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錄于合集 人有患中滿之病,飲食知味,但多食則飽悶不消,人以為脾氣之虛,誰知是腎氣之虛乎。腹中飽悶,乃虛飽而非實飽,若作水腫治之,則喪亡指日矣。蓋脾本屬土,土之能制水者,本在腎中之火氣。土得火而堅,土堅而后能容物,能容物即能容水也。惟腎火既虛,而土失其剛堅之氣,土遂不能容物而容水,乃失其天度之流轉矣,故腹飽而作滿,即水臌之漸也。人不知補腎火以生脾土,反用瀉水之法以傷脾,無異決水以護土,土有不崩者哉?是治腎虛之中滿,可不急補其命門之火乎。然而徑補其火,則又不可,以腎火不能自生,生于腎水之中也。但補火而不補水,則孤陽不長,無陰以生陽,即無水以生火也?;蛞赏撂潫o以制水,又補腎以生水,不益增波以添脹哉?不知腎中之水,乃真水也,邪水欺火以侮土,真水助火以生土,實有不同。故腎虛中滿,必補火以生土;又必補水以生火耳。 方用金匱腎氣丸: 茯苓(六兩) 附子(一枚) 牛膝(一兩) 肉桂(一兩) 澤瀉(二兩) 車前子(一兩五錢) 山茱萸(二兩) 山藥(四兩) 牡丹皮(一兩) 熟地(三兩) 各為末,蜜為丸。每日早晚白滾水送一兩。初服少脹,久服脹除而滿亦盡消。 補火之圣藥也。群藥之內,利水健脾之味多于補陰補火者,雖意偏于補火,而要實重于救脾,補火者正補脾也。故補陰不妨輕,而補脾不可不重耳。 此癥用熏脾湯亦佳。 熟地 白術(各五錢) 山茱萸(四錢) 破故紙(一錢) 杜仲(三錢) 附子(五分) 水煎服。二劑而飽悶除,十劑全愈。 本文摘自《辨證錄》,明德初心做適當注解,明德初心僅作為學術分享使用。 免責申明:非專業人士請勿試藥,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囑。 收錄于合集 #《辨證錄方》 445個下一篇【辨證錄方】濟艱催輓湯、制肝散 【辨證錄方】濟艱催輓湯、制肝散收錄于合集 人有飲食入胃而即吐者,此肝木克胃土也,用逍遙散加吳茱萸炒黃連治之,隨手而愈。而無如人以為胃病也,雜用香砂消導之劑,反傷胃氣,愈增其吐;又改用下藥不應,復改用寒涼之味,以降其火,不獨胃傷而脾亦傷矣;又改用辛熱之藥,以救其寒,又不應,始悟用和解之法,解郁散邪,然已成噎膈之癥矣。夫胃為腎之關門,腎中有水,足以給胃中之用,則咽喉之間,無非津液可以推送水谷;腎水不足,力不能潤灌于胃中,又何能分濟于咽喉乎?咽喉成為陸地,水干河涸,舟膠不前,勢所必至。且腎水不足,不能下注于大腸,則大腸無津以相養,久必瘦小而至艱澀;腸既細小艱澀,飲食入胃,何能推送?下既不行,必積而上泛,不特上不能容而吐,抑亦下不能受而吐也。治法必須大補其腎中之水。 方用濟艱催輓湯: 熟地(二兩) 山茱(一兩) 當歸(二兩) 牛膝(三錢) 玄參(一兩) 車前子(一錢) 水煎服。一日一劑,十劑必大順也。 此方純補精血,水足而胃中有津,大腸有液,自然上下相通而無阻滯之患。譬如河漕水淺,舟楫不通,糧糈不能輸運,軍民莫不徬徨而喧嘩擾嚷。忽見大雨滂沱,河渠、溝壑無非汪洋大水,則大舸巨舶,得以裝載糗糧,自然人情踴躍,關門大開,聽其轉運,而無所留難也。 此癥用制肝散亦效甚。 白芍(一兩) 吳茱萸(五分) 黃連(一錢) 茯苓(五錢) 水煎服。二劑即愈,何至變成噎膈哉。 本文摘自《辨證錄》,明德初心做適當注解,明德初心僅作為學術分享使用。 免責申明:非專業人士請勿試藥,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