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2年,缺少經(jīng)費的闖王李自成,帶人挖開了朱元璋第十五子朱植的陵墓,最終焚毀了朱植的骸骨,并將墓葬附近20多戶朱姓守墓人滅了門,而后將所有財寶洗劫一空,卻唯獨將其他陪葬品留了下來。 朱植算不上朱元璋兒子里最倒霉的一個,但卻是被挖墳毀尸的第一人。他是朱元璋的高麗妃子所生之子,本就出身不高的他,一生活得憋屈又無奈,死后也不得安寧。 上一次憶柔寫到了明朝唯一一位混血公主——含山公主,她與朱植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妹。只可惜,朱植因為是皇子,遠沒有妹妹那么幸運,可以遠離朝廷紛爭,最終只能承受皇子該面對的代價。 朱植出生于1377年,第二年就被封為了“衛(wèi)王” ,15歲那年改封能為“遼王”。同其他兄弟一樣,朱植的王妃也是開國功臣之一的郭英之女。 那么,朱植的藩地在哪呢?正是廣寧,也就是今天的遼寧省錦州市。多巧,離他四哥——燕王朱棣的藩地還有點近呢!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為朱植日后的生活帶去了無盡的悲催。 朱元璋自己個是對朱植的藩地十分重視的,因為遼東恰好是阻攔高麗的必經(jīng)之地。所以,就在朱植就藩前,朱元璋還對這個兒子進行了提前訓練,為就藩做準備。 其實,朱植最初要受封的地方可不是大北邊,而是大南邊,最終卻改為了遼東。假若他還是“衛(wèi)王”,或許一生雖然平庸,卻也會無妄無災了吧! 當時,和朱植一起被“拉練”的還有沈王朱模、韓王朱松,卻唯有朱植留在了遼東鎮(zhèn)守。而從藩王們的實力和地盤來看,朱棣排第一,朱植就能排第二。這就為建文帝日后登基的擔憂埋下了伏筆。 不過,因為遼東本就貧窮,朱植這邊雖然是封了王,就了藩,但是他的王宮卻遲遲沒建好。也是有趣,負責監(jiān)工遼王宮的正是朱植的岳父郭英。 這邊,朱植只能和他的軍隊臨時駐扎在大凌河北岸,沒有行宮只能自力更生,砍樹伐林,建造房屋,最后生生用幾處柵欄撐起了一座臨時的“遼王宮”。 那邊,郭英正馬不停蹄地監(jiān)工呢,朱元璋來命令了,他覺得將士們勞役繁重,一旦高麗有異心,后果不堪設想。結果這一停工,就停到朱元璋都駕崩了,朱植還沒個正經(jīng)王宮能住。 1398年,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繼承了大明的皇位,因為擔憂叔叔們有反心,羽翼未豐的朱允炆開啟了削藩。 朱允炆起初最想拿朱棣開刀,無奈他的智囊黃子澄卻堅持從朱棣周遭開始,這就給了朱棣喘息的機會。因為擔心朱植和朱棣離得太近,一旦聯(lián)合則后患無窮,于是朱允炆將朱植召回了南京。 朱植也是個鐵憨憨,朱允炆召朱棣時,朱棣又是裝瘋賣傻,又是將三個親兒子送進京的,朱植反而乖乖地應召而回。當然,朱植可不是因為沒有行宮住,才回南京享福的,他是被逼著站位的。 朱允炆挨個管皇叔們要承諾,朱植被迫只能選擇站隊朱允炆,然后他就悲劇了。 朱植是1399年回到了南京,被削去了護衛(wèi)的,而不久后,朱棣就打著“清君側”的旗號發(fā)起了靖難之役。朱植無奈,只能聽從朱允炆的差遣,硬著頭皮表明了“態(tài)度”。 1402年,朱棣攻入南京城后,朱植第一時間就去找皇兄認錯,聲明自己愿意放棄護衛(wèi),留下幾百人看個家護個院就行,然而請求移藩到荊州。 荊州這個地方可有點邪門,憶柔寫過湘王朱柏,就是那個削藩之初被建文帝逼得放火自焚的皇子。朱植去哪不好,非得選這么個不吉利的地方。但是朱植很滿足,好歹比苦寒的遼東好一點。 咱不知道朱棣心里是否記懷朱植的站隊,反正朱植在藩地也不太受待見。朱植也是想開了,他這輩子算是遠離政治中心了,干脆做個富貴王爺?shù)昧?。但是,他偏偏又有幾個不省心的熊孩子。 首先是朱植的二兒子朱貴烚,為人殘暴不仁,而且“淫穢黷倫”。不僅如此,他對待庶母極其不恭敬,還打死過朝廷命官。 但是,最讓朱植崩潰的還是兩個“大孝子”——三兒子朱貴燮和五兒子朱貴煊,倆兄弟為了爭世子之位,竟然巴巴跑到朱棣面前告御狀,非說老父親有謀逆之心。以至于朱植死后,這倆孩子甚至不肯奔喪,也是絕了。 也是因為所謂“謀逆”,朱植被朱棣圈禁在藩地,終日在憂懼中度日,最后病死了。而朱棣也在朱植過世后三個月,死在了北征蒙古回師的途中。 等到仁慈的朱高熾繼位后,把朱植的幾個叛逆兒子都廢為了庶人,但是卻留下了遼王的世子之位。 可是,朱植的衰運還沒結束。就在他死了218年后,占領荊州的李自成為了湊齊經(jīng)費,將朱植的墓葬給撬開了。他們拿走了所有的金銀財寶,卻沒有帶走全部的陪葬品。最殘忍的是,朱植的骸骨被扯得凌亂一地。 最后,李自成又以一把大火燒了地面的建筑,連同周圍20余戶的朱姓守墓人全部滅了門。到了清朝之后,朱植墓的地上更是成了一片耕地。 1987年,荊州博物館對朱植墓展開了搶救性發(fā)掘,雖然地宮占地只有102平米,卻是難得的五室一廳,而且還是呈現(xiàn)“王”的形狀。如今,朱植墓已經(jīng)對外開放,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實地探訪一下哦。 他不是朱元璋最寵愛的兒子,卻也曾擁兵20萬。他有實力,有能力,只可惜身不由己。先是被侄子利用,又被兒子背叛,最終不得安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