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中國考古簡史(百年百大考古發現的時間順序)

     古郯老王 2022-08-16 發布于天津
    本文以2021年中國考古學會等單位評選出的“考古百年項重大考古發現”為基礎,補充了一點中國考古學發展的關鍵事件,整理出非常簡要的中國現代考古史。受篇幅所限,有大量的考古工作者及重大發現沒有提及。
    全文25700字139張圖,一時半會看不完,請關注后收藏起來慢慢看。

    考古”一詞在中國始見于北宋元祐七年呂大臨的著作《考古圖》,該書對一些傳世的青銅器和石刻進行了搜集和整理,雖然也是針對“文物”的研究,但與現代意義上的考古還是有很大區別 。
    圖片
    近代意義上的“考古”在上世紀末進入中國。1893~1907年瑞典地理學家斯文·赫定曾三次進入新疆考察;1895年起日本人鳥居龍藏、白鳥庫吉等調查發掘東北地區遺址;1902~1907年關野貞調查了山東的畫像石和華北的石窟和古建筑……等事件顯示,外國人出于各種目的,主動或者被動的將近現代考古學的研究方法帶到了中國。
    圖片
    開    端
    1921年,北洋政府的礦政顧問、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約請奧地利古生物學家師丹斯基共同在北京周口店考察,發現龍骨山遺址,并發掘出第一顆北京人牙齒化石。
    同年,經北洋政府批準,安特生和中國地質學家袁復禮等人調查發現并發掘了河南澠池的仰韶遺址。有了中國人的參與,這件事成為是中國現代考古學的開端
    圖片
    安特生在仰韶
    對于仰韶遺址,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77年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以下簡稱考古所)進一步發掘,發現有四層文化層疊壓,自下而上是仰韶文化中期-仰韶文化晚期-龍山文化早期-龍山文化中期。仰韶文化地域分布廣,延續時間長,按差異性又可分為多種類型。1961年被評為全重點文物護單位(以下用[國一-V-3]代表進入國保批次、分類和編號),現建有博物館展示仰韶文化及出土文物。
    圖片
    1923年,法國學者德日進、桑志華在內蒙古薩拉烏蘇發現了一顆人類牙齒化石和一批石器;接著他們在寧夏靈武市臨河鎮水洞溝村發現舊石器晚期遺址。這些被命名為河套人
    圖片
    德日進在水洞溝(桑志華攝)
    解放后我國考古工作者又在水洞溝進行了多次發掘。該遺址包含多個地點,其年代從距今4萬延續到距今1萬多年,是舊石器時代晚期代表性遺址。其早期地層出土帶有歐洲、西亞和西伯利亞地區舊石器晚期早段技術特點的石器,說明這里有來自西方、北方人群的遷徙,但其后的地層出現中國北方流行的小石片石器,表明文化的交流、融合與不斷發展。國三-V-5。
    圖片
    他們在回北平途中,又發現了陽原泥河灣遺址。它位于河北省張家口陽原縣境內東部地區。在時代上,從170多萬年到1萬年舊石器時代早、中、晚期每個階段的遺址都有,且內容十分豐富。堪稱舊石器時代的天然博物館
    圖片
    解放后我國考古工作者在泥河灣又進行過多次發掘研究,尤其是泥河灣馬圈溝遺址的發掘,發現了人類距今170萬年前在這里活動的證據。
    圖片
    國五-I-2。當地縣城建了博物館,但并不開放。在遺址原地建設了國家考古公園,配套設施及服務不錯,值得前往參觀
    1924年,安特生等人在甘肅臨洮馬家窯村,發現了新石器時代遺址。這里東臨洮河,東北距洮陽縣城約10千米,是一處約為5200年~4400年前的文化遺址。1949年夏鼐正式提出“馬家窯文化”的命名,成為構建西北地區史前文化基礎框架的重要一環。
    圖片
    馬家窯遺址發掘了大量的史前華夏文化的彩陶器皿 。從地層疊壓情況看,馬家窯文化諸類型的年代順序是:石嶺下類型——馬家窯類型——半山類型——馬廠類型。國三-V-10。
    圖片
    建   立
    1926年,后來成為中國現代考古學之父的李濟和袁復禮等人調查并發掘山西夏縣西陰村遺址。這是中國人自己主持的首次田野考古發掘,標志著現代考古學在中國的建立
    西陰村遺址,位于山西夏縣西陰村尉郭鄉,總面積30萬平方米,包含有西陰文化、廟底溝二期文化、龍山文化和商文化,以西陰文化和廟底溝二期文化為主。其中的西陰文化遺存年代距今6000至5500年間。西陰村遺址始發掘于1926年,在田野發掘、記錄、測量、采樣等各個方面,都堪稱中國精細化考古的典范。國四-I-5。
    圖片
    1927年,中國學術團體協會與瑞典合組西北科學考察團,由徐旭生和斯文赫定分任中外雙方團長。經內蒙古前往新疆,進行包括考古學在內的多學科綜合考察。
    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歷史語言研究所,下設考古學組,10月13日中國甲骨學家董作賓在河南安陽小屯村進行殷墟遺址的第一次發掘。這是中國學術機關獨立進行科學發掘的開始。成為中國考古學的基石與原點,是中國考古學的搖籃,是中國考古學家的培養基地,是中國現代田野考古從誕生、發展到成熟的重要見證。
    圖片
    小屯是商朝后期的中心城市,解放前進行了十多次發掘,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筑遺址和以甲骨文、青銅器。先后出土有字甲骨約15萬片,所記載的資料將中國有文字記載的可信歷史提前到了商朝。系統的文字、成熟的禮制、完備的國家治理體制、高超的科學技術等使殷墟成為中國青銅文明最杰出的代表,中華文明史中最重要的節點,也是世界文明史中重要的一環。國一-V-7。世界文化遺產門票70元。
    圖片
    1928年,考古學家吳金鼎等發現山東歷城縣龍山鎮城子崖遺址。距今4600~3900年,遺址出土有陶器、石器、蚌器和少量銅器,并采集了一些人骨和動物骨骼。其中陶器有大批黑陶器,尤以蛋殼黑陶為代表,并發現灰陶時期刻文字的陶器。被命名為“龍山文化”。1930~31年,由李濟、梁思永相繼主持發掘城子崖遺址,參加工作的還有吳金鼎、郭寶鈞等。通過發掘,對龍山文化的內涵有了初步認識。發掘收獲由梁思永主持編寫為《城子崖》(1934),這是中國第一部大型田野考古報告。國一-V-5
    圖片
    1929年,后來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裴文中負責北京周口店遺址的發掘,發現第一個北京猿人(直立人)頭蓋骨。這是世界人類化石研究史上劃時代的重大事件,國內外學術界為之震動。
    圖片
    周口店從直立人到智人,有完整的發展序列,發現有生活在70萬~20萬年前的直立人(北京人)、20萬~10萬年前的早期智人(新洞人)以及3萬年前左右的晚期智人(山頂洞人)。這里不但是中國古人類的重要發現,也是世界人類發展史的重要遺址。1987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建有考古公園,國一古遺址類001號。
    1930年,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帶領燕下都考古團調查發掘燕下都遺址;其位于河北省易縣,從民國初年開始出土文物十萬余件。城南叢葬墓群,是中國唯一的人頭叢葬墓,并排著14座人頭坑,每個坑清理出人頭2000多個,上下疊壓,千奇百怪。
    圖片
    解放后對東城墓葬區的發掘,出土文物3800多件。其中不乏文物精品,在老姆臺東出土的宮門上的青銅立鳳蟠龍紋鋪首,高74.5厘米,重22公斤,可推測宮殿規模之宏偉寬大。該文物現藏河北博物院。
    圖片
    在武陽臺附近發掘了一個叢葬坑,墓中出土文物1480件,其中鐵制兵器占絕大多數。經過對鐵制文物的化學成分分析發現,在戰國晚期就能制造高碳鋼,并懂得了淬火技術。這比《漢書》記載的王褒上漢宣帝書中的“清火淬其鋒”的時間提早了兩個世紀。國一-V-15。
    1930年黃文弼等發掘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群。位于新疆吐魯番東南約42千米處的火焰山南麓沖積地帶,南距高昌故城約5千米,有高昌歷史的活檔案、吐魯番地下博物館之稱。阿斯塔那古墓群是3-8世紀高昌城官民的公共墓地,占地約10平方千米,現存墓葬500余座,累計出土以文書、墓志、絲織品為代表的文物上萬件,為新疆晉唐墓葬建立了年代標尺。阿斯塔那文書,填補了高昌郡和高昌王國時段歷史研究的空白。國三。
    圖片
    1931年,梁思永等發掘河南安陽后崗遺址,發現并確認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和小屯殷墟文化三個文化層疊壓關系(三疊層)。梁思永撰寫《小屯龍山與仰韶》和《后岡發掘小記》進行論證。這是中國史前時代考古研究科學化的重要標志。
    圖片
    1932年,河南古跡研究會對河南浚縣辛村、淇縣大賚店等地進行連續的調查與發掘;中國營造學社梁思成等調查山西大同云岡石窟
    圖片
    解放后,考古學家宿白從歷史學與考古學角度,對云岡歷史和藝術進行了全方位的探討,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基本厘清了云岡石窟開鑿分期脈絡和歷史沿革。國一-II-1。
    1934年徐旭生、蘇秉琦等發掘陜西寶雞斗雞臺遺址;
    同年,西北科學考察團成員瑞典考古學家貝格曼首次發掘新疆若羌小河墓地。位于新疆若羌縣孔雀河下游河谷南約60公里。首次發掘墓葬12座,21世紀初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墓地實施全面發掘,發掘墓葬167座,出土文物千余件、保存完好的古人遺骸30多具。墓地年代為距今3400~4000年,是塔里木盆地特色鮮明的青銅時代文化遺存。國7-0693-2-177。
    圖片
    1936年3月,石璋如主持殷墟發掘,在小屯北地發掘宮殿宗廟建筑基址,并發現YH127號甲骨坑;賈蘭坡主持北京周口店遺址發掘,發現3個北京人頭骨化石;
    西湖博物館施昕更在浙江杭州余杭發現良渚史前文化遺址。良渚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瓶窯鎮、良渚街道境內,地處中國長江下游環太湖流域。距今5300~4300年。
    圖片
    良渚古城遺址群中發現有分布密集的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出土物中以大量精美的玉禮器最具特色。良渚遺址是同時期東亞地區規模最大的都邑性遺址,規模宏大、要素齊全,城市體系復雜,社會等級分化,是中華文明探源的核心遺址和實證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中華文明的一個重要源頭,國四-I-8。世界文化遺產。考古遺址公園已建成開放,門票80元。
    圖片
    1937年梁思成等在山西五臺山發現唐代佛光寺東大殿。之后受戰爭影響,中央研究院的工作轉向西南。國一-Ⅲ-33。
    圖片
    1942年吳金鼎主持發掘成都五代前蜀王建墓。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區永陵路,為五代前蜀(907年—925年)高祖王建的陵墓。發掘發現在棺床上發現完整的唐朝宮廷樂隊形象,出土了兔頭龍身謚寶、銀缽、玉哀冊、琥珀、銀豬等20余件文物,為研究唐及五代時期的建筑、音樂、舞蹈、服飾、朝廷禮制等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國一-Ⅵ-14。
    圖片
    新中國時期
    1950年,中國科學院建立考古研究所;郭寶鈞率團恢復了中斷13年的殷墟發掘。
    《文物》雜志前身《文物參考資料》創刊。
    1951年
    4月,夏鼐率隊調查試掘河南澠池仰韶村遺址;
    蘇秉琦率隊前往陜西發掘豐鎬都城遺址。位于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豐京和鎬京一起并稱為“豐鎬”,是西周王朝的國都,歷史上最早稱為“京”的城市,也是中國最早期的城市,作為西周首都沿用近三百年,又稱宗周,在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
    圖片
    豐鎬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宏大,布局整齊的城市,開創了中國城市平面布局方整、寬暢、宏偉的先河,建構了中國城市平面布局的總規制,成為后來城市總體布局的典范,是周禮的誕生地。
    圖片
    豐鎬遺址在西安市長安區馬王鎮、斗門鎮一帶的灃河兩岸,豐在河西,鎬在河東。考古已經基本確定了豐鎬的城址和遺址面積,通過多學科的精確定位,確定了豐鎬兩京的遺址面積總計近17平方千米,是一個巨型都城遺址。國一-V-8。
    1952年
    中央文化部、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聯合舉辦第一屆考古工作人員培訓班;北京大學創辦考古專業。
    河南省文管會等聯合發掘河南禹州白沙戰國至唐宋時期墓葬。1951年12月發掘,報告由宿白編寫,題名《白沙宋墓》,因而習稱這3座墓為白沙宋墓。
    圖片
    白沙宋墓是北宋末年中原的雕磚壁畫墓中,保存最好、結構最復雜、內容最為豐富的一處。《白沙宋墓》一書是我國田野考古紀實的奠基之作
    1953年
    西北文物清理隊在陜西西安發現位于浐河東岸的半坡新石器時代遺址;1954~57年由考古學家石興邦主持發掘,總計發掘面積1萬平方米,發現有房屋遺跡45座,圈欄2座、窖穴200多個,陶窖遺址6座,墓葬250多座以及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約1萬件。
    圖片
    在一些陶缽的口沿上還刻有各種符號 ,有20~30種之多,這些符號可能是中國文字的起源。主體遺存距今7000~6000年,是我國首次以聚落考古的科學方法揭示一處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開創了中國聚落考古學先河。國一-V-4。
    圖片
    考古所等單位發掘河南洛陽燒溝漢墓;墓葬的時代從西漢中期延續至東漢晚期。墓主人的身份,除東漢晚期幾座較大型的墓可能屬于當時的豪門貴族外,多數墓葬的墓主應為一般官吏及其眷屬。
    圖片
    發掘清理了200余座墓。1959年出版了《洛陽燒溝漢墓》。這批墓葬的發掘和研究,給建立洛陽以及中原地區漢墓年代的序列,提供了可靠的資料。
    河南考古調查隊發現河南三門峽廟底溝遺址,位于河南三門峽陜州古城南。總面積36萬平方米,距今6000~5500年是一處仰韶文化和早期龍山文化遺址。
    圖片
    遺址分二期,下層一期為仰韶文化遺存。上層二期為仰韶向龍山文化過渡遺存,命名為廟底溝二期文化。遺址出土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陶器上千件,這一發現解決了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的相互發展關系,在考古學上具有重要價值。廟底溝彩陶,掀起中國史前第一次藝術浪潮;廟底溝文化作為仰韶文化的鼎盛期,譜寫了“早期中國”最為璀璨輝煌的文明篇章。國五-I-68。
    圖片
    貴州省博物館籌備委員會調查發掘播州楊氏土司墓,位于遵義市東北側約20公里的新蒲新區,先后發掘9座楊氏土司墓,墓主跨越了楊氏統領播州、受封播州土司和即將覆滅的主要時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楊氏從宋代封建領主到元明土司的演變過程。國五-Ⅲ-207。
    圖片
    1954年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在山西襄汾調查發掘丁村舊石器時代遺址;1953年丁村遺址發現了3枚人牙化石,1976年,又發現幼兒右頂骨化石。丁村遺址是新中國正式發掘的第一個露天舊石器時代遺址,是舊石器時代中期的典型代表。
    圖片
    丁村遺址的九龍洞遺址是原地埋藏石器制作場,是17萬年前原始人類“丁村人”打制石器的加工廠;過水洞遺址形成年代約為20萬年至30萬年前;老虎坡遺址約為10萬年前。丁村人對于構建中國舊石器文化序列和探討東亞舊石器時代文化特點及其成因具有重大學術價值和意義。國一-V-2,遺址建有博物館。
    1954年開始考古所陸續在位于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回族區的隋唐洛陽城遺址內發現或發掘了定鼎門、天津橋、應天門、明堂、天堂、白居易履道坊遺址等重要遺址。
    圖片
    1969年,河南省博物館與洛陽博物館聯合調查、鉆探和發掘了含嘉倉城;其后考古所、洛陽市博物館和洛陽市文物工作隊又多次進行發掘。國三-V-36。世界遺產。定鼎門遺址博物館免費。
    1954年考古所發現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位于湖北省天門市石家河鎮北郊,遺址區面積8余平方公里,由40處地點組成。距今6500年開始有人類居住生活,距今4300年左右達到鼎盛時期。
    圖片
    石家河文化代表了長江中游地區史前文化發展的最高水平,是三星堆文化、楚文化的重要源頭,與長江下游的浙江良渚遺址、黃河中游的陜西石峁遺址共同被學術界認為是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見證 。石家河古城是長江中游已知的最大史前古城;印信臺遺址是長江中游地區規模最大的史前祭祀場所;石家河文化玉器的工藝水平超過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代表了史前玉器的高峰。國四-I-15。
    圖片
    1954年,福建文管會發掘福建曇石山遺址,位于閩江北岸閩侯縣甘蔗街道曇石村旁的小山上,截至2009年先后進行10次發掘。以曇石山命名的曇石山文化,是我國東南沿海最早被命名的、也是福建省第一個被確認的考古學文化,具有鮮明的海洋文化特色,是先秦時期閩臺兩岸海洋文化的源頭。國五-Ⅰ-52。
    圖片
    1955年
    考古所第一次發掘湖北京山屈家嶺遺址;1955年及57年文物工作隊兩次發掘,出土大量用于生產和生活的石器和陶器,蛋殼陶器、彩繪陶器和彩繪紡綸,說明新石器時代江漢平原地區已具有較高水平的燒陶技術和紡織手工業。
    圖片
    這里是長江中游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其年代距今約5300~4500年。聚落等級高,規模巨大,結構完整,文化發展連續性強,影響深遠。屈家嶺遺址作為湖北考古的起點,第一次揭開了長江流域特征鮮明的史前文化面紗。國三-V-14。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發現鄭州商城遺址;位于河南省鄭州市區偏東部的鄭州舊城及北關一帶。外城墻始筑于商代時期的二里岡期下層一期,使用到二里岡期上層二期,總面積達25平方千米,是先周時期僅次于殷墟的龐大都城遺址。
    圖片
    為商代前期商王朝都邑“亳”都遺址。城市始建距今約3600年。城址包括城垣、宮殿區、居住區、墓葬區、手工業作坊、宗教活動遺存等,有內外兩重城垣,將城市空間分為內城和外郭城區兩部分。宮殿區位于內城的東北部,發現有供水系統等城市基礎設施,在世界城市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冶銅、制陶、制骨作坊遺址、習刻甲骨、原始瓷器及王室青銅重器,集中展示了早商文明的發展高度。國一-V-6。
    云南省博物館對晉寧石寨山進行發掘;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晉寧區,是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至漢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滇王及其家族臣仆的墓地,是石寨山文化最早發掘的具有代表性的遺存。
    圖片
    1955年至1996年,經過五次發掘,清理戰國至漢代的古墓86座,出土“滇王之印”金印等文物近5000件,有青銅器、金器、銀器、鐵器、玉器、瑪瑙等。其中的青銅器鑄造精良,紋飾圖案精美,具有濃厚的地方民族特色,反映了古滇國的社會發展水平。在第六號墓中出土了金質篆書的“滇王之印”,轟動國內外考古界,從而也印證了《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的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仍年)武帝“賜滇王玉印”的史實。國五-II-35。遺址圈起來了不開放。
    同年《考古通訊》創刊(1959年更名為《考古》)。
    1956年
    浙江省文管會發掘吳興錢山漾遺址;國六-Ⅰ-86。
    1956年對陜西漢長安城遺址進行勘探發掘;位于陜西省西安市未央區大興西路。在西漢200多年中,這座城市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城垣內面積36平方公里,包括建章宮等遺址,遺址保護總面積達到65平方公里。
    圖片
    漢長安城遺址的考古工作始于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日本人足立喜六對漢長安城遺址的考古調查。1956年開始對漢長安城遺址系統的、有計劃的考古工作。長樂宮、未央宮、建章宮是漢長安城最著名的三大宮殿。古絲綢之路起點、發源地、決策地,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是中國古代使用時間最長、定都朝代最多、遺跡最豐富的都城。國一-V-17。世界文化遺產。考古公園免費開放。
    考古所等發掘北京明代定陵;位于北京昌平十三陵。1956年-1957年中國考古工作者對地下玄宮進行了發掘,此后有關部門又對出土文物進行修整,修葺地上古建筑,1959年就原址建為定陵博物館。
    圖片
    經過仔細清理分類,共發現各種珍貴金器數百件,其中以帝、后的金冠最為精美;各種袍料、匹料和服飾用品達600多件,尤以皇帝的緙絲十二章袞服龍袍和皇后的羅地灑線繡百子衣最為珍貴。國一-VI-17。
    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發掘山西侯馬晉國遺址
    圖片
    1955年7月, 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配合中央城市設計院組織各類專業科技人員,對即將興建的侯馬市的自然環境、歷史地理進行綜合考察,并在西侯馬、宋郭、白店、牛村、南 西莊、北西莊等村旁的斷崖上,發現大量東周時期文化層。初步查明這里是一處文化遺物豐富、分布范圍廣闊的古遺址,與文獻資料相印證,認為與東周晉國晚期都城新田有著密切的關系。1965年為配合侯馬發電廠工程進行文物勘探時發現的,該遺址出土了五千余片盟書。國一-V-11。
    圖片
    1957年
    黃河水庫考古隊發掘河南三門峽上村嶺虢國墓地;是一處等級齊全、排列有序、保存完好的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虢國國君及貴族墓地。
    圖片
    虢國墓地發現于1956年,經過兩次大規模發掘,共發掘墓葬250多座,出土大量的玉器、青銅器。其中兩座國君墓中出土了很多的珍貴的一級文物,如有“華夏第一劍”之稱的玉菱銅芯劍、精美華麗的“綴玉面罩”等。虢國墓地的發現填補了中國西周考古史上的空白,為研究當時的文化經濟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國四-II-3。
    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發掘合浦漢墓群;分布在廣西合浦縣城區及北、東、南三面的丘地,總面積近69平方千米。從1957年至今已發掘墓葬一千余座,墓葬年代從西漢早期到六朝時期,合浦漢墓群規模宏大,出土文物一萬多件套,種類豐富。墓中出土了大量種類豐富的舶來品及帶有海外因素的器物,波斯陶壺、羅馬玻璃碗、玻璃杯、胡人俑座陶燈等,印證了《漢書》等史籍關于漢代經海路對外交往貿易的記載。國四-II-9。
    圖片
    馬得志主持西安唐城隊對陜西大明宮遺址進行勘察和發掘;國一-V-21。
    陜西周原考古隊開始發掘陜西周原先周及西周遺址。位于今陜西省寶雞市扶風、岐山一帶,東西長達70公里,南北寬約20公里,總面積約33平方公里,是公元前11世紀到前8世紀的大型古遺址,出土了大量卜骨、卜甲,以及大量珍貴的國寶青銅器。
    圖片
    周原是周文化的發祥地和滅商之前周人的聚居地,“青銅器之鄉”。從1976年開始對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發掘。1988年在周原遺址的基礎上建立起周原博物館。國二-V-5。
    1958年
    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丁來普發現陶寺遺址;位于山西省襄汾縣陶寺村南,面積280萬平方米,是中原地區龍山文化遺址中規模最大的一處。距今4300~3900年。
    圖片
    在發掘過程中,考古隊員發現了規模空前的城址、與之相匹配的王墓、世界最早的觀象臺、氣勢恢宏的宮殿、獨立的倉儲區、官方管理下的手工業區等。有許多專家學者提出,陶寺遺址就是帝堯都城所在,是最早的“中國”。根據發掘的成果來看,陶寺社會貧富分化懸殊,少數貴族大量聚斂財富,形成特權階層,走到了邦國時代的邊緣和方國時代。國三-V-12。
    圖片
    1958年國家文物局在山東曲阜魯國故城舉辦文物干部培訓班,進行考古勘探與試掘。魯國故城位于山東曲阜市,是周代和漢代魯國的都城遺址,面積約10.35平方公里。故城分外城和內城兩部分。為研究魯國史、魯文化提供重要考古材料。國一-V-10。

    圖片

    1958年馬壩公社的農民在獅頭山北面第二層溶洞中采挖洞內的堆積作肥料時,在一條裂隙發現古人類頭骨化石和古脊椎動物化石,經有關專家鑒定是12.9萬年前直立人向智人過渡的早期類型人類化石,于是命名為馬壩人
    圖片
    馬壩人的腦容量估計超過北京人,又具有智人的進步性質。分類上歸于早期智人,是直立人轉變為早期智人這一重要環節的代表。國五-I-95。(包含在石峽遺址里)
    1959年
    徐旭生發現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并開始考古發掘;位于洛陽盆地東部的偃師市境內,年代約為距今3800~3500年,相當于古代文獻中的夏、商王朝時期。對研究華夏文明的淵源、國家的興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設、王宮定制等重大問題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學術界公認為中國最引人矚目的古文化遺址之一。
    圖片
    1959年開始發掘,遺存可劃分為四個時期。遺址內發現有宮殿、居民區、制陶作坊、鑄銅作坊、窖穴、墓葬等遺跡。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銅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遺物,其中的青銅爵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青銅容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點六大都邑之一。國三-V-17。
    山東省文物管理處和濟南市博物館首次發掘大汶口新石器時代遺址;位于山東省泰安市岱岳區大汶口鎮和寧陽縣磁窯鎮,總面積約45萬平方米,是約6100~46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父系氏族遺址。
    圖片
    大汶口遺址包含有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三個階段的文化遺存,尤以大汶口文化遺存最具代表性。大汶口遺址共發現墓葬、房址、陶窯等遺跡100余處,并出土了大量生產生活用具,表明當時社會已經出現了貧富分化現象,為山東地區的龍山文化找到了淵源。國二-V-3。建有考古遺址公園。
    圖片
    1959年四川省博物館發掘重慶巫山大溪新石器時代遺址;位于瞿塘峽東口,大寧河寬谷岸旁的大溪鎮,是我國長江流域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它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母系社會的重要遺跡。該文化遺址距今6400~5300年,屬母系氏族晚期至父系氏族的萌芽階段。
    圖片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勘探發掘秦咸陽城及秦宮殿遺址;戰國后期至秦朝的都城遺址,位于陜西省咸陽市內,范圍包括渭河兩岸,以咸陽市渭城區窯店街道辦為中心,發掘面積15168平方米,現存面積20平方千米,始建于秦孝公年間。
    圖片
    秦咸陽城遺址內并未發現城墻,其范圍約東起柏家嘴,西止毛王溝,北至高干渠,東西長約870米,南北寬約500米,其中部偏北處為咸陽秦宮殿遺址所在,四周有夯土宮墻。1973~1982年,在遺址內共發掘出土3座宮殿建筑基址。國三-V-23。
    1959年新疆博物館調查發掘民豐尼雅遺址。位于中國西北部新疆的民豐縣,年代為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5世紀。從1901年英籍匈牙利人馬克·奧里爾·斯坦因首次發現尼雅遺址。
    圖片
    1959年2月,史樹青先生一行深入尼雅進行遺存清理和文物采集。1959年在此發現一顆覆瓦紐炭精刻“司禾府印”印范,說明東漢在此亦開辟了屯田。1995 年 10 月發現一瑞獸紋錦,上書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 。 
    圖片
    出土房舍北約2公里有墓葬區,一般均無墓室,棺木大多為獨木鑿成,埋于沙下,破壞嚴重。遺址附近尚有一漢代冶鐵遺址,曾發現有礦石、燒結鐵、礦渣、石鑿、石球、礪石及殘鐵礦等。房舍內也有鏟、鐮等鐵制工具。國四-I-41。
    1961年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和上海博物館聯合發掘青浦崧澤遺址;1957年,被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考古調查時發現,距今6000~5300年,是上海地區最早的人類居住地之一。
    圖片
    崧澤文化的前身是馬家浜文化,其后繼者是良渚文化。崧澤遺址所確立的崧澤文化是第一個以上海本地地名命名的考古學文化,是長江下游地區太湖流域考古學文化圈新石器時代文化發展序列的重要一環。國7-1-134。
    1962年
    吉林省博物館對吉林集安高句麗墓葬進行清理;這里保存著高句麗文物山城、陵墓、碑石、上萬座古墓和眾多的出土文物,構成令世界矚目的洞溝文化。從公元3年,高句麗遷都國內城開始,集安市作為高句麗政權的都城長達425年之久。
    圖片
    在集安市周圍的平原上,分布了一萬多座高句麗時代的古墓,被稱為“洞溝古墓群”。其中至少有17座王陵,已知壁畫墓30余座,中大型貴族墓數千座,1928年,集安工商各界集資修成木結構碑亭,好太王碑得以保護。連同國內城中的高等級建筑遺跡和丸都城宮殿遺址,展現了高句麗崛起過程中政治、文化、軍事、經濟、風俗的多方位變遷軌跡。國一-V-7。世界文化遺產。
    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發現并發掘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位于江西省萬年縣大源鎮附近的小荷山腳。是一處罕見的世界級洞穴遺址,年代距今約20000年至9000年,具有從舊石器時代晚期向新石器時代早期過渡的特征。
    圖片
    60年代初到90年代由北京大學考古學系、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美國安德沃考古基金會(AFAR)組成聯合考古隊先后進行了五次發掘,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人工制品和動物骨骼等。其中最特別的是年代超過萬年的夾粗砂條紋陶、繩紋陶,是世界上發現年代最早的陶器標本之一。此外,還發現了12000年前的野生稻植硅石和一萬年前的栽培稻植硅石,這是現今所知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遺存之一。揭示了人類社會由舊石器時代的攫取經濟過渡到以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生產經濟為主的新石器時代的歷史進程。國五-I-54。遺址開放,門票20元。
    1962年,考古所組建漢魏洛陽故城工作隊調查發掘漢魏洛陽城遺址;這里就是司馬光寫的“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的洛陽城。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城東15公里。
    圖片
    漢魏洛陽故城是中國歷經朝代最多、使用時間最長的都城遺址,始建于西周時期,經過長期的修繕和增筑,規模不斷擴大,北魏時期達到頂峰,總面積約100平方公里,是當時全球范圍內規模最大的城市,也是這一時期絲綢之路東端最重要的國際性商貿大都市,即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至唐初時被廢棄,建城史長約1600年。
    圖片
    漢魏洛陽故城遺址由三個城圈組成,從內到外依次是宮城、內城、外郭城。其中軸線的萌芽和形成,是都城規劃發生的一次轉折性變化,影響后代都城規劃長達千年,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重大作用。是位于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核心地區的重要古都遺址。國一-I-18。世界文化遺產。建有考古遺址公園。
    琉璃河考古工作隊第一次發掘北京琉璃河西周燕國都城遺址與墓地。位于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鎮西部,是周昭王八年(前1045年)燕國的初都所在地,是西周考古中發現的一處集城址、宮殿區和諸侯墓地同時并存的遺址,為北京城的發源地之一。琉璃河遺址的發現,將北京的建城史上溯至3000多年前。
    圖片
    20世紀40年代,琉璃河遺址被發現。琉璃河遺址經過發掘發現了城址,還發掘出了燕國貴族墓葬區,并出土了一批帶有燕侯銘文的青銅器,對研究燕國早期歷史具有重要意義。國三-V-21。
    1963年
    北京大學考古系等首次發掘山西曲村-天馬遺址;位于山西省的曲沃、翼城兩縣境內,是西周時期晉國的早期晉侯墓地,年代為距今2800~3000年。其埋葬時代幾乎貫穿整個西周時期。
    圖片
    總面積約10平方公里,已揭露面積達2萬平方米。遺址內現已發現8組17座晉侯及其夫人墓葬、陪葬墓4座、祭祀坑數十座,并探明車馬坑5座。出土有華麗精美的玉器、青銅禮器等隨葬品以及陶器、石器、骨器等遺物萬余件。墓內隨葬的玉器種類繁多,裝飾華美,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西周時期等級最高的玉器。國四-I-26。原址上建設了晉國博物館。
    圖片
    敦煌藝術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發掘清理莫高窟殿堂遺址。1900年道士王圓箓在莫高窟發現藏經洞以后,斯坦因、伯希和、奧登堡等人對敦煌石窟進行調查、記錄、測繪和拍攝。20世紀40年代,中國學者紛紛來到敦煌,如張大千、謝稚柳、王子云、向達、夏鼐、石璋如、勞幹、閻文儒等都對敦煌石窟進行了考察、記錄、測繪和研究。
    圖片
    1962年宿白在莫高窟作了題為“敦煌七講”的系列講座,在理論和方法上為敦煌石窟考古奠定了基礎,同年,敦煌文物研究所正式設立考古組。1963年,敦煌文物研究所迎來北京大學考古專業畢業的樊錦詩、馬世長,敦煌石窟考古工作得到了加強。1988~95年,由彭金章領隊對莫高窟北區243個洞窟進行了全面科學的清理發掘,發現了不同類型和功能的洞窟,出土了大量珍貴的遺物,基本弄清了北區石窟的全貌和內涵。國一-II-2。
    1964年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在陜西藍田公王嶺發掘出藍田人頭蓋骨;位于陜西省藍田縣東公王嶺和縣西北陳家窩村。1963年9月,在陳家窩村厚30米左右的紅色土層底部,發現了一個老年女性下頜骨化石。1964年5月又在公王嶺紅土底部的鈣質結核土中,發現了一個不完整的中年女性頭骨化石,兩地相距約30公里。經測定公王嶺發現的古人類化石距今約100萬年,陳家窩距今60萬年。國二-V-2。
    圖片
    考古所調查發掘黑龍江寧安唐代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唐代渤海國(689~926)都城遺址。位于黑龍江省寧安縣東京城鎮西約3公里處。20世紀初,日本和俄國人作過調查。1933~1934 年日本原田淑人等對宮殿殿址、門址、寺址等進行大規模發掘,1939年出版了發掘報告《東京城》。
    圖片
    1964年中朝聯合考古隊對部分遺址進行鉆探和發掘。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黑龍江省文物考古部門又對宮城第一宮殿東、西廊廡遺址和若干門址進行發掘。證實渤海國都城是經過精心設計而建造起來的規模宏大的宮城,它的布局設計和建筑風格受到唐朝都城的影響,體現了中國古代都城設計的歷史傳統。國一-V-23。有博物館、考古遺址公園。
    考古所等組建元大都考古隊,調查發掘元大都遺址。位于北京市舊城的內域及其以北地區。是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以金代大寧宮(今北海瓊華島)為中心創建的。對元大都的研究和考察始于20世紀30年代。50年代后,經過對古代文獻的研究和考古調查、發掘、鉆探,對元大都的平面規劃作了復原。1964年進行了發掘工作。
    圖片
    元大都在規劃中還注意促進商業的發展,并有發達的給排水系統和完善的軍事防御、對內監督設施。在當時是世界上有名的大都市。元大都遺址的發現,為研究元代都城的布局、結構及風貌,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國六-I-1。
    1965年
    中國地質科學院科考人員在云南元謀縣上那蚌村附近發現元謀人牙齒化石;位于云南省元謀縣大那烏村北約500米的山腰。1965年5月1日,國家地質部地質研究所的地質工作者錢方在元謀縣上那蚌村發現兩顆人類牙齒。
    圖片
    1973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云南省博物館、元謀縣文化館聯合發掘了元謀人遺址。地層中出土了6件石器,3個層位中分布有大量碳屑,說明“元謀人”不僅能制造工具,而且不能排除會用火的可能性。1976年,中科院地質力學研究所的李普等人用古地磁方法,測定元謀人的時代為距今170萬年。第二批國保中古遺址分類第一號,博物館免費開放。
    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發現甑皮巖遺址;位于廣西桂林市象山區獨山西南麓,1965年發現,總面積約260平方米,文化堆積最厚達3.2米,年代距今12000—7000年。甑皮巖遺址的發掘,揭示了新石器時代早、中期華南地區人類的生產生活面貌。國五-I-100。
    圖片
    1965年發掘臨淄齊國故城,總面積15.5平方公里。故城大體呈不規整長方形,分為大城與小城兩部分。齊故城先后作為周代齊國都城與漢代齊國首府,為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早期城市之一,也是古代東方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古代都城和周漢文化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國一-V-9。
    圖片

    1968年
    考古所等發掘河北滿城漢墓。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滿城區陵山之上,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之墓。西漢武帝元鼎四年(前113)二月,劉勝薨,竇綰葬于西漢元鼎四年之后、太初元年之前,即前113~前104年之間。1968年5月23日下午3時許,解放軍某部工兵團在滿城縣城西南約1.5千米處的陵山主峰東坡開鑿隧道時,發現滿城漢墓。
    圖片
    滿城漢墓墓內除了華麗的陳設和棺槨外,發掘中還出土各類文物1萬多種。其中僅金銀器、玉石器、銅器、鐵器等精品便有4000多件,各類銅燈19件,尤以金縷玉衣、長信宮燈、錯金銅博山爐等最為珍貴。其中靖王、竇綰兩套完整的玉衣,也是中國考古工作中首次發現。國三-VI-6。
    圖片
    1970年
    陜西西安南郊何家村發現唐代金銀器窖藏
    1971年
    陜西文管會等發掘唐代尉遲敬德墓、章懷太子墓和懿德太子墓
    1972年
    湖南省博物館等發掘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位于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湖南省人民醫院里,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轪侯利蒼的家族墓地。馬王堆漢墓于1972年~1974年先后進行3次考古發掘,墓葬的結構宏偉復雜,三座都是北側有墓道的長方形豎穴,槨室構筑在墓坑底部,墓底和槨室周圍,都塞滿木炭和白膏泥,然后層層填土,夯實封固。
    圖片
    二號墓是漢初長沙丞相轪侯利蒼,一號墓是利蒼妻,三號墓是利蒼之子。墓葬共計出土1具保存完好的女尸、棺槨、絲織品、帛書、帛畫、漆器、中草藥等遺物3000余件。馬王堆漢墓的發現,為研究漢代初期埋葬制度、手工業和科技的發展及長沙國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資料。國7-0631-2-115。文物保存在省博、遺址開放,門票5元。
    圖片
    西安半坡博物館開始發掘陜西臨潼姜寨新石器時代遺址;位于陜西省臨潼區城北,地處臨河東岸的第二臺地上。1972~79年,西安半坡博物館和臨潼區文化館合作,由鞏啟明等主持進行11次大規模發掘。年代為公元前4600~前4400年左右,史家類型為前3690年。遺址最上層,還有少量的陜西龍山文化遺存。
    圖片
    姜寨發掘的主要收獲是:為研究關中地區仰韶文化的發展序列提供了重要依據;揭露了半坡類型的一處聚落遺址,其保存之完好,布局之清晰是前所未有的;發現的大量遺跡、遺物,了仰韶文化諸方面的內容。國四-I-20。
    山東省博物館等發掘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位于山東省臨沂市市區銀雀山西南麓,1964年被發現,1972年至1986年先后發掘一百余座墓葬,大多是西漢前期墓葬。1972年4月在銀雀山發掘古墓兩座,定為銀雀山一號、二號墓。
    圖片
    墓址開鑿在巖石上,為長方形豎穴,均為一槨一棺。槨內有隔板一側放棺、一側為邊廂,邊廂內放置隨葬器物。考古人員在邊廂里發現的竹簡。經專家整理,其中有中國古代四大兵法《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六韜》《尉繚子》和《墨子》《管子》《晏子春秋》《相狗經》《曹氏陰陽》等先秦古籍。二號墓出土的《漢武帝元光元年歷譜》是迄今發現的最早、最完整的古代歷譜。失傳1700多年的《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的同時出土,解開了歷史上孫子和孫臏是否一人、其兵書是一部還是兩部的千古之謎。
    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調查發掘銀川西夏王陵。1938年,德國飛行員烏爾夫·迪特·格拉夫·楚·卡斯特將他在中國航拍到的相片整理成《中國飛行》一書,其中在銀川拍攝的照片中出現了西夏王陵。
    圖片
    1972年,中國國家文物事業管理局正式作出挖掘西夏王陵的決定。這次發掘活動的負責人為王冶秋,寧夏回族自治區展覽館承擔西夏王陵的主要發掘工作。截至2014年,已經確定7號陵的墓主人為西夏仁宗李仁孝,182號墓主人的身份為梁國正獻王嵬名安惠,其余墓主人的身份的確切證據尚在發掘之中。國三-VI-19,門票95元。
    1973年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第一次發掘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位于浙江省寧波市余姚市河姆渡鎮河姆渡村的東北,年代約7500~5300年前。1973年夏,當地農民建設排澇工程掘土時發現。同年,浙江省文管會、浙江省博物館在這里進行了首次大規模發掘。
    圖片
    河姆渡遺址總面積達4萬平方米,上下疊壓著四個文化層。河姆渡遺址出土陶片達幾十萬片,還有陶器、骨器、石器以及植物遺存、動物遺骸、木構建筑遺跡等大量珍貴文物。證明當時的稻作農業水平已經處在中國稻作農業史上比較成熟的階段,其干欄式木構建筑技術是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最重要源頭。國二-V-4。
    圖片
    中國歷史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發現并發掘湖北大冶銅綠山礦冶遺址。位于大冶市城區西南約4km的金湖街道辦,是迄今為止我國保存最好、最完整、采掘時間最早、冶煉水平最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處古銅礦遺址。
    圖片
    從商代晚期一直延續到漢代開采和冶煉的古銅礦遺址,總面積約8平方公里,地表積存了約40萬噸古代煉銅渣。發掘出自西周(約公元前9世紀)至西漢末(公元1世紀)的采礦井、巷360多條(個),古代冶銅爐7座。其規模之宏大、采冶時間之早,延續時間之長、冶煉水平之高,生產組織分工與管理之嚴謹,文化內涵之豐富在中國乃至世界礦冶史上都是十分罕見的。國二-V-6。
    1974年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遼寧省博物館等聯合發掘遼寧營口金牛山遺址;位于遼寧省營口市大石橋市永安鎮西田村村西的孤立山丘,海拔69.3米。山南有一大型溶洞,約26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溶洞里開始有遠古人類居住。
    圖片
    1945年,在金牛山遺址境域開山取石時,發現了動物化石;1972年,遼寧省文物普查時,金牛山遺址被發現。1984年,遺址中發現了同屬一個個體的人骨化石,被學術界命名為金牛山人。他是最完整的早期智人化石之一,具有直立人向智人過渡的性狀,為中國、東亞人類連續演化的論述提供了新的例證。國三-V-3。
    大葆臺古墓發掘領導小組正式發掘北京大葆臺漢墓;位于北京市豐臺區郭公莊西南部,1974年8月至1975年6月進行考古發掘。這座大型豎穴土坑木槨墓主人為廣陽頃王劉建及其夫人,首次通過考古發現證實了史料典籍中所記“黃腸題湊”。出土的“漁”字鐵器為研究西漢燕國冶鐵史提供了珍貴實物。
    圖片
    湖北省博物館文物考古隊等首次大規模發掘湖北黃陂盤龍城商代遺址;位于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處在盤龍湖半島,東南西三面環水,是長江流域發現的夏商時期規模較大、出土遺存較為豐富的城邑遺址,也是武漢城市文明的源頭。
    圖片
    遺址于1954年被發現后,發掘了城址、宮殿等大型建筑及多座高等級貴族墓葬,出土有數百件青銅器、陶器、玉器、石器和骨器等遺物。內城包括宮殿區、居民區、墓葬區和手工業作坊區幾部分。通過盤龍城遺址的考古發現,認識到二里頭及二里岡等中原文化在南方大范圍的同一性,認識到夏商王朝的政治版圖到達了長江流域。國三-V-19。以建設考古公園。
    圖片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平山戰國時期中山王墓;位于河北平山縣三汲村,1974年河北省文物管理處在平山縣三汲鄉的南七汲村發掘戰國墓葬,出土了為數龐大的車馬坑與陪葬墓,并同時發現中山國的都城靈壽古城。
    圖片
    僅中山王一號和六號墓出土文物達19000余件,其中刻銘鐵足銅鼎、銅方壺、銅圓壺、中山侯鉞、山字形器、銅錯金銀龍鳳方案、十五連盞燈、銀首人俑燈、虎噬鹿器座、牛器座、犀牛器座、雙翼銅神獸以及帶有壓劃紋的磨光黑陶鼎、石制六博棋盤、鷹柱大盆,大量的玉龍、玉虎、玉人等,則以精巧的做工,獨特的造型,反映了中山國手工業在鑄造冶煉及工藝加工等方面的高超技術。出土文物還發現有兩壺保存2200余年仍良好的酒,是世界現存最古老的酒。國三-V-26。
    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發掘臨潼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城東5千米處的驪山北麓。1974年3月,陜西臨潼縣宴寨鄉西揚村的村民在秦始皇陵東1.5公里處打井時,意外地發現了許多碎陶人,后經考古工作者探測,這是一個長方形的秦代兵馬俑坑。
    圖片
    1976年通過鉆探,在此坑的北側20和25米處分別又發現了兩處兵馬俑坑。按照它們發現的時間把它們分別定名為一、二、三號坑,三個坑的總面積為22,780平方米,坑內置放與真人馬一般大小的陶俑陶馬共約7400余件。秦始皇兵馬俑是我國規模最大的俑群,也是舉世罕見的藝術珍寶。國一-VI-3。兵馬俑博物館門票120元。
    1974年春天,青海省東部農業區發現樂都柳灣原始社會氏族公共墓地。由考古所青海工作隊及青海省文物管理考古隊經過連續六年發掘之后,清理墓葬1700余座,出土珍貴文物35000余件,其中各種形制的彩陶器皿達15000件之多,真是一個絢麗多彩的彩陶王國。
    圖片
    柳灣墓的隨葬品有陶器、裝飾品和海貝等。出土人面紋和彩塑人像彩陶壺。柳灣出土的彩陶器中,以馬廠類型最豐富、珍貴,其數量之眾,造型之美和花紋之繁縟,為其他古文化之冠。國六-I-211。
    1975年
    湖北省博物館等發掘湖北云夢睡虎地秦墓。位于中國中部湖北省的云夢縣,1975年底,墓葬中出土了1100余枚秦代竹簡(秦代包括秦統一前的秦國與統一后的秦朝),以及金屬器物、生活用品,包括毛筆、石硯、墨塊等文房用具。
    圖片
    竹簡上的秦代隸書,反映了篆書向隸書轉變階段的情況,其內容主要記載了秦代法律、醫學等諸多內容,為研究中國書法、秦帝國的政治、法律、經濟、文化、醫學等方面的發展歷史提供了詳實的資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湖北省保。
    1976年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在河北省陽原縣與山西省陽高縣交界的許家窯-侯家窯遺址發掘出一批早期智人化石和石制品;國四-I-2。
    河北省文物管理處和邯鄲市文物保管所正式發掘磁山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位于河北省邯鄲市武安市西南約16公里,1976年開展正式發掘,年代距今8000年左右。遺址中多個窖穴出土相當數量的粟,確認已經存在人工栽培粟和黍作物,被確立為世界粟的發祥地。國三-V-8。
    圖片
    1977年
    開封亦工亦農文物考古訓練班在河南新鄭發掘裴李崗文化遺址;位于新鄭市西北約8公里的裴李崗村西,遺址年代距今9000~7000年。
    圖片
    1977年,新鄭縣文管會又在裴李崗村發現了舌狀形石鏟和泥質紅陶雙耳壺,初步認識到是有別于仰韶文化的遺物。隨即開始對裴李崗遺址的第一次小型發掘。填補了我國仰韶文化以前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一段空白,被命名為“裴李崗文化”國五-I-64。
    圖片
    河南省博物館等發掘登封王城崗遺址,位于中國河南省鄭州市的登封市告成鎮八方村東側的土崗上,當地群眾稱“望城崗”。王城崗遺址現存面積約10000平方米,是一處以中原龍山文化類型中晚期為主、兼有新石器時代早期裴李崗文化和相當于夏代的二里頭文化與商周文化的遺址。
    圖片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點六大都邑之一,龍山時代文化城址。最新的解讀是,王城崗小城有可能為“鯀作城”,而大城才是“禹都陽城”。國四-I-14。
    1978年
    西藏文管會同四川博物館、國家文物局第一次清理卡若遺址;位于中國西南部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卡若區城東南約12公里的卡若村,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總面積約1萬平方米,年代為距今5000~4000年,該遺存被命名為卡若文化。
    圖片
    卡若遺址于1977~79年、2002年進行過三次發掘,發掘面積達3040平方米,是考古界公認的西藏三大原始文化遺址之一。這里出土有房屋遺跡二十多座,還有許多石制生產工具以及谷物、獸骨等,對研究西藏早期歷史有重要價值。國四-I-19。
    圖片
    湖北省博物館發掘湖北隨州曾侯乙墓;位于湖北隨州城西兩公里的擂鼓墩東團坡上。曾侯乙墓呈“卜”字形,墓坑開鑿于紅礫巖中,為多邊形巖坑豎穴木槨墓。無墓道,南北向,墓坑南北長16.5米,東西寬21米,深13米,面積為220平方米。
    圖片
    曾國是西周初期周天子分封鎮守南方的重要邦國。墓中隨葬以九鼎八簋和編鐘、編磐為主的禮樂器,十二律俱全的64件青銅雙音編鐘、玲瓏剔透的尊盤和完整地書寫二十八宿名稱的衣箱等,體現了先秦時期中國在藝術、技術、天文等方面的極高成就。其中出土的曾侯乙編鐘是迄今發現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銅編鐘。國三-VI-2。
    圖片
    甘肅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開始發掘甘肅秦安大地灣新石器時代遺址;位于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東北45千米處的五營鄉邵店村東側。1958年發現,1978~84年,甘肅省文物工作隊對大地灣遺址進行了七年連續考古發掘,距今7800~4800年。
    圖片
    該遺址出土出土陶,石、玉、骨、角、蚌器等文物近萬件,發掘房址241座。最早的彩陶,最早的宮殿式建筑,神秘的彩繪符號和地畫等,展現出西北地區史前輝煌的成就。國三-V-9。
    圖片
    1979年中國考古學會成立。河南省博物館發掘淮陽平糧臺龍山晚期城址。國三-V-13。
    1980年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正式發掘臺灣卑南遺址。位于臺灣省臺東市西北部,是臺灣發掘范圍最大,出土文物最多的遺址,年代大約距今兩三千年前。卑南遺址居住區內的建筑遺存以板巖石板筑基為特色。墓葬區內出土石板棺近2000余具,是環太平洋及東南亞地區規模最大的石板棺墓葬群遺址。隨葬品中除常見的陶質及石質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外,更多的是各種玉器,在隨葬品中數量最多,造型多樣,制作精良。
    圖片
    1981年
    遼寧省博物館發現并發掘凌源-建平牛河梁遺址群。位于遼寧省朝陽市下轄的凌源市境內。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紅山文化,距今5650~5150年。
    圖片
    遺址于1981年發現,1983年開始發掘,牛河梁紅山文化壇、廟、冢等遺址和珍貴玉器的發現,以確鑿而豐富的考古資料證明,早在5000年前的紅山文化晚期,社會形態就已經發展到原始文明的古國階段。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的確是中華民族尋祖問源的圣地、東方文明的曙光。國三-V-15。建了考古遺址公園。
    圖片
    1983年
    考古所對興隆洼遺址進行首次發掘;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敖漢旗寶國吐鄉興隆洼村東南。1983年春到2000年,對興隆洼遺址先后進行了8次大規模考古發掘,清理房址153座,最大的房址總面積達140平方米。
    圖片
    興隆洼遺址出土的玉器是中國年代較早的磨光真玉器。確立了興隆洼文化的命名,完善了遼西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序列,為其后的趙寶溝、紅山文化找到了直接源頭。它是國內第一個全部揭露出房址、灰坑、環壕等生活遺跡的史前聚落,確立了西遼河流域與黃河流域平行發展、相互影響的歷史地位。是世界范圍內小米的獨立起源地之一。國四-I-6。
    圖片
    考古所發現河南偃師商城遺址;位于洛陽偃師,是一處二里崗文化(商代早期)時期的遺址,夏商文化界標。為商湯滅夏后所建,總面積約2平方公里。北靠邙山,南臨洛水。
    圖片
    洛陽偃師商城遺址,覆蓋在地面下1-4米。1983年春在配合基建工程中發現,考古所進行多次發掘,根據“夏商周斷代工程”提供的系列測年數據,其始建年代被推定為約公元前1600年;偃師商城第三期早段的年代被推定為公元前1400年前后,則這座城址由興到廢經歷了約200年時間,被學界視為夏商文化界標。
    圖片
    洛陽偃師商城遺址,平面略呈長方形,南北長1700余米,東西寬1215米~740米,包括大城、小城、宮城三重城垣。城址內發現有城門、道路、宮殿、居址等遺跡,并出土大量石器、陶器、銅器、玉器等遺物。國三-V-18。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首次到舞陽賈湖遺址試掘;位于河南省舞陽縣北舞渡鎮西南1.5公里的賈湖村,距今約9000~7500年,保護區面積5.5萬平方米。 
    圖片
    出土我國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骨笛家養豬以及原始刻畫符號,在我國乃至世界音樂史、漢字起源研究中都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陶器壁殘留物的分析表明賈湖當時存在有經發酵而成的酒精飲料,可以稱為迄今我國發現最早的酒。提供了連接黃河中游至淮河中下游之間新石器文化關系的一個連接點,再現了淮河上游八九千年前的輝煌,與同時期西亞兩河流域的遠古文化相映生輝。國五-I-65。
    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等正式發掘廣州西漢南越王墓;位于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解放北路的象崗山上,是西漢初年南越王國第二代王趙眜的陵墓。趙眜是趙佗的孫子,號稱文帝,公元前137年至122年在位。該墓于1983年6月被發現,挖掘完畢即在原地建立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圖片
    1983年發掘時,出土文物中有“文帝行璽金印”一方以及“趙眜”玉印,證明陵墓主人的身份。是嶺南地區所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唯一漢代彩繪石室墓。墓中出土文物一萬余件,其中“文帝行璽”金印、玉角杯、錯 金銘文虎節、印花銅板模、平板玻璃銅牌飾等文物具有重大歷史、科學、藝術價值,集中反映了兩千年前嶺南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內容。國四-I-35。原址上建立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門票12元。
    鄴城考古隊對鄴城遺址進行調查發掘;位于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歷史上的曹魏、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都城遺址,由南北二城構成。鄴北城是建安九年(204)曹操封魏王后營建的國都,曹丕代漢移都洛陽后,以此為北都。毀于隋代。
    圖片
    2012年1月,鄴城考古隊在臨漳縣北吳莊鄴城城墻附近發現了佛造像埋藏坑,挖掘出土2895件東魏、北齊石造像及殘件,是已知的新中國成立以來出土最多的佛教造像埋葬坑。國三-V-33。
    圖片
    臨安城考古隊發掘南宋臨安城遺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南部鳳凰山東麓一帶,為南宋首都歷時近140年。老虎洞官窯窯址位于杭州市鳳凰山與九華山之間一條長約700米的狹長溪溝的西端,發現有龍窯、素燒爐、采礦坑、練泥池、釉料缸、轆轤坑、房基等一大批制瓷遺跡,出土了大批精美的南宋時期瓷片,大部分學者認為老虎洞南宋窯址就是文獻記載的南宋修內司官窯。國五-I-42。
    圖片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景德鎮御窯廠窯址。位于景德鎮市珠山區,面積約54300余平方米。御窯廠是明、清兩代專為宮廷燒造和供奉瓷器的皇家瓷廠,是我國燒造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工藝極為精湛的官辦窯廠。自上世紀70年代起,在御窯廠遺址范圍內先后進行了30余次考古發掘,揭示了御窯廠自明初創立至清代的不同時期遺跡,出土了一大批明代各朝的落選、貢余、試制御用瓷器,發現了始建于明代初年的東、西、北圍墻,洪武至萬歷時期的葫蘆形和饅頭形窯爐,埋藏瓷器的堆積坑和文化堆積層,不同時期的制瓷作坊等遺跡。明清御窯廠是中國古代制瓷手工業的集大成者,代表了當時世界制瓷業的最高水平。國六-I-103。
    圖片
    1986年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四川廣漢三星堆商時期祭祀器物坑;位于四川省廣漢市西北的鴨子河南岸,分布面積12平方千米,距今4400~2950年,是迄今在西南地區發現的范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被譽為“長江文明之源”。
    圖片
    1927年發現,勘探面積12.09平方公里,發掘面積1.8萬平方米。出土的青銅大立人、青銅面具、青銅神樹等,都是曠世神品。而以金杖為代表的金器,以滿飾圖案的邊璋為代表的玉石器,亦多屬前所未見的稀世之珍。國三-V-20。建有考古公園和博物館。門票80元。
    1987年
    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等正式發掘扶風法門寺塔基和地宮;位于陜西省寶雞市扶風縣城北10公里處的法門鎮。1987年5月5日至12日,舍利地宮打開期間共發現有4枚舍利。法門寺地宮是迄今所見最大的塔下地宮。
    圖片
    寶雞法門寺地宮其出土了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銅浮屠、八重寶函、銀花雙輪十二環錫杖等佛教至高寶物,法門寺珍寶館擁有出土于法門寺地宮的兩千多件大唐國寶重器,為世界寺廟之最。國六-I-200。門票120元。
    圖片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凌家灘遺址進行第一次發掘;位于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銅閘鎮長崗村凌家灘,總面積約160萬平方米,1985年發現,迄今已進行12次發掘,是一處距今5800~5300年的新石器時代中心聚落遺址。它是長江中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崧澤文化時期最大的超大型聚落,出土的大量精美神秘的玉器,反映出其是中國史前制玉的第一個高峰,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國五-I-45。
    圖片
    1989年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江西新干商代大墓。該年9月20日,新干縣大洋洲鄉程家村村民在澇背沙洲取土修護贛江大堤過程中,意外地發現了十多件呈墨綠色的青銅器,后經科學發掘,出土物極其豐富,主要有銅器、玉器、陶器等,共1300多件,其中銅器475件,玉器754件,陶器139件,以青銅器最為引人注目。
    圖片
    青銅器類別繁多、器形復雜、年代早晚跨度達數百年。根據出土物推測,當時這一地區曾經存在一支與商文化并存發展的地方文化,墓主人可能就是當地政權的最高統治者或其家族。國六-I-100,當地建有博物館。
    1990年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清理發掘元上都遺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上都鎮以東20千米處,占地25000多公頃。南臨上都河,北依龍崗山,元上都城址由宮城、皇城、外城和關廂四大部分組成。元上都周圍是廣闊的金蓮川草原,形成了以宮殿遺址為中心,分層、放射狀分布,既有土木為主的宮殿、廟宇建筑群,又有游牧民族傳統的蒙古包式建筑的總體規劃形式。它是蒙古高原南部、中國北方草原地帶保存最為完整、規模最大、地下埋藏文物最為豐富的草原都城遺址。國三-V-40,世界文化遺產。
    圖片
    上世紀九十年代
    1991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開始發掘湖南澧縣城頭山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國南方史前大溪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時期的遺址,距今6500-4300年。迄今中國唯一發現時代最早、文物最豐富、保護最完整的古城遺址,被譽為“中國最早的城市”。
    圖片
    1979年湖南省文物普查時,澧縣考古工作者首次發現城頭山遺址。1991年至2011年,由湖南省考古所主持,澧縣進行了13次考古發掘,發掘面積近9000平方米,先后出土有古城遺址、氏族墓葬、大型祭壇、灌溉設施完備的水稻田等大批珍貴文物。城頭山古文化遺址代表了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古文明的發展高度,對研究人類文明的起源、早期城池的建立以及階級、國家的產生具有重要意義。國四-I-17,建有遺址公園。
    圖片
    1993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對道縣玉蟾巖遺址進行第一次考古發掘。位于湖南省道縣壽雁鎮白石寨村附近。遺址于1988年發現的,1993年、1995年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先后兩次對這個遺址進行過發掘,出土了大量的石器、棒器、動物骨頭殘骸、種子,栽培水稻的谷殼標本和陶器。
    圖片
    玉蟾巖遺址是一處文化性質單純、文化內涵豐富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洞穴遺址。遺址內出土有制作粗糙的原始陶器、石器、骨器、角器以及穿孔蚌器。原始陶器火候很低,夾雜大量粗沙,質地疏松,復原后呈釜形器,這是中國已知最早的陶制品之一。國五-I-91。
    1994年 徐州漢兵馬俑博物館和南京博物院聯合發掘獅子山楚王墓。徐州地區的漢楚王陵從漢初一直延續到漢末,是我國漢代諸侯王陵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個系列。自1972年正式發掘第一座崖洞墓以來,累計已發現8處17座墓葬,主要為崖洞墓,墓葬特點均為“鑿山為葬,斬山廓”的大型崖洞墓。國四-II-7,建有開放的遺址公園。
    圖片
    1995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發掘金沙遺址;位于四川成都市區西北的金沙、黃忠等村,發掘面積30萬平方米,時代距今4000~2500年,其中商周遺存是堆積主體。遺址內發現有大型建筑基址、祭祀區、一般居住址、大型墓地等重要遺存。金沙遺址極大地拓展了古蜀文化的內涵與外延,再次證明成都平原是長江上游文明起源的中心。國六-I-178,建有開放遺址公園。
    圖片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發現并發掘南越國宮署遺址。國四-I-35。
    山東青州博物館正式發掘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窖藏。位于中國北部山東省的青州市。1996年10月7日,青州博物館在青州龍興寺遺址內勘探并搶救性發掘了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窖藏,并在博物館展出。龍興寺約始建于北魏時期,元末明初廢棄,是一處延續千余年的著名佛教寺院。
    圖片
    窖藏坑位于寺院遺址最北部,南北長8.7米、東西寬6.8米,坑內有規律地埋藏著北魏東魏、北齊至隋、唐、北宋時期石灰石、漢白玉、花崗巖、陶、鐵、木及泥塑等各類佛教造像400余尊。國7-1-256。保存在青州博物館。
    1997年考古所和香港古物古跡辦事處聯合發掘香港馬灣島東灣仔北新石器時代遺址。位于香港馬灣島東北角東灣仔沙堤北端,遺址總面積3000平方米,屬珠江口地區典型的海灣上升沙堤遺址,約距今5700~2500年。在墓葬中保存較好的古代人類遺骸,是香港以至整個珠江三角洲地區的重要考古發現。
    2000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現上山遺址;位于浙江省浦江縣黃宅鎮渠南、渠北和三友村之間,目前已進行4次發掘,發掘面積2000平方米,分下、中、上層三個階段堆積。主體遺存是下層,約距今11000~8600年,是東亞地區發現的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定居群落,是中華萬年農業定居的實證,被學界認為是世界稻作農業起源地。國六-I-83。
    二十一世紀
    2001年考古所等聯合對喇家遺址進行第一次發掘。位于青海省民和縣官亭鎮喇家村,占地面積約67.7萬平方米,距今約4000年。1981年發現該遺址,以齊家文化為主的大型聚落遺址,其保留的史前地震和黃河大洪水或山洪等多重災難遺跡,是國內首次通過考古發掘揭露的史前災變現象,遺跡現場有母抱子、大護小、人們相擁相護的感人場景。國五-I-126。
    圖片
    2002年“南海Ⅰ號”水下考古隊對沉船進行試掘;沉船位于廣東省臺山、陽江交界海域,于20世紀80年代末期發現。該沉船是迄今為止中國水下考古最為重要的發現,亦是海上絲綢之路上非常重要的遺跡。沉船的船體結構基本較好地保存于海泥之下,發掘提取的文物種類豐富,至今出土文物已逾18萬件,主要有陶瓷器、銅鐵器、金銀器、漆木器、錢幣等,其中瓷器達16萬件套,金器200余件。作為一個相對獨立而又結構完整的水下遺存,其蘊藏的文物船體、社會關系、生態環境等信息總量極為龐大,是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外物質文化交流的直接橋梁和寶庫。
    圖片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發掘湘西里耶古城,發現秦代簡牘;位于湖南省湘西自治州龍山縣里耶鎮,殘存部分面積近2萬平方米。發現秦代簡牘三萬七千余枚,為秦朝時期的官署檔案,簡牘數量遠遠超出過去所出秦簡的總和。秦簡內容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戶藉、開墾、田賦、徭役、奴隸、倉儲、津渡、郵驛、軍備、司法、刑徒、祭祀、日常事務等等,真實呈現出秦代政治、經濟各方面的制度和當時的社會風貌,從根本上改變秦代學術史的面貌。國五-VII-1。
    圖片
    2004年啟動國家“十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
    2006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對甘肅張家川馬家塬戰國墓地進行發掘。位于甘肅張家川縣城西北,總面積3萬余平方米,為戰國晚期至秦代西戎墓葬。墓地以大型墓葬為中心,中小型墓葬拱衛排列的布局。墓葬均呈東西向,墓內皆有殉牲現象,出土了車馬飾、車馬器、日常生活用具、武器、工具、人體裝飾和服飾等3600余件組隨葬品,文化內涵豐富。馬家塬墓地以獨特的墓葬形制、華麗的車輛、復雜的人體裝飾以及蘊含多種文化因素的遺物而聞名于世,該墓地的考古發掘為研究西戎文化、秦戎關系、早期中西文化交流、中國古代車輿發展、演變以及古代工藝技術等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國7-0471-1-471。
    圖片
    2011年考古所和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組成遼上京考古隊對遼上京遺址進行有計劃的考古勘探和發掘。位于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東南,是我國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古代都城遺址之一。遼上京是遼代五京中營建最早、地位最為重要的都城,標志著中國北方草原地帶古代游牧民族在政治、經濟上的初步整合,為后來元朝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強有力的政治基礎。作為都城,遼上京更是草原城市文明的標志,融合了游牧文明和農耕文明的特征,通過獨具一格的城市格局,創造性地實行雙重政治制度,對后世金、元、清三代北方民族的政治制度及其都城營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國一-V-24。
    2013年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金上京遺址。上京會寧府遺址,位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南2千米,東臨自南流向北的阿什河,是金朝修筑和使用的第一座都城。它地處我國東北腹地,是我國古代兼具漁獵文明和農業文明特征的一處重要的大遺址,初步揭示出宋遼金三代都城建制的聯系與淵源。國二-V-9。
    圖片
    2015年江西省考古研究所發掘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劉賀墓。位于南昌新建區大塘坪鄉觀西村,是一個以紫金城城址為核心,包括四代海昏侯墓園、貴族和平民墓地在內的漢代海昏侯國都邑遺址。第一代海昏侯劉賀墓是考古發現的一座以“漢制”為代表的列侯標本墓,是目前中國考古發掘的面積最大、保存最好、內涵最豐富,出土文物最多的漢代列侯墓葬,也是中國長江以南地區發現的唯一帶有真車馬陪葬坑的墓葬。迄今已出土的1萬余件(套)文物,形象再現了漢武帝時代高等級貴族的奢華生活。國7-0591-2-075。
    圖片
    2016年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發掘陜西鳳翔雍山血池秦漢祭祀遺址。雍城遺址由城址、秦公陵園、國人墓地、郊外離宮建筑遺址、祭祀遺址等部分組成,總面積約51平方公里。城址是春秋中期至戰國中期秦國都城所在地。城址發現有宮殿、宗廟、凌陰、市場、制陶作坊和銅器窖藏等。秦雍城遺址西北雍山血池秦漢祭祀遺址總面積達470萬平方米,共發現建筑、場地、道路、祭祀坑等遺跡3200余處。國三-V-24。
    圖片
    2017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正式發掘江口明末戰場遺址;原名“江口沉銀遺址”,位于眉山市彭山區江口鎮岷江河道內,為明末江口之戰農民起義首領張獻忠沉銀處。發掘面積26000平方米,出水各類文物60000余件。國內第一次內水圍堰考古,國內第一次考古發掘直接與民間傳說相印證的最高級別沉寶遺址發掘,發現數量最多的明代官銀等。
    圖片
    2018年考古所和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成聯合考古隊發掘青海都蘭熱水墓群2018血渭一號墓,是公元6至8世紀的重要墓葬群,出土的大量文物有力地證明了從北朝至隋唐時期,青海道是絲綢之路上的一條重要的干線,都蘭則是東、西方貿易的中轉站。國四-II-15。
    圖片
    2019年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等發掘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遺跡,面積約425萬平方米,距今4200~3900年。遺址由皇城臺、內城和外城三座基本完整并相對獨立的石構城垣組成,城外分布數座人工修筑的哨所類建筑遺跡,是河套地區一處龍山晚期至夏代早期的超大型中心聚落。城墻上類似后代的甕城、馬面、角樓等等防御設施,最高處已具備早期“宮城”性質的皇城臺,皇城內石墻底部發現的數十個獸面石雕,以及出土的大量精美玉器等。國六-I-190。
    圖片
    2020年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雙槐樹遺址進行發掘,位于河南省鞏義市河洛鎮雙槐樹村村南的高臺地上,現存面積達117萬平方米。是一處黃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面積巨大、遺存豐富、具有都邑性質的中心聚落遺址,也被稱作“河洛古國”。大量農作物和正在吐絲狀態牙雕家蠶的發現,證明5300多年前中原地區已形成較完備的農桑文明形態。
    圖片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国产高清中文字幕| 男女性杂交内射女bbwxz| 成人久久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视频亚洲二区| 欧美人与动欧交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美女| 丰满的少妇被猛烈进入白浆| 少妇愉情理伦片丰满丰满午夜| 色爱综合激情五月激情| 免费久久人人爽人人爽AV| 内射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蜜桃久久精品成人无码AV| 中文字幕人妻在线精品|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大豆网| 福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欧美交A欧美精品喷水| 日韩av综合免费在线| 久久久一本精品99久久精品88| 中文字幕人妻在线精品|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在国产线视频A在线视频| 日韩系列精品无码免费不卡 | 国产肉丝袜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尤物| 色婷婷亚洲精品综合影院| 人妻系列中文字幕精品| 亚洲精品无码AV人在线观看国产|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 国产午夜精品福利视频|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高潮| 亚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 成人一区二区不卡国产| 无码AV动漫精品专区| 久9视频这里只有精品试看| 少妇粗大进出白浆嘿嘿视频|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五月天| 强奷漂亮少妇高潮伦理| 高清破外女出血AV毛片| 四虎精品视频永久免费| 成人综合婷婷国产精品久久|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视蜜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