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沖疊水河畔、來鳳山北麓,靜靜地安臥著103141名參與滇西抗日戰爭的中國遠征軍將士、盟軍將士、地方游擊隊、參戰傷亡民眾、協同參戰部隊和單位等人員,他們為國為民,和日本侵略者作殊死的搏斗,獻出了年輕的生命。1945年1月騰沖收復后,時任國民政府委員兼云貴監察使的李根源先生,倡議興建陵園以祭悼陣亡將士。在印度華僑的援助下,墓園于1945年7月7日正式落成。李根源根據《楚辭》中的“國殤”一篇,為之起名為“國殤墓園”。 紀念館東側是中國遠征軍名錄墻,東面墻上長達30米的浮雕,描繪著騰沖戰役的九個場面,敘說著可歌可泣的滇西抗戰。 惠通橋之戰成功阻擊日寇,兩年后打響反攻第一仗。 滇緬公路軍民團結,確??箲鹞镔Y源源不斷上前線。 飛虎隊開辟駝峰航線,日夜輸送抗戰物資。 騰沖成立抗戰政府,浴血奮戰收復騰沖城。 松山戰役歷時95天,是抗日戰爭中中國首次取得全勝的攻堅戰,拉開了中國大反攻序幕。 名錄墻西面長長的名單上鐫刻著103141位為國捐軀的遠征軍將士、盟軍將士及地方抗戰游擊隊和協同參戰部隊將士的姓名和歸屬部隊。中國遠征軍先后派出40萬將士出征緬北滇西,傷亡過半,其中陣亡達10萬之巨。 犧牲的遠征軍將士中最高將領是遠征軍第五軍200師師長戴安瀾將軍。他在緬北突圍戰中率部撤退,途中遭遇日軍伏擊,不幸中彈,傷重不治身亡。悲痛不已的眾將士,冒死抬著戴安瀾的靈柩,長途跋涉回到國內。將軍魂兮歸來,鄉民重孝相迎。靈柩從云南到貴州、廣西,每到一地,人民無不致敬默哀,各界群眾自發前往瞻仰,哭聲一路可聞。 追悼大會上,國民政府的軍政要員蔣介石、林森、李宗仁、陳誠李濟深等和中共人士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都分別送了花圈、挽聯、挽詞和挽詩。蔣介石的挽詞是:“虎頭食肉負雄姿,看萬里長征,與敵周旋欣不忝;馬革裹尸酹壯志,惜大勛未集,虛予期望痛何如?”。毛澤東的挽詩是:“外侮需人御,將軍賦采薇。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浴血車瓜守,驅倭棠吉歸。沙場竟殞命,壯志也無違”。 張問德(1881年~1956年)云南騰沖人,1942年夏,日軍鐵蹄逼近騰沖,城中軍政官吏棄城而逃,邊地名城不戰而陷敵手。時年過花甲的張問德,臨危受命出任騰沖縣長,組建戰時縣政府和滇西北抗日前方根據地,人稱“抗日縣長”。出任縣長時自擬自讀了一篇誓詞,里面有一句自述,讀來讓人心生敬意。“德出生邊地,一介書生。國家有難,心如火焚,哀我故土,難禁淚淋。”。 站立在國殤墓園名錄墻前,肅靜地聽著導游介紹中國遠征軍浴血奮戰的悲壯歷史:“這些將士為國家、為民族而戰,他們被葬在這里已過七十年。文革時期,墓地曾遭到沖擊,但騰沖的父老鄉親哪能讓英烈再受傷害,他們圍在墓園門口,誓死將墓園保護起來。如想踐踏為騰沖光復流血犧牲的遠征軍官兵的墓地,除非從他們的身上踩過去。如今,這些將士基本上已無親人后代,孤獨地長眠于此,飽受風雨凄楚,無人為他們祭掃。他們雖為國民黨的官兵,卻是為抗戰犧牲的中國軍人,同樣是抗日英雄和烈士。今天我們來此憑吊英烈,是為了緬懷那段難忘的歷史,要我們永遠記住他們。” 導游提議:“向烈士們三鞠躬,并獻上一束菊花,以寄托我們的哀思。我代表騰沖人民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