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晚9點與你聊艾灸| 與你說晚安 網友提問: 馮名雨老師,我今年26歲,平時特別怕冷,別人穿短袖,我可能就得穿半長袖。出現痛經已經有好幾年的時間了。 我記得有一回我上學的時候痛經特別嚴重,還去醫院打了止痛針。這些年過去了,痛經也一直沒有緩解,這個問題難道要伴隨一生了嗎? 對于身體的疼痛問題,中醫認為有兩大原因,分別是:「不通則痛」和「不榮則痛」。 「不通則痛」,說的是當人體經絡中的氣血發生阻滯不通,那么就會引發各種疼痛。比如氣滯導致的血瘀,或者痰濕淤堵經脈,都有可能導致疼痛。 「不榮則痛」,說的是當人體經絡中的氣血減少時,無法滋養某個部位,那么這個地方就可能出現疼痛。 那么,今天提問的這個患者屬于哪種情況呢?我估計多半屬于寒邪血瘀導致的疼痛問題。 因為她怕冷嚴重,說明陽氣不足。陽氣不足無法抵御外界寒邪入侵,有道是「熱脹冷縮」,寒邪入體,經脈收縮,氣血減少,血液流速減慢,時間久了,就可能形成淤血。淤堵堵塞經脈,自然容易導致淤堵類疼痛。 推薦兩個方法: 1 艾灸穴位 到我今天發布音頻的當天,其實距離這個朋友痛經消失已經有半個月的時間了,因為她是在7月中旬給我的反饋。 當時她白天中午艾灸左側穴位,晚上下班艾灸右側穴位,晚上睡覺會貼敷自發熱艾灸貼在小腹和后腰。經過三個月的調理,痛經消失,月經的淤血量也大幅度減少。 用到了四個穴位,分別是:命門穴,關元穴,血海穴和三陰交穴。 ■.這四個穴位,我們可以劃分為兩組,第一組是命門穴+關元穴。 因為命門穴內蘊命門之火,也就是人體陽氣的根本之所在,艾灸命門穴可以補腎壯陽,驅散體內的寒邪。 「位置」:肚臍正后方。 關元穴是人體元陰和元陽之氣所在之地,艾灸后可以補陽氣;同時,關元穴正好位于小腹部位,正好是痛經所在的局部患處,可以作為阿是穴使用。命門穴+關元穴,還是以扶陽驅寒為主。 「位置」:肚臍下3寸。 ■.血海穴+三陰交穴,主要是調血。因為血海穴和三陰交穴都是足太陰脾經的穴位,血海穴是血的海洋,可以化解體內的血瘀。避免淤血阻礙經脈導致痛經,對于月經血塊多的朋友,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好穴位。 「位置」:屈膝90° ,手掌伏于膝蓋骨上,大拇指與其他四指成45° ,大拇指尖處即是。 三陰交穴的功能和血海穴類似,但是比血海穴更全面一些。 畢竟血海穴只是歸屬于脾經,而三陰交穴還是肝經,腎經和脾經的交會穴。不僅可以健脾,還可以滋養肝腎。尤其是對于濕氣重,面色蒼白,大便不成型的問題,有輔助效果。 「位置」:內踝尖上3寸。 ■.這個患者的艾灸器具,也變換過兩次。第一次她追求效果,使用的是長艾條,手持艾灸。但是由于后期時間緊張,無法支持每次只艾灸一兩個穴位。每天需要2-3個小時,時間不太夠,就改用了艾灸器具。 艾灸器具,她用的是底部鏤空的艾灸罐,比全封閉的器具穿透力更好,但是溫度略高,可以更好驅寒,但是如果皮膚溫度耐受力較差的朋友,要根據自己對于溫度的耐受力來定。 2 食療方子 食療方面,我還推薦了一個食療方給她,建議她月經期間服用。 「組成」:當歸30克,生艾葉15克,紅糖60克。 「做法」:水煎取三碗,分3次溫服,每月經期服,喝湯吃蛋。此為成人1日量。 「釋義」:這方子雖小,但是確出自中醫名家蒲輔周老先生。對于這個方子,我簡單分析下: 當歸,顧名思義就是「應當歸來」,使亂七八糟的月經回歸正常,是調經的佳品,有溫補的效果; 艾葉,純陽之物,可以驅寒除濕,并且有溫經止痛的效果。 紅糖,性溫,能夠溫經散寒,對于寒邪導致的月經疼痛,有止痛的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