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線概述 螺旋線屬于肌筋膜經線中的一條,其分為左右兩條環繞身體的線,區分左右兩條螺旋線,主要是看其起點位于顱骨的哪一側,若起自顱骨的右側,則稱為右螺旋線;若起自顱骨的左側,則稱為左螺旋線。 ![]() 螺旋線從顱骨的兩側穿過上背部連接到對側的肩部,然后環繞肋部到身體的前面,在肚臍水平交叉回到與顱骨同側的髖關節,從髖部沿大腿前外側,越過脛骨,到達內側足弓,然后通過足底向上,經下肢后外側到坐骨,然后進入對側豎脊肌筋膜,沿豎脊肌向上,最終抵達非常接近其起點的顱骨的位置。 接下來用箭頭的形式來表示該肌筋膜經線的軌跡。 枕骨嵴/乳突→頭夾肌/頸夾肌→下頸椎和上胸椎棘突→菱形肌→肩胛骨內緣→前鋸肌→外側肋骨→腹外斜肌→腹白線→腹內斜肌→髂前上棘→闊筋膜張肌→髂脛束→脛骨外側髁→脛骨前肌→第一跖骨基部→腓骨長肌→腓骨頭→股二頭肌→坐骨結節→骶結節韌帶→骶骨→腰骶筋膜,豎脊肌→枕骨嵴 經常將螺旋線從髂前上棘分開,分為上螺旋線和下螺旋線,上螺旋線和下螺旋線常常是單獨工作的,所以經常分開進行討論,當然,這兩部分仍然是相連的,可以和諧工作。 螺旋線與膝關節軌跡 下螺旋線能夠影響膝關節的軌跡,下螺旋線從髖的前面到膝的外側,然后到裸關節內側,所以這條線收縮時會導致膝的內旋。 ![]() 我們可以通過一個簡單的動作評估我們膝關節軌跡。 ![]() 讓受試者雙腳平行地站立,然后雙膝向前彎曲,同時腳不離開地面,保持上半身的直立,既不使屁股后翹,也不朝下收縮形成胸腔后傾,然后在受試者下蹲過程中,觀察其雙膝關節的軌跡。如果雙膝向前屈曲移動時,有一側或雙側膝關節指向內側,則該側的整個下螺旋線可能處于緊張狀態,需要對下螺旋線進行放松;如果膝關節在站立屈曲時向外運動,我們就需要增強前面下螺旋線站立時的張力。 ![]() 螺旋線與足弓、骨盆傾斜的關系 螺旋線中的脛骨前肌與腓骨長肌在足的下方共同組成了“馬鐙”,脛骨前肌可使足內翻,而腓骨長肌可使足外翻。這兩條肌肉有著你松我緊的相互關系,松弛的脛骨前肌伴隨著收縮的腓骨肌共同使足外翻,此時內側足弓有向下的趨勢。相反,縮短的脛骨前肌和松弛的腓骨肌將會使足內翻,此時,重心偏向外側。 由于螺旋線中脛骨前肌向上與髂脛束和闊筋膜張肌相連,最終走到髖骨的最前端,腓骨肌則經過股二頭肌長頭連接坐骨結節,也就是髖骨的最后方。 因此由脛骨前肌和腓骨肌形成的“馬鐙”將從下肢向上延伸到骨盆。 ![]() 骨盆前傾會使髂前上棘靠近足部,這樣脛骨前肌的張力可部分消失,導致內側足弓有降低趨勢。相反,骨盆后傾,將會向上牽拉脛骨前肌,放松腓骨肌,這樣,內側足弓便有上抬的趨勢。 當下肢后面的螺旋線縮短將會使骨盆后傾和足外翻(如圖A),而當下肢前面的螺旋線縮短將會使足內翻和骨盆前傾(如圖B)。 當由于下肢后面的螺旋線縮短而導致骨盆后傾和和足外翻時,我們可以通過對腓骨長肌、股二頭肌等肌群進行放松來改善體態姿勢。 當由于下肢前面的螺旋線縮短而導致足內翻和骨盆前傾時,我們可以通過對脛骨前肌和髂脛束進行放松來改善體態姿勢。 接下來以髂脛束為例,介紹放松動作。 患者采取側臥位,我們通常采用尺骨的平面對髂脛束進行放松,將髂脛束想象成小提琴的琴弦,而你的尺骨想象成琴弓。 一般來說,這個位置在第一次治療時會相當疼痛,所以我們可以反復多次輕柔的操作來達到最佳效果。 髂脛束的前部和后部的張力或緊張度往往不同,(前部向上與闊筋膜張肌相連,后部向上與臀大肌相連),此時我們可以改變前臂的角度就像改變小提琴琴弓的角度來使其它琴弦發出聲音一樣,來選擇性的對髂脛束進行放松,既可以著重于臀大肌到髂脛束后部的連接,也可以著重于從闊筋膜張肌到脛骨前肌的髂脛束前部。 ![]() ![]() 參考文獻 [1]Clemente с. Anatomy, a regional atlas of thehuman body. 3rd ed. Philadelphia: Lea and Febiger;1987: Fig. 506 [2]Vleeming A, editor. Movement, stability, and lumbopelvic pain. 2nd ed. Edinburgh: Elsevier ; 2007. [3]《解剖列車:徒手與動作治療的肌筋膜經線》 / (美)托馬斯 · W. 梅爾斯 (Thomas W . Myers)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