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指三國演義這本小說,諸葛亮確實是計殺了魏延,從最早認定魏延腦后有反骨開始,諸葛亮就一直對魏延不感冒,在諸葛亮陽壽將盡時,魏延又踢滅了諸葛亮為自已續命的七星燈,最終諸葛亮去世。 在去世前,諸葛亮安排好了錦囊妙計,讓馬岱乘魏延大叫三聲誰敢殺我時,一舉砍殺了魏延。 ![]() 好吧,這是三國演義,完全是虛構的情節,其實在真實的歷史上,諸葛亮對魏延恰恰與小說中相反,不僅沒有殺魏延,而且諸葛亮最器重的軍事人才就是魏延。 下面開始講歷史,不談三國演義。 魏延是個人才,尤其是軍事人才,誰也無法否認,劉備將魏延從自已的部曲一路提拔為牙站將,最后破格提拔為漢中太守 、鎮遠將軍,意昧著什么? ![]() 劉備提拔魏延的過程,用今天的話說相當于:將士官提拔為團級干部,然后再破格提拔為軍分區司令員,這種速度,古今罕見,如果劉備不死,估計魏延就是蜀漢的大將軍你信不信? 劉備任用人才的眼光不用懷疑,從魏延的表現來看,確實也值得,劉備去世后,諸葛亮當政,諸葛亮用人的眼光你也不用懷疑,不要老拿馬謖說事,諸葛亮一生就用錯了一次馬謖,但提拔了蔣琬、費祎、董允、姜維等人,哪一個不是名相名將呢? ![]() 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整個蜀漢除了劉備最器重魏延外,就當屬諸葛亮最看重魏延。征西大將軍魏延與車騎將軍劉琰發生爭執,諸葛亮偏向魏延,責令劉琰向魏延道歉,要知道劉琰是車騎將軍,資歷和地位是在魏延之上的,諸葛亮偏愛魏延才會如此做。 丞相府長史楊儀與丞相司馬魏延發生爭執,相當于丞相府的秘書長和丞相府首席武官發生爭執,魏延多次拿著刀在楊儀面前比劃,威脅楊儀,可是諸葛亮不但不處罰魏延,反而在中間當和事佬,要不是諸葛亮偏愛魏延,以諸葛亮執法一視同仁的原則來看,魏延早就被罰了,可是并沒有,整個諸葛亮當政期間,魏延從未受到過處罰,反而是不斷加官晉爵。 ![]() 諸葛亮準備北伐進駐漢中時,魏延被封為丞相府司馬、涼州刺史,北伐期間,魏延曾獨自率領一支偏師大破曹魏后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的軍隊,因功魏延被封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要知道南鄭就是當時的漢中核心地區呢,這里是魏延的封地呢。 在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時,因為病重,在臨死前安排好了后事及人事安排,諸葛亮讓楊儀率領大軍,讓魏延和姜維斷后,讓蜀漢大軍全部撤退回成都。 ![]() 諸葛亮這樣安排,不僅沒有計殺魏延的意思,反而有保全魏延的意思。 首先兵權絕對不能給魏延,諸葛亮對魏延再清楚不過,如果兵權給魏延,那蜀漢大軍就不可能遵照遺命撤退回成都,如果不撤退,蜀漢就有亡國之憂,魏延雖作戰勇猛,但不能聽從別人意見,而且與他人合不來,這樣北伐就成了孤軍,勢必失敗,況且北伐還要考慮后勤補給等各方面的因素,魏延是處理不來這些事的。 ![]() 兵權給楊儀是一個折中方案,楊儀是長史,相當于丞相府秘書長,最高文職,當時蔣琬不在前線,費祎是司馬,姜維是護軍,資歷都不足,只有楊儀了。 其次,諸葛亮讓魏延斷后,是為了保全魏延,魏延如果真有什么不滿,他在最后面也不會影響蜀漢主力撤退,如果魏延在最后面不聽從命令,諸葛亮的意思估計就是由他去了,留在漢中也行,只要不搗亂,這就是保護魏延。如果魏延充當撤退前鋒的話,萬一有個不想撤退的舉動,不是影響到全軍了嗎? ![]() 最后,魏延之死是楊儀公報私仇,與諸葛亮沒有關系,諸葛亮也沒有想到楊儀居然這么狠毒。 魏延是不對,但罪不致死,魏延在撤退過程中,趕到楊儀軍的前面,燒毀了棧道,然后楊儀先派王平去討伐魏延,王平只是喝散了魏延的軍隊,之后楊儀派馬岱追殺魏延,砍了魏延的腦袋,還滅了魏延的三族,楊儀太狠了。 ![]() 魏延之死,根本就是楊儀公報私仇,與諸葛亮沒有關系,諸葛亮再聰明,也沒有想到會有這種事情發生。 如果魏延不死,估計在蜀漢也得不到重用了,因為執政的蔣琬、費祎、董允等人,對魏延都不是太看重,或不敢用,而這些人的決定直接影響到皇帝劉禪的決定。 ![]() 魏延在臨死前,曾向朝廷上書說楊儀要謀反,同時楊儀也向朝廷上書說魏延謀反,當時在朝廷的蔣琬和董允等人選擇相信楊儀,認定魏延謀反,這倒是并不是說蔣琬等人信任楊儀而不相信魏延,根本原因是魏延是武將,楊儀是文官,自古只有武將謀反,哪有文官造反的。 既然魏延已經被定性為謀反,那么即使魏延不死,估計也要下監獄,就算后來查清楚了事實,魏延沒有謀反,估計也不可能為魏延平反了,因為朝廷的決定不好輕易更改,況且魏延在蜀漢除了劉備和諸葛亮喜歡外,其他所有人都不喜歡。 ![]() 魏延最好的結局就是被貶為庶人,不再擔任蜀漢任何職位,終老一身,跟李嚴一樣,總之重用是不可能的了。 至于蜀漢會如何?我的結論是:沒有任何變化,魏延死不死,都不會影響蜀漢的變化,自從魏延不聽諸葛亮安排 ,擅自燒毀棧道開始,魏延就不可能再在蜀漢有所作為,一方面是因為他的性格高傲,無法相處,另一方面是魏延居功自傲,誰也不服。 ![]() 因為除了劉備與諸葛亮外,蜀漢不會再有人重用魏延,因為駕馭不了。 |
|
來自: 新用戶3596Ds5V > 《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