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四川你腦海中會想到什么?火鍋、大熊貓、三星堆、九寨溝…大熊貓,這個幾億年前的古老物種,竟然還能夠在四川安然棲居,能夠證明四川的自然條件是十分優越了。 實際上,四川的人文歷史同樣悠久深厚。從數百萬年前的資陽人頭骨到神秘莫測的古蜀王國,從三國鼎立的蜀漢故土到揚一益二的西部雄州,從湖廣填川的移民熱土到壯士出川的后方重鎮,在這片土地生活過的人、發生過的事都被一個個“國保”遺存所記錄。 可以說,了解了四川國保,就是了解了四川迷人的底色。 ![]() 四川安岳石窟-水月觀音 圖源/中國安岳網 但小編在整理中發現四川有整整二十一個地市州,辣么多!挨個看過來估計小伙伴們都要錯亂了,啷個辦? 別擔心!小藝這次將按照地域特點劃分為“五大區域”,幫您統計了四川省的262處國保單位。還等什么,動動手指往下刷吧~ 一、成都平原:天府之國 ![]() “西蜀稱天府,由來擅沃饒。” 成都平原自古以來便是四川經濟、政治、文化中心,被譽為“天府之國”。在地理上,成都平原是指龍門山脈和龍泉山脈之間的長條狀平原,從行政區劃上來看包括了成都市、德陽市、眉山市以及樂山市北部和綿陽市南部。而從文化上來講,成都平原是以成都為中心的一個廣闊文化區的總稱。 (一)成都市 ![]() 1.金沙遺址 ![]() 圖源/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官網 金沙遺址位于成都市西北部金沙村,分布范圍達500萬平方米,年代大約距今3200-2900年,被認為是對應中原商周時期的古蜀王國的都邑。 遺址區內重要遺跡有大型建筑基址、祭祀區、一般居住址、大型墓地等,其中出土了金器、銅器、玉器、石器、象牙器、漆器等珍貴文物5000余件,還有成噸的象牙。這些文物中最為著名的便是 “太陽神鳥”金箔,一經發現便轟動全國,并被作為中國文化遺產標志和成都市的市徽。 金沙遺址與寶墩遺址、三星堆遺址等共同證明了成都平原是長江上游文明起源的中心。 2.武侯祠 全世界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跡博物館 武侯祠就是杜甫詩中的丞相祠堂,也就是祭祀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專門祠堂,始建于漢章武三年(223年),亦稱孔明廟、諸葛祠、丞相祠。明朝初年并入漢昭烈廟(劉備祠堂),成為了君臣合祀祠廟。 目前的武侯祠中主要建筑是由漢昭烈廟、武侯祠、惠陵、三義廟四部分組成,旁邊還有南郊公園和錦里文化街區,整體占地約230畝,已成為成都市“三國文化”的中心地區。 3.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安史之亂后杜甫輾轉入蜀,流寓成都期間,在浣花溪畔筑起茅屋,在此居住歷時近四年,在這四年之中,他著作了大量的詩文達240篇,許多膾炙人口的著名詩篇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絕句》就是在居草堂時作出的。 草堂現有面積近300畝,現有建筑主要為明清時重修,其中還有杜甫草堂博物館進行杜甫主題陳列。 4.王建墓 中國唯一一座建于地上的皇陵 ![]() 王建墓史稱“永陵”,至今已有千年。它是五代十國時期前蜀國開國皇帝王建的陵墓。永陵地宮很有特色,棺床周圍的石刻二十四樂伎、十二扶棺力士浮雕,還有王建的石像,堪稱杰作。 與古代其他帝王陵相比,成都永陵保存得非常完整,可以直接進到地宮里面去一睹皇陵的面貌。 5.成都觀音寺 ![]() 圖源/鳳翔龍飛 觀音寺是最常見的佛教寺廟之一,僅成都地區就有十余座觀音寺。而其中新津觀音寺最為出名,也被列入第五批國保單位。那它究竟憑什么能脫穎而出? 秘密在于寺內毗盧殿內保存的壁畫。壁畫描繪了十二圓覺菩薩、二十四諸天及十三個供養人像,以及佛龕背后的“香山全堂”,畫法采用了我國傳統的工筆重彩畫技法,以多種天然的礦物質顏料彩繪而成。尤其是畫面上,大量使用瀝粉貼金技法,顯得富麗堂皇。而從技法上更是飄逸自如,寥寥幾筆就將人物形象生動地勾勒了出來。 6.邛崍石窟 中晚唐時期四川石窟藝術的精華 ![]() 圖源/大華 邛崍石窟是對邛崍市內石窟的總稱,它主要包括石筍山、磐陀寺、花置寺三處,其中石筍山石窟最具特色。 石筍山摩崖造像依山勢刻鑿而成,造像龕分兩段,南段為一層,北段分上下兩層。各龕排列次序較為整齊,現存的33龕,共有造像700余身。這些造像構圖繁復,造像造型豐滿,面相端莊,題材多為“華嚴三圣” “西方三圣” “凈土變”等。 (二)德陽市 ![]() 1.三星堆遺址 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 三星堆遺址一經發現就震撼了世界,其中出土的青銅器造型夸張、碩大無比,使得它被籠罩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甚至有很多人將它看作是外星文明。 三星堆遺址最重要的發現就是兩個“祭祀坑”,目前展出的大部分國寶級文物都是從其中出土的,想象一下,這么多絕世的珍寶一層一層地被挖出來,該有多震撼。當然,除了兩個“藏寶坑”之外,三星堆遺址還發掘出了城墻遺存,可以斷定這里曾經是一個城池。 事實上,三星堆遺址所代表的文明并不是天外飛來的,而是古蜀文明的重要一環,上接寶墩遺址代表的文化,下接金沙遺址代表的文化。據學者推測,三星堆是當時古蜀國的王都,可能因為自然災害或戰爭而遷徙到現在成都西北部的金沙。 2.中江北塔 四川僅有的北宋時期密檐式實心磚塔 中江北塔坐北向南,平面呈正方形,通高25米,塔身呈十三級密檐式,近頂部逐級內斂。第一層塔身較高,從第二層起為層層密檐,每層塔檐用大青磚疊澀出檐九層。 值得注意的是,此塔每層檐的四角,是用一條石疊澀檐狀,向外斜身挑起的,這是它與眾不同的地方。 (三)眉山市 ![]() 1.峨眉山古建筑群 ![]() 圖源/途牛旅游網 峨眉山古建筑群是峨眉山景區內三十余處古建筑的合稱,代表建筑有報國寺、伏虎寺、萬年寺、清音閣、洪椿坪等。 峨眉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其余為山西五臺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山上修建有數十處佛教寺廟建筑,主要供奉普賢菩薩,現在萬年寺內普賢菩薩騎六牙白象銅鑄像是最具代表性的遺存。有趣的是,峨眉山曾經長期作為道教的根據地之一,金庸小說中的“峨眉派”原型就出自此地,然而后來佛教在該地盛行,與道教在峨眉山平分秋色。佛教逆襲的原因除了百姓的信仰,更重要的是“領導”的關懷,宋代以后多位皇帝對于峨眉山佛教頗為推崇,萬年寺的牌匾就是明神宗萬歷皇帝御賜的。 2.江口崖墓 ![]() 圖源/若愚的博客 江口崖墓位于眉山市彭山縣江口鎮的岷江東岸,崖墓以江口鎮梅花村為中心,分布在南北長約十公里、東西寬約三公里的范圍內,現有崖墓4580余座。崖墓一般由墓道、墓門、墓室組成,按照墓室梳理可分為單室、雙室、四室墓,同時崖墓還有浮雕、仿木石雕和排水系統等。 江口崖墓數量多、保存好、時代明確,是了解漢代社會生活、宗教信仰、建筑藝術的重要見證物。 (四)樂山市 ![]() 1.樂山大佛 世界上最大的石造佛像 ![]() 圖源/四川日報 “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樂山大佛位于四川樂山市,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流處。樂山大佛高達71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石造佛像。大佛最早是由唐代的海通和尚主持修建的,是為了降服三江交匯處的水怪,保航船平安。大佛最終于公元803年建成,前后長達九十年。 2.麻浩崖墓 中國最早的佛像出自于此 ![]() 圖源/中關村在線攝影論壇 麻浩崖墓位于樂山市樂山大佛景區內,是一座東漢時期的崖墓群。崖墓是流行于古代四川的一種特殊的墓葬形式,仿造生人住宅鑿山為墓,一般分布在低山地區。 麻浩崖墓東西長約200米、上下寬約25米,有編號的崖墓544座,層層疊疊,墓門披連,密如蜂房。麻浩崖墓保存有漢代建筑、車馬伎樂、鳥獸蟲魚、神話人物圖形的畫像石棺、書法題刻。最值得一提的是墓中出土了中國乃至世界遺留最早的佛教石刻造像,有學者甚至據此推測古代四川存在一條直通印度的商貿通道(南方絲綢之路)。 3.夾江千佛巖石窟 夾江千佛巖的唐代摩崖造像是四川五大摩崖石窟之一 ![]() 夾江千佛巖位于樂山市夾江縣的青衣江畔。在長約600米,高約60米的瀕臨江面的懸崖絕壁上,排列著162龕、2746尊摩崖造像。造像始建于唐,一直到明清。 夾江千佛巖的造像內容涉及我國唐代政治、經濟、文化、建筑、民俗、宗教等各個方面。這些造像形態優美,技藝精湛,姿態各異,絢麗多彩,顯示了中國古代高超的石刻藝術水平。 二、川北:蜀道險阻 ![]() 圖源/華西都市報 “蜀道難,難于上青天。” 古時候的四川盆地沒有高鐵、公路、隧道,受到四周地理的阻隔,與外界的交通相當不便。尤其是當時政治中心在中原,想要從北部跨越秦陵、大巴山出川進入中原可謂是難上加難。 不過什么樣的困難都難不倒英雄的四川人民,傳說經過壯士開山,川人硬是從崇山峻嶺中開辟出幾條溝通盆地內外的棧道。這些蜀道中有翻越大巴山的金牛道、米倉道等以及穿過秦嶺的陳倉道、褒斜道、子午道、祁山道等將四川盆地與漢江谷地、關中平原連在一塊。川北地區的興衰與蜀道有著直接而深遠的關系。 (一)綿陽市 ![]() 1.平陽府君闕 ![]() 圖源/meipian 平陽府君闕位于綿陽市綿陽科技館前。該闕屬墓闕,由大小相近的兩座闕組成,南北相距26.2米。母闕通高5.45米、寬1.66米,副闕通高5.29米,均由闕基、闕身、闕蓋、闕檐、介石和闕頂六部分組成。 闕身以上部分,有高淺多種雕刻,如浮雕墓主生前車馬出行圖,圖首為雙旗引導,后有二列縱隊的帶劍步卒八人隨馬疾行,接有軺車六乘,皆雙轅駕一,每乘車后跟有步卒一人,步卒后有車騎隨行,栩栩如生。闕上的銘文已經很難完整辨識,建筑大師梁思成先生在考察該闕后根據縣志將其命名為“平陽府君闕”,沿用至今。 2.平武報恩寺 大山里的“紫禁城” 明初罕見之遺構 獨具匠心的抗震建筑群 ![]() 圖源/白日夢游者daydreamer 報恩寺位于四川省平武縣城內,是目前我國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建筑群之一。平武報恩寺是明代正統皇帝“敕修”,酷似北京紫禁城,所以又稱“深山王宮”。報恩寺坐西向東,,山門、金水橋、天王殿、大雄寶殿、萬佛閣修建在一條300米長的中軸線上,其他建筑左右對稱,布局嚴謹。 值得一提的是,平武報恩寺在歷次大地震中都沒有被損毀,同時具有蛛網不結和高度的抗震技術。 3.云巖寺 “飛天藏”是全國獨一無二的宋代道教轉輪經藏 ![]() 圖源/昂昂千里 云巖寺始建于唐乾符年間,興盛于宋代,明末毀于戰亂,清代重建保存至今。飛天藏殿原名西配殿,因殿內保存有“飛天藏”而得名。 飛天藏,是宋代道教轉輪經藏,為四川省現存唯一較完整的宋代木構,也是宋、遼、金時代的小木作重要實例。純木質的飛天藏在全國僅存三座,其余兩座都屬于佛教建筑。藏身的上下檐及外表的八面板壁上有240尊道教木雕人像,或坐或立,神態各異,制作風格細膩,顯得恬摯樸實。 (二)廣元市 ![]() 1.皇澤寺摩崖造像 武則天真容石刻,全國獨此一具 ![]() 圖源/每天都要小魚干兒 皇澤寺位于廣元市利州區城西嘉陵江西岸,占地面積8.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5000余平方米。 皇澤寺始建于北魏晚期(距今約1500年),到武則天時期,受到武則天的高度關注(相傳武則天出生于廣元),賜名“皇澤寺”,并刻其真容像于寺內。目前皇澤寺現存北魏晚期至唐代的57個龕窟,1200余尊摩崖石刻造像,還有武氏家廟、五佛窟、迎暉樓石窟群、歷代碑刻等。 2.廣元千佛崖摩崖造像 四川境內規模最宏偉的石窟群 千佛崖位于廣元市城北5公里的嘉陵江東岸,與皇澤寺隔江相望。千佛崖摩崖造像始于北魏時期,歷經了近1500年。 在高45米,南北長200多米的峭壁上,布滿了造像龕窟,重重疊疊13層,綿亙長達半里以上。造像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據統計有多達7000余尊佛像。據稱其中大云洞中有一尊彌勒佛就是武則天的化身。 (三)巴中市 ![]() 1.南龕摩崖造像 中國隋至宋代佛教造像的集合體 ![]() 圖源/四川新聞網 南龕摩崖造像(南龕石窟)位于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城南。南龕石窟造像始鑿于隋,多為唐代造像,現存龕窟176個,造像2553余尊。 南龕古窟造像雕刻技藝極高,身軀健美,面容豐滿,衣飾富麗等特點。造像表述了不同內容的佛傳式“經變”故事,而且還形象地反映了不同時代的美學標準,社會生活面貌。它是古代石窟藝術的優秀代表,也是巴州古文化的歷史見證。 (四)南充市 ![]() 1.無量寶塔 ![]() 圖源/司圖博行 無量寶塔又稱“南充白塔”,位于南充市高坪區鶴鳴山風景區,嘉陵江大橋西端。 寶塔建于北宋建隆年間(公元960年),距今已逾千年。白塔高37.1米,為十三層仿木密檐式磚塔,塔整體呈方形,塔基由條石砌成,塔身為樓閣式斗拱建筑,塔頂由生鐵鑄成。 2.禹跡山摩崖石刻 “巴蜀三大佛”之一 中國最大的石刻圓雕立佛 ![]() 圖源/毅夫君 禹跡山位于南充市南部縣碑院鎮,禹跡山因大禹治水留下足跡而得名。禹跡山大佛高18米,刻鑿于唐末,是中國最大的石刻圓雕立佛,與樂山坐佛、大足臥佛并稱為“巴蜀三大佛”。 佛像面頰豐滿,兩耳及肩,雙目微啟平視,鼻梁平直,直貫額心,嘴角微翹,肅穆安祥,悲智皆俱。佛身魁偉碩壯,佛頭有髻,袒胸束腰,裸肘赤足。左手屈,中指與拇指相扣成環狀,作施“說法印”;右掌揚齊胸,手心正向,作施“無畏印”。內著僧衣,薄而貼體,外罩袈裟,寬袖飄逸,刻工精細,造像嚴謹,有“曹衣出水、吳帶當風”之神韻,線條流暢簡潔,造型嚴謹古樸端莊。 三、川南川東:酒香水韻 “五糧春光燦爛,香醉人間三千年”“窖齡老,酒才好,瀘州老窖窖齡酒”……川南美酒的廣告經常霸屏電視,令人不禁對川南這片土地感到好奇。小藝曾經到宜賓玩耍,一下火車就被撲鼻的酒香所征服,這才相信香醉人間三千年竟然是真的! 事實上,好水才能出美酒,川南的美酒與長江水系有很大關系。四川盆地內幾乎所有重要城市都是沿江(長江支流)分布,了解水系也就找到了認識四川的另一把鑰匙。 (一)宜賓市 ![]() 1.中國營造學社舊址 中國建筑的“圣地” ![]() 中國營造學社舊址位于宜賓市郊的李莊鎮。 中國營造學社是由朱啟鈐先生于1929年在北京創辦的一個研究中國古建筑的學術團體,梁思成、林徽因是其中的骨干成員。抗戰爆發后,中國營造學社南遷到宜賓李莊, 梁、林等社員在極端困苦條件下依然堅持學術理想、堅定報國志向,在此寫作完成《中國建筑史》、《圖像中國建筑史》等一批建筑領域經典著作,掀開了中國現代建筑科學研究的序幕。 (二)內江市 ![]() 1.翔龍山摩崖造像 ![]() 圖源/路客平安 翔龍山摩崖造像在內江市區市政府旁。沿翔龍山崖約100米高、200米長的石壁上,現保留有唐、宋至民國時期摩崖造像54窟,大小造像400余軀,大者高約8米,小者僅數寸,風格古樸。山崖上還保存有題刻數十方,其中張大千青年時期的題刻風格獨特,是研究張大千書法演變的珍品。 (三)自貢市 ![]() 1.燊海井 世界第一口超千米深的鹽井 燊海井位于自貢市大安區阮家壩下,是世界第一口超千米深的鹽井。自貢具有非常豐富的鹽鹵資源,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自貢就已經開始了鹽業開采,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工業開發區。而要開采鹽鹵就需要利用專業裝備——鹽井,它的工作原理和普通的水井提水很像,只是它的頭不是木桶而是鐵鉆,通過撞擊巖石而擠壓出鹵水并且將它提上來。燊海井便是自貢數千口鹽井中的一口,由于它的深度超過千米,因此在提取鹽鹵的同時也會把天然氣開采出來,可以說是非常給力了。 除了鹽井之外,現在的燊海井景區還包括了制鹽的全套工藝作坊,可以說是了解自貢鹽業生產傳統的不二選擇。 2.富順文廟 保存完好、規模宏大、建筑精美的宋代建筑 ![]() 圖源/你西里呱啦 富順文廟,位于自貢市富順縣城中心。文廟仿山東曲阜孔廟的樣板而建,主要供奉孔子。富順文廟以其建筑規模、保存完好以及獨特的建筑、雕刻藝術在四川省內獨樹一幟。 3.榮縣大佛石窟 世界最大的釋迦牟尼佛 ![]() 圖源/成都焦點 榮縣大佛位于四川省榮縣縣城東郊,是一尊釋迦牟尼摩崖石刻造像,佛身通高36.67米,僅頭長就達到8.76米,是世界最大的釋迦牟尼佛。 與樂山大佛不同的是,榮縣大佛并沒有修在河邊而是在山上,而且它的外面還保留了大佛護身樓,遠遠地看過去只能看到大佛的頭,只有到了大佛腳下才能看到大佛的全貌。 (四)瀘州市 ![]() 1.瀘縣宋墓 迄今發現的中國最為密集的宋代石室墓群 ![]() 瀘縣19個鎮都有發現宋墓,總數100座以上,合稱瀘縣宋墓,其中福集青龍、喻寺、奇峰相對集中。 這批宋墓帶有豐富的石刻,對研究南宋時期的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狀況、喪葬習俗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瀘縣宋墓的發掘曾被評為全國重要考古發現。 2.龍腦橋 中國最大的龍雕石梁板橋 ![]() 圖源/古鎮札記 瀘縣是中國“龍文化之鄉”,也是中國“龍橋之鄉”,在瀘縣縣域內有數百座明清時期的古龍橋,是中國乃至世界最大的龍橋群。 龍腦橋位于瀘縣龍腦橋鎮,架設在九曲溪上。明太祖洪武年間建立,為平梁式石橋,原高5米,長54米,有13個橋孔,中間八個橋墩分別雕刻了麒麟、青獅、四條龍、白象四種瑞獸,“麒麟兩岸守護,大象河邊暢飲,青獅橋上怒吼,龍王攜龍遨游”,景象甚為壯觀。龍腦橋厚重的歷史與雕刻的藝術性、結構的科學性完美結合,全國罕見。 (五)資陽市 ![]() 1.安岳石窟 最大的唐代左側石刻臥佛以及21萬字石刻佛經 中國最精美的觀音經變像——毗盧洞北宋紫竹觀音 唐代最大的道教石刻群——玄妙觀石窟 五代最集中的石窟群——庵堂寺 ![]() 圖源/安岳縣政府網 四川安岳縣是目前已知中國古代佛教造像遺址最集中的縣,已發現歷代石窟造像218處,造像10萬余尊,它們總稱為安岳石窟,尤以唐代造像的宏偉和兩宋造像的精美著稱于世。 安岳石窟除少數遭受自然人為破壞妝彩外,大部分保存完好,特別是宋代造型更是達到中國石窟藝術的巔峰,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六)達州市 ![]() 1.馮煥闕 ![]() 圖源/豆瓣-David在成都 馮煥闕約建于東漢建光年間(公元121-122),闕為雙體,東西各一,現僅存東闕。闕高4.38米,由闕基、闕身、枋子層、介石、斗拱層、闕頂6個部分組成,是一座完整的仿木結構建筑。闕身正面銘文下刻一饕餮,銘文為“故尚書侍郎河南京令豫州幽州刺史馮使君神道” 。 馮煥闕風格穩重樸素,雕刻精致簡練,造型生動優雅,獨具一格,顯示了漢代高超的建筑藝術。 2.沈府君闕 ![]() 圖源/胡笛的博客 沈府君闕位于四川渠縣,約建于東漢延光年間(122~125年)。漢闕一般為子母闕,也就是高低兩個漢闕為一組,左右兩組為一套,但目前子闕已經損毀消失。闕高4.84米。東闕之刻有青龍浮雕,利吻緊咬玉環下之綬帶,掙扎上仰,奮欲騰云。西闕之內為白虎浮雕,口亦緊咬玉環綬帶,躍躍欲奔。闕周遍布反映漢代社會生產生活的人物、動物和作物的浮雕,如獨輪車、農商貿易、獵射、戲兔以及牛、羊、果樹、水草等等。 沈府君闕,造型古樸,雕刻精巧,狀物逼真,形態生動,不僅是造型藝術中的珍品,而且為了解漢代生產生活面貌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 四、川西高原:羌藏之間 提起四川的自然美景,可能最容易被想起的就是九寨溝。這些美景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被當地少數民族獨享的。 從地理上看,川西占據了四川省超過一半的面積,屬于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從人文上來看,川西高原正是藏族和羌族的主要聚居區,他們與漢族文化交融,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拋開川西,四川歷史文化就顯得單調許多,而認識川西也是理解四川歷史文化的最重要一環。 (一)雅安市 ![]() 1.高頤闕及石刻 四川現存石闕中保存最完整、最精美的一處 ![]() 圖源/豆瓣-想不出新id 高頤闕位于雅安市東郊,是東漢益州太守(相當于現在的四川省長)高頤及其弟高實的墓闕。 闕身是五層石塊砌筑而成,今存的東、西兩闕相距13米,墓闕頂層模仿漢代建筑樣式,四周刻貴胄出游、車蓋弛馬、宴飲行樂等貴族生活場景以及張良椎秦皇、高祖斬蛇等歷史故事,闕身還刻有各種神獸,惟妙惟肖。建筑大師梁思成曾經對高頤闕做過測繪,將其編入《中國建筑史》,并且對它高度稱贊。 2.樊敏闕及石刻 ![]() 圖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樊敏闕位于雅安市蘆山縣城南。闕及石刻均為東漢巴郡太守樊敏墓的地面建筑石刻遺存,現存左闕、碑、石獸三具,獸胚一具,石龜一具及右闕部分殘件。闕前有兩個祥瑞石獸,一個是天祿,一個是辟邪,保存完好。檐下有“龍生九子圖”的浮雕別具特色。 樊敏闕原址上建設有蘆山東漢石刻館,保存了漢代圓雕石獸九具,占全國漢代石獸的一半。 3.廬山青龍寺大殿 ![]() 青龍寺位于四川省蘆山縣龍門鄉政府內,現僅存大殿。青龍寺大殿是國內保存很少的元代建筑之一,也是四川省罕見地帶有準確紀年(元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的元代建筑。 大殿坐西向東,歇山式屋面,梁架結構為抬梁式,檐下施斗拱,斗拱用材完全按宋“營造法式”所規定用材,十分清楚、標準,是非常典型的宋元建筑。 4.何君閣道碑 四川最早的東漢摩崖石刻 ![]() 圖源/月雅書畫 何君閣道碑位于雅安市滎經縣滎河畔峭壁上,是四川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東漢摩崖石刻。古籍上曾有它的記載,但由于位置太隱蔽,一直是神龍見首不見尾,直到2004年被文物工作者發現確認。碑石四周隨字體變化鑿陳,全文共52字,排列7行,字跡清晰完整。 何君閣道碑不僅刷新了歷史學家對南方絲綢之路的認識,也對研究古代交通史、行政管理制度、公文行文方式、計量、書法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二)甘孜州 ![]() 1.德格印經院 藏文化的大百科全書 ![]() 圖源/太平洋攝影 德格印經院全稱為“德格扎西果芒大法寶庫印經院”,被譽為“藏族地區璀璨的文化寶庫”。它始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至今已有260多年的歷史。 德格印經院藏書豐富,基本覆蓋了藏文文獻的全部門類。院內還收藏有二十余萬塊木刻印版(古代印刷工具)以及無數精美的壁畫、雕塑等。經院高大雄偉,古樸莊嚴的傳統藏式建筑也是別具一格。院內至今還保留著傳統的藏式手工造紙印刷手藝,可以說是獨一無二。 2.拉日馬石板藏寨 中國第一石板藏寨 ![]() 圖源/騰博會網 拉日馬石板藏寨位于拉日馬扎宗村,它的歷史已經很難追溯,但卻是當地兩百余戶牧民的安寧的港灣。由于沒有蓋房的材料,而當地泥土又不適合做瓦,于是牧民們選擇了開掘石板蓋房,形成了特有的石板藏寨風格,石板也在牧民的心中逐步升華,成為一種崇拜的對象。石板給世世代代的當地牧民提供庇佑,成為了當地藏寨的象征。 (二)阿壩州 ![]() 1.棒托寺 全國數量最多的石刻藏經堆 藏地最大石刻藏經閣 ![]() 圖源/玉兔哥哥 棒托寺藏語意為'草壩上的寺廟',寺廟背靠瞻巴拉山,面對象山和大渡河支流則曲河。棒托寺始建于元代,占地面積10229.4平方米。寺內現存寶塔39座,都為印度式白塔,和漢族地區的樓宇式寶塔有很大區別。它們的名字也十分有趣,“降魔塔”“伏魔塔”“萬佛塔”等等,很是魔幻了。 寺內石刻大藏經揚名海內外,它是由60余名石匠用不規則片石正反兩面刻上經文或佛像,辛勤鐫刻達9年而成,共有50多萬塊,是國內外稀有的石刻佛學和藏學經典,具有極高的文物和藝術研究價值。 2.甲扎爾甲山洞窟壁畫 甲扎爾甲山洞窟壁畫位于馬爾康縣麥若扎拉石窟寺內,洞內人工砌筑石墻將其分隔為前、中、后三室。中及后室東壁用礦物顏料彩繪大量壁畫(中室及后室只有東壁繪畫),畫面長18.3米,最高處達5米,內容以各式佛像為主。外間泥塑大小佛塔兩座,其中大塔高3.2米,塔座、塔身均彩繪各式菩薩和神。除此外,洞口外還繪有若干大小佛像。 甲扎爾甲山洞窟壁畫是本地區內容最多,繪畫面積最大的石窟壁畫,為研究藏傳佛教在本地區的傳播、發展提供了實物資料。 3.直波碉樓 ![]() 直波碉樓,藏語意為“峽谷口上的官寨”,建于清乾隆年間,現存兩座八角碉樓。碉樓是羌族、藏族等少數民族常見的建筑,它們用石頭壘砌,設有眼洞,堅固高聳,具有軍事防御功能。 直波碉樓在多次地震中屹然不倒,但主體建筑已經傾斜了2.3米,因此也被稱為是“中國的比薩斜塔”。 五、守望大涼山 ![]() 在人們傳統的印象中,大涼山是一個貧困的地區,似乎與四川盆地這個富庶地區格格不入。 但在歷史上,大涼山曾經也存在過輝煌的文明——它是中國西南通往邊陲和印度的重要通道。大涼山是彝族最主要的聚集區,因為種種原因,彝族的發展與漢族并不同步。但在解放之后,每一個涼山人都可以追逐自己的夢想,背負著自己如火如荼的前程。 (一)涼山州 ![]() 1.涼山大石墓群 “中國的巨石陣” 涼山大石墓主要分布于涼山安寧河畔。大石墓是一種特殊的墓葬形式,墓室作長條形,墓頂皆用數塊巨石依次覆蓋,蓋頂石重達數噸,最重達10噸,每座墓葬可以葬數十人。 據考古學家推測它們的主人是《史記》中的“邛都人”,然而如何能夠搬運起這么重大的石頭依然是一個迷。 六、特殊國保 茶馬古道 ![]() 茶馬古道是以茶馬互市為主要內容的古代商道,興于唐宋,盛于明清,在民國時期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 茶馬古道可以分為川藏、滇藏兩路,其中川藏線沿途經過瀘州、自貢、成都、雅安、阿壩、甘孜等城市,聯通了長江貿易干道和青藏高原,是西南茶馬貿易的大動脈。 目前四川境內的茶馬古道遺跡保存并不好,僅在雅安、成都等地保留有零星的遺跡點,如果想要親身探訪,可能需要做好野外準備哦! 巴蜀文化浸潤著四川大地,這里的人豁達、樂觀、閑適,“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你也許只需要一張機票就能跨越那高不可攀的蜀道,親身感受四川的歷史、文化與現實。262個國保,見證著四川的歷史,更守望著四川的未來。 PS:整理不易,如有錯誤,歡迎指正! |
|
來自: 天涯aobebd0m4x > 《歷史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