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古話,“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很多人都認為命運是上天安排好的,無法改變。 但明代袁了凡先生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命由我作,福自己求?!?/span> ![]() 《了凡四訓》這本書是袁了凡先生寫給他兒子的家書,講述的都是袁了凡先生,這一生所經歷的事情和感悟,以及他的人生教訓。他希望通過這些感悟和教訓,讓子孫后代能夠,避免再踩上一輩人所遇到的坑。 袁了凡先生,小時候在慈云寺遇到一個算命的孔先生??紫壬鷮λf,他以后長大會當官,讓他去讀書,并給他算了命。 隨著袁了凡先生慢慢長大,孔先生所算的事也一一應驗。所以袁了凡先生覺得,命運都被算準了,那我每天該怎么樣就怎么樣吧。 直到袁了凡先生去拜見云谷禪師,兩人在一間禪房靜坐了3天3夜。云谷禪師看袁了凡定力這么好,3天3夜不曾產生一個妄念,以為他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不曾想袁了凡只是被孔先生算好的命數所束縛了。 ![]() 于是云谷禪師告訴他,“積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薄懊晌易?,福自己求?!?/span> 度陰山老師是這樣解讀《了凡四訓》的,他認為一個特別善良的人,即使命數注定很差,可由于他努力行善,善的力量就能把他的命數的苦變成樂,把貧窮短命變成富貴長壽。命運安排的一切,不在老天,而在你身上,你若用心行善,就能改天換命,心想事成。 聽了云谷禪師的話,袁了凡先生就按照云谷禪師說的去做,發愿要做3千件善事,做完3千件善事,結果他真的就有了兒子。這是對孔老先生給他算的命徹底的打臉。 這時的袁了凡有了和命運抗爭的底氣,他先是把自己的名字改了,原來叫“學?!?,他給自己改號“了凡”,意為把所謂相信命運的凡夫的一切全部了了。 接著他收起從前散漫無所畏懼的心,變得謹小慎微,在道德上嚴格要求自己,人前人后一個樣。 ![]() 而后他又給自己立下行善的志向,并全力去實現,也在做善事時真誠懇切,不存期待回報的念頭。 他發愿還要做1萬件善事,沒等他做完1萬件善事,他的命運就被徹底改變,本來說他科考只能得第3名,結果考了第一??紫壬f他53歲會正終就寢。結果活到69歲還在寫書。 這正好說明每個人的命運,其實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每個人的福報也是自己努力追求而得的。 度陰山老師說:雖然很多人不像袁了凡那樣被孔先生算定,但卻被比孔先生更強大的自己所算定。也就是說最終困住我們的其實是自己。 一個人不斷修煉改過之法和積善之方,就慢慢掌控了自己。改過之法,講的是我們的心,人有三心,羞恥心,畏懼心和勇敢心。 ![]() 第一,羞恥心,人必須要有臉,如果人沒有了臉皮,那就不再是人了,臉皮就是一個人的羞恥心。世界上最可怕的人,就是那種“死豬不怕開水燙”的人,因為他沒有廉恥,不懂得害臊,更不會反省,從而也不會改過。 第二,畏懼心,王陽明說,“良知能成鬼成帝,所以我們要對良知心懷敬畏”。良知就像是一個人的道德底線,有底線的人知錯就能改正。 第三,勇敢心,人知道錯誤而不愿意改,就是沒有勇敢心,不敢面對自己,變得膽小,消極。只有當機立斷立即改正,才能讓自己變得勇往直前。 度陰山老師說:羞恥心讓我們意識到有過錯,畏懼心讓我們不得不改過,勇敢心則幫助我們把改過的想法付諸行動,三種心的聯合就是改過的心法。 ![]() 而積善之方,講了什么是善,什么是真善,什么是偽善,怎么去行善事。 比如說對別人有益的是出于公心就是善,對自己有益的是出于私心就是偽善。不求報答的行為是善,有目的的善也是惡。要發自內心的行善,才是真的善。因此說行善也是有方法,有原則的。 首先,行善的三大原則,看將來是否有弊端,而不是當下的效果 其次,看長久的影響而不看一時的成就 最后,看大眾是否受益,而不是你個人是否受益 用正確的方法,行良善之事,“行善事,得善果,”是這本書最重要的核心價值觀。 袁了凡先生在書中告誡我們,人要行善事,但也不要太把眼光放在外面,而是要多圍繞自己看,自己去反?。骸拔疫^去做了一些什么事,或者我未來該怎么去做,又應該去改善些什么?” 人只有在不斷的自我反省中,才能不斷矯正過去一些固有的思維,從而改變自己的認知,做出正確的行動。都說行善要盡早,只要你醒悟了,什么時候都不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