將完美無瑕的和氏璧,完好地從秦國帶回趙國首都,比喻把物品完好地歸還物品主人。 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于趙。” 14. 指鹿為馬 解釋:指著鹿,說是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處:《史記·秦始皇本紀》:“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于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或言鹿者。高因陰中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 15. 秋毫無犯 解釋:形容軍隊紀律嚴明,絲毫不侵犯百姓利益。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 16. 約法三章 解釋:指事先約好或明確規定的事。泛指訂立簡單的條款,以資遵守。 出處:《史記·高祖本紀》:“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17. 毛遂自薦 解釋:比喻自告奮勇,自己推薦自己擔任某項工作。 出處:《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于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于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 18. 一諾千金 解釋:指許下的一個諾言有千金的價值。比喻說話算數,極有信用。也叫千金一諾。 出處:《史記·季布欒布列傳》:“楚人諺曰'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諾’,足下何以得此聲于梁楚間哉?且仆楚人,足下亦楚人也。仆游揚足下之名于天下,顧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 19. 鴻鵠之志 解釋:鴻鵠:大雁和天鵝,鴻鵠之志,意大雁和天鵝之志向,因大雁和天鵝飛得高而遠,故喻意志向高而遠大。 出處:《史記·陳涉世家》:“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20. 奇貨可居 解釋:奇貨,稀少的貨物;居,儲存。指把稀有的貨物儲存起來,等待高價賣出去。常比喻憑借某種獨特的技能或事物謀利。 出處:《史記·呂不韋列傳》:“呂不韋賈邯鄲,見(子楚)而憐之,曰:'此奇貨可居。’” ![]() 2 21. 名不虛傳 解釋:虛:不真實。名:名聲。傳出的名聲與實際相符合,不是虛假的。確實很好,不是空有虛名,真實。 出處:《史記·游俠列傳》:“然其私意廉潔退讓,有足稱者,名不虛言,士不虛附。” 22. 雞鳴狗盜 解釋:齊孟嘗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裝狗鉆入秦營偷出狐白裘獻給昭王妾以說情放孟。孟逃至函谷關時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裝雞叫引眾雞齊鳴騙開城門,孟得以逃回齊。雞鳴狗盜指微不足道的本領。也指偷偷摸摸的行為。 出處:《史記·孟嘗君列傳》:“最下坐有能為狗盜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為狗,以入秦宮臧中,取所獻狐白裘至,以獻秦王幸姬。……孟嘗君至關,關法雞鳴而出客,孟嘗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為雞鳴,而雞齊鳴,遂發傳出。” 23. 高屋建瓴 解釋:指從高屋頂上傾倒瓶子里的水。或從高屋頂上順著瓦溝倒水。比喻居高臨下,不可阻遏的形勢。現指對事物把握全面,了解透徹。 出處:《史記·高祖本紀》:“地勢便利,其以下兵于諸侯,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24. 招搖過市 解釋:公元前494年,孔子帶著弟子子路、顏回周游到衛國,衛靈公想與他結為兄弟,作風輕浮而執掌大權的衛靈公妻子南子故意挑逗孔子。衛靈公與南子帶孔子出游,在大街上招搖過市,絲毫不提在衛國施行仁政之事,孔子只好帶學生們離開衛國。成語招搖過市指在公開場合大搖大擺顯示聲勢,引人注意。 出處:《史記·孔子世家》:“居衛月余,靈公與夫人同車,宦者雍渠參乘,出,使孔子為次乘,招搖市過之。” 25. 喪家之犬 解釋:比喻失去靠山,無處投奔,到處亂竄的人。 出處:《史記·孔子世家》:“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 26. 強弩之末 解釋:為強弩所發的弓箭已達射程的最遠處,比喻強大的力量已經衰竭。 出處:《史記·韓長孺列傳》:“且彊弩之極,力不能穿魯縞;沖風之末,力不能漂鴻毛。” 27. 因禍得福 解釋:因遭遇災禍之后反而得到福。指對禍患處理得當;壞事變成了好事。 出處:《史記·管晏列傳》:“其為政也,善因禍為福,轉敗為功。” 28. 隨波逐流 解釋:后因以 “隨波逐流”比喻無原則、無立場地與世相浮沉。 出處:《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 29. 功高震主 解釋:功勞太大,使君主地位受到威脅而心有疑慮。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 30. 沐猴而冠 解釋:比喻虛有其表,得意忘形;或是譏嘲為人愚魯無知空有表面。 出處:《史記.卷七.項羽本紀》:“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31. 不名一錢 解釋:名:占有,指一個錢也沒有;形容貧窮到了極點。 出處:《史記·鄧通傳》:“長公主賜鄧通,吏輒隨沒入之,一簪不得著身。于是長公主乃令假衣食,竟不得名一錢,寄死人家。” 32. 瞋目張膽 解釋:形容有膽識,敢作敢為。后形容無所顧忌公開放肆地干壞事。 出處:《史記·陳余列傳》:“將軍瞋目張膽,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 33. 婦人之仁 解釋:婦女的軟心腸,舊指處事姑息優柔,不識大體。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34. 奉公如法 解釋:意思是奉行公事,遵守法令。 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君之貴,奉公如法則上下平。” 35.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解釋:應該作出決斷而猶豫不決,就要產生禍亂。指做事應當機立斷,否則后患無窮。 出處:《史記·春申君列傳論》:“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春申君失朱英之謂邪?” 36. 不避湯火 解釋:意思是不畏兇險。 出處:《史記·貨殖列傳》:“壯士在軍,攻城先登,陷陣卻敵,斬將搴旗,前蒙矢石,不避湯火之難者,為重賞使也。” 37. 杯盤狼藉 解釋:意思是桌上的杯盤放的亂七八糟,形容宴飲已畢或將畢時的情景。 出處:《史記·滑稽列傳》:“日暮酒闌,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錯,杯盤狼藉。” 38. 短小精悍 解釋:形容人身軀短小,精明強悍;也形容文章或發言簡短而有力。 出處:《史記·游俠列傳》:“解為人短小精悍。” 39. 不約而同 解釋:指事先沒有約定而相互一致。 出處:《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應對而皆動,不謀而俱起,不約而同會。” 40. 不寒而栗 解釋:原義是不冷而發抖;形容內心恐懼至極。 出處:《史記·酷吏列傳》:“是日皆報殺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滑民佐吏為治。” ![]() 3 41. 改過自新 解釋:改正過失或錯誤,重新做起。 出處:《史記·吳王濞列傳》:“(吳王)詐稱病不朝,于古法當誅,文帝弗忍,因賜幾杖,德至厚,當改過自新。” 42. 陳陳相因 解釋:原指皇倉之糧逐年增加,陳糧上壓陳糧。后多比喻沿襲老一套,無創造革新。 出處:《史記·平準書》:“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 43. 各自為戰 解釋:意思是指各自成為獨立的單位進行戰斗。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 44. 國士無雙 解釋:指一國獨一無二的人才。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 45. 決勝千里 解釋:決定千里之外戰役的勝利。形容將帥雄才大略,指揮若定。 出處:《史記·留侯世家》:“運籌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 46. 灌夫罵座 解釋:灌夫酒后罵人泄憤,形容為人剛直敢言。 出處:《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武安遂怒,劾灌夫罵座不敬,系居室。” 47. 貴不可言 解釋:意思是極其高貴,以至無法用語言來表達;舊時相面的人卜測人的前程時常說的話。 出處:《史記·高祖本紀》:“老父曰:'向者夫人、嬰兒皆似君,君相貴不可言。’高祖乃謝曰:'誠如父言,不敢忘德。’” 48. 忽忽不樂 解釋:形容若有所失而不高興的樣子。 出處:《史記·梁孝王世家》:“三十五年冬,復朝。上疏欲留,上弗許。歸國,意勿勿不樂。” 49. 救火揚沸 解釋:沸:開水。本意是抱薪救火,揚湯止沸。比喻解決問題方式不當,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也形容情況危急。 出處:《史記·酷吏列傳序》:“當是之時,吏治若救火揚沸,非武健嚴酷。” 50. 樂善好施 解釋:意思是喜歡做善事,樂于拿財物接濟有困難的人。 出處:《史記·樂書論》:“聞徵音,使人樂善而好施;聞羽音,使人整齊而好禮。” 51. 利令智昏 解釋:指因貪圖利益而使頭腦發昏;比喻因貪圖私利而喪失理智,把什么都忘記。 出處:《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鄙語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貪馮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四十余萬眾,邯鄲幾亡。” 52. 季布一諾 解釋:比喻極有信用,不食言。 出處:《史記·季布欒布列傳》:“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53. 控名責實 解釋:控:引;責:求。使名聲與實際相符。 出處:《史記·太史公自序》:“名家苛察繳繞,使人不得反其意,專決于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儉而善失真。”若夫控名責實,參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 54. 立錐之地 解釋:指插錐尖的一點地方,形容極小的一塊地方;也比喻極小的安身之處。 出處:《史記·留侯世家》:“滅六國之后,使無立錐之地。” 55. 櫟陽雨金 解釋:意思是比喻意外的恩賜。 出處:《史記·秦本紀》:“捍獻公呴十八年,雨金櫟陽。” 56. 舉鼎絕臏 解釋:意思是雙手舉鼎,折斷脛骨;比喻能力小,不能負擔重任。 出處:《史記·秦本紀》:“王與孟說舉鼎,絕臏。” 57. 六出奇計 解釋:原指陳平所出的六條妙計;后泛指出奇制勝的謀略。 出處:《史記·陳丞相世家》:“凡六出奇計,輒益邑,凡六益封。” 58. 每飯不忘 解釋:意思是時刻不忘。 出處:《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文帝曰:'吾居代時,吾尚食監高袪數為我言趙將李齊之賢,戰于鉅鹿下。今吾每飯,意未嘗不在鉅鹿也。’” 59. 略不世出 解釋:意思是謀略高明,世間少有。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此所謂功無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 60. 門不夜關 解釋:社會安寧,風氣良好。 出處:《史記·循吏列傳》:“二年,市不豫賈。三年,門不夜關,道不拾遺。” ![]() 4 61. 名不虛立 解釋:意思是宜有此盛名,果然不虛妄。 出處:《史記·游俠列傳》:“名不虛立,士不虛附。” 62. 旁若無人 解釋:意思是身旁好像沒有人,形容態度傲慢,不把別人放在眼里。 出處:《史記·刺客列傳》:“荊軻嗜酒,日與狗屠及高漸離飲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漸離擊筑,荊柯和而歌市中,相樂也,已而相泣,旁若無人者。” 63. 奇貨可居 解釋:意思是指把稀有的貨物儲存起來,等待高價賣出去。后比喻拿某種專長或獨占的東西作為資本,等待時機,以撈取名利地位。 出處:《史記·呂不韋列傳》:“子楚,秦諸庶孼孫,質于諸侯,車乘進用不饒,居處困,不得意。呂不韋賈邯鄲,見而憐之,曰:'此奇貨可居。’” 64. 千門萬戶 解釋:意思是形容殿宇深廣或形容人戶眾多。 出處:《史記·孝武本紀》:“於是作建章宮,度為千門萬戶。” 65. 犬吠之盜 解釋:意思指小偷。 出處:《史記·酷吏列傳》:“盡十二月,郡中毋聲,毋敢夜行,野無犬吠之盜。” 66. 人人自危 解釋:原義是每個人都存戒心,覺得有危險;形容恐懼不安。 出處:《史記·李斯列傳》:“法令誅罰,日益深刻,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眾。” 67. 輕慮淺謀 解釋:指考慮不全面,計劃不周密。 出處:《史記·趙世家》:“李兌謂肥義曰:'夫小人有欲,輕慮淺謀,徒見其利而不顧其害,同類相推,俱入禍門。’” 68. 人微權輕 解釋:即指人的資歷淺,威望低,權力不能使大家信服。 出處:《史記·司馬穰苴列傳》:“臣素卑賤,君擢之閭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權輕,愿得君之寵臣,國之所尊,以監軍,乃可。” 69. 三令五申 解釋:意思是多次命令和告誡。 出處:《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出宮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孫子分為二隊,以王之寵姬二人各為隊長,皆令持戟。……約束既布,乃設鐵鉞,即三令五申之。” 70. 白魚入舟 解釋:本義指白鰷跳入船中。比喻用兵必勝的征兆,也形容好兆頭開始。 出處:《史記·周本紀》:“武王渡河,中流,白魚躍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諸侯皆曰:'紂可伐矣。’” 71. 人心難測 解釋:指人的心思難以揣測。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始常山王、成安君為布衣時,相與為刎頸之交……此二人相與,天下至歡也。然而卒相禽者,何也?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難測也。” 72. 聲名狼藉 解釋:意思是比喻名聲非常惡劣。 出處:《史記·蒙恬列傳》:“毅對曰:'……此四君者,皆為大失,而天下非之,以其君為不明,以是藉于諸侯。’” 73. 數見不鮮 解釋:意思是本指對于常來之客,就不宰殺禽獸招待。后指常常見到,并不新奇。 出處:《史記·酈生陸賈列傳》:“一歲中往來過他客,率不過再三過,數見不鮮,無久慁公為也。” 74. 四海為家 解釋:原指帝王占有全國,后指什么地方都可以當作自己的家,亦指志在四方,不留戀故鄉或個人小天地。 出處:《漢書·高帝記》:“且夫天子以四海為家。” 75. 首鼠兩端 解釋:指在兩者之間猶豫不決或動搖不定;形容形容遲疑不決,瞻前顧后。 出處:《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武安已罷朝,出止車門,召韓御史大夫載,怒曰:'與長孺共一老禿翁,何為首鼠兩端?’” 76. 手足異處 解釋:意思是指被殺。 出處:《史記·孔子世家》:“'匹夫而營惑諸侯者罪當誅!請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異處。” 77. 舐糠及米 解釋:意思是舔米外的糠,一直舔到里面的米,比喻占據的地方再奪取政權,也比喻由表及里,逐步進逼。 出處:《史記·吳王濞列傳》:“里語有之,舐糠及米。” 78.坐上琴心 解釋:意思是指男子對女子的愛慕之情。 出處:《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漢司馬相如宴于臨邛富人卓王孫家,時卓王孫有女文君新寡,相如于座上以琴聲傳意,文君心悅,遂夜奔相如。” 79. 使羊將狼 解釋:比喻不足以統率指揮。也比喻使仁厚的人去駕馭強橫而有野心的人,這要壞事。 出處:《史記·留侯世家》:“太子所與俱諸將,皆嘗與上定天下梟將也,今使太子將之,此無異使羊將狼也。” 80. 四通五達 解釋:意思是形容交通極便利。 出處:《史記·酈生陸賈列傳》:“夫陳留,天下之沖,四通五達之郊也。” ![]() 5 81. 人頭畜鳴 解釋:意思是指罵人的話,指雖然是人,但象畜類一樣愚蠢;也比喻人的行為非常惡劣。 出處:《史記·秦始皇本紀》:“(胡亥)誅(李)斯、(馮)去疾,任用趙高。痛哉言乎!人頭畜鳴。” 82. 如狼牧羊 解釋:意思是同狼放養羊一般。 出處:《史記·酷吏列傳》:“寧成為濟南都尉,其治如狼牧羊。” 83. 犬牙相制 解釋:意思是指地界連接,如犬牙交錯,可以互相牽制。 出處:《史記·孝文帝紀》:“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 84. 天下無雙 解釋:指天下找不出第二個;形容出類拔萃,獨一無二。 出處:《史記·信陵君列傳》:“始吾聞夫人弟公子天下無雙。” 85. 外寬內深 解釋:意思是指外貌寬厚而實則城府很深。 出處:《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弘為人意忌,外寬內深。諸嘗與弘有卻者,雖詳與善,陰報其禍。” 86. 天冠地屨 解釋:意思是比喻雙方相差極大。 出處:《史記·日者列傳》:“夫卜而有不審,不見奪糈;為人主計而不審,身無所處。此相去遠矣,猶天冠地屨也。” 87. 同類相求 解釋:意思是指物之同類者互相聚合。 出處:《史記·伯夷列傳》:“同明相照,同類相求,云從龍,風從虎。” 88. 危若朝露 解釋:意思是危險得像清早的露水一樣,太陽一出就要消失,形容面臨滅亡,情況危急。 出處:《史記·商君列傳》:“君之危若朝露,尚將欲延年益壽乎!” 89. 天人之際 解釋:意思是指代天人關系。 出處:《史記·報任少卿書》:“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90. 舞文弄法 解釋:指歪曲法律條文,舞弊徇私。 出處:《史記·貨殖列傳》:“吏士舞文弄法,刻章偽書,不避刀鋸之誅者,沒于賂遺也。” 91. 相提而論 解釋:意思是指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談論或看待。 出處:《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相提而論,是自明揚主上之過。” 92. 望屋而食 解釋:意思是是謂軍行不帶糧草,隨處就食。 出處:《史記·秦始皇本紀論》:“然陳涉以戍卒散亂之眾數百,奮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耰白梃,望屋而食,橫行天下。” 93. 賢良方正 解釋:意思是漢文帝時推選的一種舉薦官吏后備人員的制度,唐宋沿用,設賢良方正科。指德才兼備的好人品。 出處:《史記·孝文本紀》:“漢文帝下詔云“二三執政……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者,以匡朕之不逮。” 94. 心鄉往之 解釋:意思是指對某人或某些事物心里很仰慕。 出處:《史記·孔子世家論》:“《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 95. 睚眥之怨 解釋:意思是像瞪眼看人這樣的小怨,引申為極小的怨恨。 出處:《史記·范睢蔡澤列傳》:“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 96. 言聽計從 解釋:意思是什么話都聽從,什么主意都采納;形容對某人十分信任。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于此。” 97. 助紂為虐 解釋:指幫助紂王作惡;比喻幫助惡人做壞事。 出處:《史記·留侯世家》:“今始入秦,即安其樂,此所謂助桀為虐。” 98. 坐觀成敗 解釋:指冷眼旁觀人家的成功或失敗。 出處:《史記·田叔列傳》:“見兵事起,欲坐觀成敗;見勝者,欲合從之。” 99. 左提右挈 解釋:挈:帶領。比喻共相扶持。 出處:《史記·張耳陳余列傳》:“夫以一趙尚易燕,況以兩賢王左提右挈,而責殺王之罪,滅燕易矣。” 100. 月滿則虧 解釋:意思是月圓則缺,比喻事物發展到極點則開始衰退。 出處:《史記·范雎蔡澤列傳》:“語曰'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天地之常數也。 ![]() 6 101. 一旦一夕 解釋:形容很短的時間。 出處:《史記·太史公自序》:“臣弒君,子弒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漸久矣。” 102. 言人人殊 解釋:意思是指各人有各人的意見。同一消息或事情,各人卻說成各不相同的情形。 出處:《史記·曹相國世家》:“盡召長老諸生,問所以安集百姓,如齊故諸儒以百數,言人人殊。參未知所定。” 103. 因人成事 解釋:指本身沒有能力,依靠他人的力量完成事情。 出處:《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公等碌碌,所謂因人成事者也。” 104. 沾沾自喜 解釋:指自己覺得美好而得意;多用于形容對自己的成績感到滿足得意,表現出一種輕浮的樣子。 出處:《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魏其者,沾沾自喜耳。” 105. 以暴易暴 解釋:用殘暴勢力代替殘暴勢力,指統治者換了,暴虐的統治沒有改變。 出處:《史記·伯夷列傳》:“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106. 一敗涂地 解釋:原指―旦失敗就肝腦涂染遍地,形容慘敗;后用于潰敗的不可收拾。 出處:《史記·高祖本紀》:“天下方擾,諸侯并起,今置將不善,壹敗涂地。吾非敢自愛,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愿更相推擇可者。” 107. 一意孤行 解釋:指不接受別人的勸告,頑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觀想法去做。 出處:《史記·酷吏列傳》:“公卿相造請禹,禹終不報謝,務在絕知友賓客之請,孤立行一意而已。” 108. 異軍特起 解釋:指另組一支軍隊,自樹一幟;比喻另一種力量或派別卓然興起。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少年欲立嬰便為王,異軍蒼頭特起。” 109. 大失所望 解釋:指原來的希望完全落空。 出處:《史記·高祖本記》:“秦人大失望。” 110. 拔山蓋世 解釋:原義力能拔掉大山,形容人的力氣強大或志向遠大。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籍長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于是項王乃悲歌忼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111. 獨當一面 解釋:指單獨承當一方面的工作或使命。 出處:《史記·留侯世家》:“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 112. 倒行逆施 解釋:原指做事違反常理,不擇手段,現多指所作所為違背時代潮流或人民意愿。 出處:《史記·伍子胥列傳》:“吾日暮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113. 腹誹心謗 解釋:意思指心懷不滿,暗中發泄。 出處:《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魏其、灌夫日夜招聚天下豪杰壯士與論議,腹非而心謗。” 114. 家徒四壁 解釋:意思是家里只有四周的墻壁,形容家中十分貧窮,一無所有。 出處:《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與馳歸成都,家居徒四壁立。” 115. 海市蜃樓 解釋:原指海邊或沙漠中,由于光線的反射和折射,空中或地面出現虛幻的樓臺城郭,蜃(蛤蜊)為雉(麻雀)入海所化。現多比喻虛無縹緲的事物。 出處:《史記·天官書》:“海旁蜄(蜃)氣象樓臺;廣野氣成宮闕然。云氣各象其山川人民所聚積。” 116. 汗流浹背 解釋:原義是汗水流得滿背都是,形容非常恐懼或慚愧,現也形容流汗很多,衣服都濕透了。 出處:《史記·陳丞相世家》:“孝文皇帝既益明習國家事,朝而問右丞相勃曰:'天下一歲決獄幾何?’。勃謝曰:'不知。’問:'天下一歲錢谷出入幾何?’勃又謝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對。” 117. 恨入骨髓 解釋:意思是形容痛恨到極點。 出處:《史記·秦本紀》:“繆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 118. 匡亂反正 解釋:意思是消除混亂局面,恢復正常秩序。 出處:《史記·太史公自序》:“仲尼悼禮廢樂崩,追修經術,以達王道,匡亂世反之于正。” 119. 后來居上 解釋:原指資歷淺的反而位在資歷長的之上;現在多用來比喻后來的人和事,進步很快,趕上或超過了先前的。 出處:《史記·汲鄭列傳》:“始黯列為九卿,而公孫弘、張湯為小吏。及弘、湯稍益貴……或尊用過之。黯褊心,不能無少望,見上,前言曰:'陛下用群臣如積薪耳,后來者居上。’”上默然。 120. 價值連城 解釋:意思是物品價值抵得上連在一起的許多城池,形容物品十分貴重。 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原以十五城請易璧。” ![]() 7 121. 解衣推食 解釋:意思是把穿著的衣服脫下給別人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讓別人吃。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122. 門可羅雀 解釋:原指門外可張網捕雀;后形容門庭冷落、賓客稀少之況。 出處:《史記·汲鄭列傳》:“太史公曰:夫以汲、鄭之賢,有勢則賓客十倍,無勢則否,況眾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為廷尉,賓客闐門;及廢,門外可設雀羅。” 123. 平易近人 解釋:意思是對人和藹可親,沒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淺顯,容易了解。 出處:《史記·魯周公世家》:“平易近民,民必歸之。” 124. 身先士卒 解釋:指作戰時將領親自帶頭,沖在士兵前面。現代也指領導帶頭,走在群眾前面。 出處:《史記·淮南衡山列傳》:“當敵勇敢,常為士卒先。” 125. 期期艾艾 解釋:指西漢人周昌口吃,講起話來常重說“期期”;多用于形容人口吃,吐詞重復,說話不流利。 出處:《史記·張丞相列傳》:“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 126. 取而代之 解釋:意思是奪取別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秦始皇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127. 喪家之犬 解釋:意思是無家可歸的狗。比喻無處投奔,到處亂竄的人。 出處:《史記·孔子世家》:“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 128. 死灰復燃 解釋:原比喻失勢的人重新得勢,現常比喻已經消失了的惡勢力又重新活動起來。 出處:《史記·韓長儒列傳》:“安國曰:'死灰獨不復然(燃)乎?’田甲曰:'然即溺之。’” 129. 獸聚鳥散 解釋:意思是像鳥獸一樣時聚時散。比喻聚散無常。也比喻烏合之眾。 出處:《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無匈奴之性,獸聚而鳥散,從之如搏影。” 130. 脫穎而出 解釋:原指錐尖透過囊袋顯露出來,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機會,即本領全部顯現出來。 出處:《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平原君曰:'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毛遂曰:'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使遂早得處囊中,乃穎脫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 131. 松枝掛劍 解釋:意思是比喻重信義。 出處:《史記·吳太伯世家》:“季札之初使,北過徐君。徐君好季札劍,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還至徐,徐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寶劍,系之徐君冢樹而去。從者曰:'徐君已死,尚誰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倍吾心哉!’” 132.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解釋:意為即使楚國只剩下三個氏族,也能滅掉秦國。比喻即使弱小,團結一致也能成功。它代表了一種情緒化的堅定信念。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133. 隨波逐流 解釋:比喻自己沒有立場和主見,只是隨著潮流走。 出處:《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 134. 為民請命 解釋:指替老百姓請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泛指有相當地位的人代表百姓向當權者陳述困難,提出要求。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因民之欲,西鄉為百姓請命,則天下風走而響應矣,孰敢不聽!” 135. 相見恨晚 解釋:意思是遺憾相識太晚。 出處:《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天子召見三人,謂曰:'公等皆安在?何相見之晚也。” 136. 先發制人 解釋:原指在戰爭中的雙方,先采取行動的往往處于主動地位,可以制伏對方;后來泛指先下手采取行動。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秦二世元年七月,陳涉等起大澤中。其九月,會稽守通謂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時也。吾聞先即制人,后則為人所制。吾欲發兵,使公及桓楚將。’” 137. 熙熙攘攘 解釋:形容人來人往,非常熱鬧擁擠。 出處:《史記·貨殖列傳》:“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138. 引車賣漿 解釋:意思是拉大車的,做小買賣的。指平民百姓。 出處:《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引車入市,侯生下見其客朱亥。’又:'公子聞趙有處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賣漿家。’” 139. 敵不可假 解釋:意思是不可寬容敵人。 出處:《史記·春申君列傳》:“臣聞之,敵不可假,時不可失。” 140. 運籌帷幄 解釋:指在帳幕中謀劃軍機,擬定作戰策略。 出處:《史記·太史公自序》:“運籌帷幄之中,制勝于無形,子房計謀其事,無知名,無勇功,圖難于易,為大于細。” ![]() 8 141. 吳市吹簫 解釋:原指春秋時楚國的伍子胥逃至吳國,在市上吹簫乞食。比喻在街頭行乞。 出處:《史記·范睢蔡澤列傳》:“伍子胥橐載而出昭關,夜行晝伏,至于陵水,無以糊其口,膝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簫,乞食于吳市。” 142. 一言九鼎 解釋:指一句話重于九鼎;形容說話極有分量。 出處:《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于九鼎大呂。” 143. 夜郎自大 解釋:原指國土很小的夜郎國王自以為大,比喻人不自量力,妄自尊大。 出處:《史記·西南夷列傳》:“滇王與漢使者言曰:'漢孰與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為一州主,不知漢廣大。” 144. 周公吐哺 解釋:比喻為了招攬人才而操心忙碌。形容禮賢下士,求才心切。 出處:《史記·魯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 145. 懸門抉目 解釋:意思是以之為烈士殉國的典故。 出處:《史記·伍子胥列傳》:“抉吾眼縣吳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滅吳也。” 146. 變風易俗 解釋:意思是指改變舊的風氣和習俗。 出處:《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向使秦緩其刑罰,薄賦倒斂……變風易俗,化于海內,則世世必安矣。” 147. 瞻云就日 解釋:原指賢明的君主恩澤施及尤民,后多比喻得近天子。 出處:《史記·五帝本紀》:“就之如日,望之如云。” 148. 中原逐鹿 解釋:意思是指群雄并起,爭奪天下,中原本來指我國黃河中下游一帶,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后來泛指整個中國。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秦之綱絕而維弛,山東大擾,異姓并起,英俊烏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蹠之狗吠堯,堯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當是時,臣唯獨知韓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銳精持鋒欲為陛下所為者甚眾,顧力不能耳。又可盡亨之邪?” 149. 內視反聽 解釋:意思是指既能反省自己的言行,也能聽取別人的意見。 出處:《史記·商君列傳》:“反聽之謂聰,內視之謂明,自勝之謂強。” 150. 相門有相 解釋:意思是宰相門里還出宰相,舊指名門子弟能繼承父兄事業。 出處:《史記·孟嘗君列傳》:“文聞將門必有將,相門必有相。” 151. 仰取俯拾 解釋:意思是低頭拾地上的東西,抬頭拿上面的東西,形容一舉一動都有收獲。 出處:《史記·貨殖列傳》:“以鐵冶起,富至巨萬。然家自父兄子孫約,俯有拾,仰有取。” 152. 羊狠狼貪 解釋:意思是原指為人兇狠,爭奪權勢;后比喻貪官污吏的殘酷剝削。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因下令軍中曰:'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強不可使者,皆斬之。’” 153. 舟中敵國 解釋:意思是同船的人都可能成為敵人。比喻大家反對,十分孤立。 出處:《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 154. 高陽酒徒 解釋:原義是漢代酈食其欲投效劉邦,被誤以為儒生而遭拒,遂自稱為“高陽酒徒”,始被劉邦所用;后泛指好飲酒而放蕩不羈的人。 出處:《史記·酈生陸賈列傳》:“復入言沛公,吾高陽酒徒也,非儒人也。” 155. 鞠躬君子 解釋:意思是謹敬盡職的人。 出處:《史記·韓長孺列傳論》:“壺遂之內廉行脩,斯鞠躬君子也。” 156. 同明相照 解釋:意思是謂二光相互映照而愈明;比喻杰出人物得賢者揄揚而聲名更顯。 出處:《史記·伯夷列傳》:“同明相照,同類相求。” 157. 談言微中 解釋:意思是形容說話委婉曲折而切中事理。 出處:《史記·滑稽列傳》:“天道恢恢,豈不大哉!談言微中,亦可以解紛。” 158. 引繩批根 解釋:比喻合力排斥異己。 出處:《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及魏其侯失勢,亦欲倚灌夫引繩批根生平慕之后棄之者。” 159. 又生一秦 解釋:意思是又造成一個強敵。 出處:《史記·張耳陳馀列傳》:“陳王相國房君諫曰:秦未亡而誅武臣等家,此又生一秦也。” 160. 脅肩累足 解釋:意思是恐懼的樣子。 出處:《史記·吳王濞傳》:“嘗患見疑,無以自白。今脅肩累足,猶懼不見釋。” ![]() 9 161. 為德不卒 解釋:意思是指沒有把好事做到底。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公,小人也,為德不卒。” 162. 巖居川觀 解釋:意思是居于巖穴而觀賞川流;形容隱居生活悠閑自適,超然世外。 出處:《史記·范雎蔡澤列傳》:“君何不以此時歸相印,讓賢者而授之,退而巖居川觀。” 163. 衣繡夜行 解釋:意思是穿著精美鮮艷的錦繡衣服夜間上街行走。比喻人富貴以后不為人知。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王)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 164. 山河帶礪 解釋:意思是泰山小得象塊磨刀石,黃河細得象條衣帶;比喻時間久遠,任何動蕩也決不變心。 出處:《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帶,泰山若礪,國以永寧,爰及苗裔。’” 165. 大名難居 解釋:意思是指盛名之下不易自處。 出處:《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句踐以霸,而范蠡稱上將軍。還反國,范蠡以為大名之下,難以久居……乃裝其輕寶珠玉,自與其私徒屬乘舟浮海以行。” 166. 登壇拜將 解釋:比喻指任命將帥以及其他主持工作的首腦人物。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 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具禮,乃可耳。’王許之。” 167. 百二山河 解釋:意思是比喻山河險固之地。 出處:《史記·高祖本紀》:“秦,形勝之國,帶河山之險,縣隔千里,持戟百萬,秦得百二馬。” 168. 巧發奇中 解釋:形容善于乘機發表意見,后能為事實所證實。 出處:《史記·孝武本紀》:“少君資好方,善為巧發奇中。” 169. 發蒙振落 解釋:原義是揭去蒙蓋在眼睛上的障礙,振落下樹枝上的枯葉;比喻輕而易舉,毫不費力。 出處:《史記·汲黯傳》:“好直諫,守節死義,難惑以非。至如說丞相弘,如發蒙振落耳。” 170. 風起云蒸 解釋:意思是事物迅速興起,聲勢浩大。 出處:《史記·太史公自序》:“秦失其政,而陳涉發跡,諸侯作難,風起云蒸,卒亡秦族。” 171. 以貌取人 解釋:指根據外貌來判別一個人的品質才能。 出處:《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172. 以古非今 解釋:意思用歷史故事抨擊當前的政治。 出處:《史記·秦始皇本紀》:“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 173. 正襟危坐 解釋:意思是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著。形容嚴肅或拘謹的樣子。 出處:《史記·日者列傳》:“宋忠、賈誼瞿然而悟,獵纓正襟危坐。” 174. 應弦而倒 解釋:意思是隨著弓弦的聲音而倒下;形容射箭技藝高超。 出處:《史記·李將軍列傳》:“其射,見敵急,非在數十步之內,度不中不發,發即應弦而倒。” 175. 坐不安席 解釋:形容心中有事,坐立不安。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且國兵新破,王坐不安席。” 176. 指事類情 解釋:意思是謂闡述事理,譬喻情狀。 出處:《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然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儒、墨,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 177. 鐘鳴鼎食 解釋:指擊鐘列鼎而食,形容貴族的豪華排場。 出處:《史記·貨殖列傳》:“灑削,薄技也,而郅氏鼎食。馬醫淺方,張里擊鐘。” 178. 心非巷議 解釋:意思是心里不滿,而在私下議論。 出處:《史記·秦始皇本紀》:“入則心非,出則巷議。” 179. 因勢利導 解釋:指順著事情發展的趨勢向有利的方向引導。 出處:《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 180. 爽然若失 解釋:形容心中無主、空虛悵惘的神態。 出處:《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讀《鵩鳥賦》,同生死,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 10 181.勝任愉快 解釋:意思是指有能力擔當某項任務或工作,而且能很好地完成。 出處:《史記·酷吏列傳》:“當是之時,吏治若救火揚沸,非武健嚴酷,惡能勝其任而愉快乎?” 解釋:意思是錐子放在口袋里,錐尖就會露出來;比喻有才能的人不會長久被埋沒,終能顯露頭角。 出處:《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 解釋:意思是無法盡說,極言其多。 出處:《史記·太史公自序》:“海外殊俗,重譯款塞,請來獻見者,不可勝道。” 184.飛鳥盡,良弓藏 解釋:這里是指一個人失去了利用價值,就被殺掉或者落下個比別人更慘的下場。 出處:《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范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書曰:'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 解釋:意思是眉目傳情,心神招引。 出處:《史記·貨殖列傳》:“今夫趙女鄭姬,設形容,揳鳴琴,揄長袂,躡利屐,目挑心招,出不遠千里,不擇老少者,奔富厚也。” 186.馬上得天下 解釋:喻指武功建國。 出處:《史記·酈生陸賈列傳》:“陸生時時前說稱《詩》《書》。高帝罵之曰:'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陸生曰:'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且湯武逆取而以順守之,文武并用,長久之術也。’” 解釋:本義指百姓沒有辦法生活下去;形容生活極端困苦。 出處:《史記·張耳陳馀列傳》:“財匱力盡,民不聊生。” 解釋:比喻積小才能成大。 出處:《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太史公曰:語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臺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際,非一代之智也。’” 解釋:原義是桃樹、李樹不會說話,但因其花朵美艷,果實可口,人們紛紛去摘取,于是便在樹下踩出一條路來;比喻為人真誠篤實,自然能感召人心。 出處:《史記·李將軍列傳》:“《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于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 190. 怒發沖冠 解釋:原義是憤怒得頭發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極端憤怒。 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191. 判若鴻溝 解釋:比喻事物的界線。形容界線很清楚,區別很明顯。 出處:《史記·高祖本紀》:“項羽恐,乃與漢王約,中分天下,割鴻溝而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 192. 明珠暗投 解釋:原意是明亮的珍珠,暗里投在路上,使人看了都很驚奇。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視。也比喻好東西落入不識貨人的手里。 出處:《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臣聞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人于道路,人無不按劍相眄者。何則?無因而至前也。” 193. 勞苦功高 解釋:意思是形容做事勤苦而功勞很大;多用以慰問和贊頌別人。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 194. 抱頭鼠竄 解釋:意思是像老鼠那樣驚慌逃跑,形容失敗后狼狽逃跑。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始常山王、成安君為布衣時,相與為刎頸之交,后爭張黡、陳澤之事,二人相怨。常山王背項王,奉項嬰頭而竄,逃歸于漢王。” 195. 捷足先登 解釋:原義是腳步快捷者最先登上高峰,比喻行事捷速能先人一步獲得所求。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196. 歌功頌德 解釋:意思是頌揚功績和德行。 出處:《史記·周本紀》:“民皆歌樂之,頌其德。” 197. 抱薪救火 解釋:指抱著柴火救火,比喻以錯誤的方法消除災禍,結果反而使災禍擴大。 出處:《史記·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198. 不贊一詞 解釋:指文章寫得很好,別人不能再添一句話。也指一言不發。 出處:《史記·孔子世家》:“至于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 199. 揚揚自得 解釋:指非常得意,常用于形容人的形態十分得意。 出處:《史記·管晏列傳》:“晏子為齊相,出,其御之妻從門間而窺其夫。其夫為相御,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 200. 作壁上觀 解釋:原指雙方交戰,自己站在壁壘上旁觀。后多比喻在一旁觀望,不給予幫助。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懦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