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小腦 1、結構 小腦半球皮層(3層細胞) 小腦核團(外向內:齒狀核、栓狀核、球狀核、頂核) 小腦蚓部 小腦腳(上腳—結合臂、中腳—橋臂、下腳—繩狀體) 2、傳導徑路 大腦支配對側小腦 (通過額橋、顳橋小腦束) 小腦支配同側肢體 (通過紅核脊髓束,并經兩個交叉) ![]() (Adams and Victor's Principles of Neurology 11ed) 3、生理功能 維持身體平衡、調節肌肉緊張度和協調肌運動。 小腦蚓部支配軀干,調節肌張力及維持身體平衡。 小腦半球支配肢體,調節隨意運動。 4、小腦病變的臨床表現 小腦蚓部病變:出現軀干部共濟失調,步態不穩(醉漢樣步態)。 小腦半球病變:出現同側肢體共濟失調,指鼻試驗、跟膝脛試驗不準,意向性震顫及眼球震顫等。 02 大腦半球 一、額葉 (一)解剖及生理功能 1、運動機能:位于Brodmann分區的4、6、8區,4區在中央前回的上部,6、8依次向前排列。 2、智能與情感:位于9、10、12區,屬額前區,其中直回可能與排尿功能有關。 3、語言機能:優勢半球 Broca 區(額下回后部)損傷可出現運動性失語, 雙側旁中央小葉病變可發生尿潴流。 4、側視中樞:額中回后部。 ![]() (二)病變癥狀: 1、運動區病變:病灶對側面部及肢體上運動神經元性偏癱,病理征陽性。 2、語言障礙:運動性失語(優勢半球額下回后部)。 3、精神癥狀:額前區病變可出現思維、記憶障礙,排尿行為異常,智能低下以及欣快、淡漠等精神癥狀。額極病變還可出現摸索和強握現象(額上回后部)。可有書寫障礙(優勢半球額中回后部)。 4、雙側旁中央小葉病變可發生尿潴流。 5、一側皮層刺激征時可出現清醒狀態下的局灶性癲癇發作,即Jackson’s癲癇,稱為額葉釋放征。 6、可出現小腦體征,是由于額橋小腦束受損所致,癥狀在病灶對側。 7、眼球同向運動障礙(額中回后部) 二、頂葉 (一)解剖及生理功能 1、感覺機能:位于Brodmann 3、1、2區,由上向下排列,依次為下肢、軀干、上肢和頭面部。 2、語言、應用和閱讀機能:與左側頂葉中部有關。閱讀中樞在優勢半球角回,緣上回為應用中樞。 3、應用、運算、認識功能:與右頂葉中部有關。 4、其它:角回病變產生純失讀, 小范圍病變可產生手指失認、左右失認、失算、失寫等癥狀,頂葉刺激征時可產生全身或局部感覺異常發作。稱為頂葉釋放征。 (二)病變體征: 1、感覺體征:中央后回及其稍后部病變時出現病灶對側半身麻木、沉重、不靈活以及某些感覺異常等,體檢可發現痛、溫、觸覺減退,實體覺消失。 2、失語、失用、失讀、實體覺障礙及偏感覺障礙:病變位于主側頂葉,又稱Bianchi綜合征。 失語—失用—失讀綜合征:優勢半球頂上葉、頂下葉和角回病變。 失用—失認—失算綜合征:副側半球中部病變。 3、運算不能、失用、失認、構圖不能、空間定向障礙等,見于次頂葉病變。 4、失算—失寫—左右失認—手指失認:又稱Gerstmann’s 綜合征,見于優勢側角回病變。 5、純失讀:角回病變,極罕見。 失用→左側緣上回 ![]() 三、顳葉 (一)解剖及生理 外側裂以下、枕葉以前的皮層區域稱為顳葉。有上、中、下三個橫回,分別以顳上、下溝為界。 1、聽覺機能:聽覺綜合分析機能(顳上回中部及顳橫回)。 2、語言機能:優勢側顳上回后部與感受性語言機能有關,稱Wernicke氏區 3、記憶機能:優勢半球海馬與記憶有關。 4、空間定位機能與顳葉關系密切。 (二)病變癥狀: 1、相限偏盲:為顳葉損害早期癥狀之一,因為視放射在側腦室顳角內繞行部分受損所致。 2、感覺性失語:優勢半球顳上回后部病變出現語言理解功能嚴重缺陷,又稱Wernicker氏失語。命名性失語:優勢半球顳葉后部及頂葉下部的所謂語言形成區病變。 3、閱讀書寫障礙:損害部位亦為優勢半球顳上回后部,與理解不能有關。 4、眩暈:顳上回中、后部的刺激性病變可導致眩暈。 5、記憶障礙:雙側顳葉損害可嚴重影響記憶力,見于顳葉內側面,尤其是海馬的破壞性病變。顳葉病變也常引起人格改變、情緒異常、偏執、淡漠、遲鈍等精神癥狀。 6、眼運動障礙:顳上回中、后部負責探測附近皮層接受的音響刺激定位,病變時聽眼反射障礙。 7、顳葉刺激征:也稱為顳葉釋放征,顳葉鉤回嗅、味覺中樞刺激性病變可引起幻嗅、幻味,并伴隨咀嚼、吞咽等動作的癲癇,顳葉前、后部眶面、島葉及臨近結構病變可發生精神運動性癲癇。(自動癥) 四、枕葉 (一)解剖與生理 位于頂枕裂之后,顳葉之后部的皮層區域稱為枕葉。 1、視覺機能:位于距狀裂兩側(上楔回和下舌回),Brodmann分區的17、18區,使視物再現。 2、閱讀機能:位于角回相鄰部位的枕葉。 (二)病變癥狀體征: 1、視力障礙:表現為部分視力減退。視野缺損:部分皮層損毀時可表現為雙眼對側視野缺損、相限盲、偏盲等,黃斑回避。雙眼對側偏盲或相限盲:見于距狀裂病變。 2、視覺失認:距狀裂外側部分病變。 3、視幻覺:屬枕葉刺激征,亦稱釋放征,可表現為:不典型光幻覺、成型人(物)幻覺、有視覺先兆的伴有頭、眼向病灶側旋轉痙攣的癲癇發作。 五、島葉和邊緣系統 (一)解剖及生理 島葉指折入大腦外側裂深部、覆蓋于紋狀體之上的皮層區域,與紋狀體以菲薄外囊相隔。主要與內臟感覺運動有關。極少單獨損傷出現癥狀和體征,病變時可產生胃腸道反應。邊緣系統由扣帶回、海馬回、鉤回、杏仁核、丘腦、乳頭體等結構組成,與腦內其他部位(網狀結構、大腦皮層)有密切聯系,參與精神、內臟等活動。 (二)病變特征: 1、顳葉癲癇。 2、記憶力障礙:于雙側病變時發生。 3、病理性暴食。 4、性功能亢進。 5、睡眠和飲食習慣異常,可出現以下情況: 1)Klein-Levin’s綜合癥:長時間睡眠(數日至數周),醒后暴食,繼而再入睡。 2)厭食癥:多見于女性,可完全無食欲、無月經。 以上兩種可見于下丘腦邊緣系統病變。 6、癡呆:扣帶回及額葉眶面病變時癥狀突出,如Ahzheimer’s disease。 03 內囊 病變體征: 1、完全損害:產生典型三偏綜合征(對側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偏盲),病理征陽性。 2、不完全損害:按不同部位有不同體征。 病變癥狀: 1、偏癱:對側上、下肢程度相等的癱瘓,同時伴面神經及舌下神經核上癱,屬內囊膝部及后肢病變。 2、偏身感覺障礙:對側半身以肢體遠端為重的感覺缺失,多為幾種感覺同時障礙,見于內囊后肢后部病變。 3、偏盲:雙眼對側視野缺失,內囊后端病變。 4、偏身共濟失調:深感覺缺失引起。見于內囊后肢后部病變。 5、丘腦性疼痛、錐體外系障礙、感覺過度等,是累及丘腦和錐體外系所致。 04 半卵圓中心 簡要解剖: 半卵圓中心是指基底節及內囊與皮層之間的大片白質,主要為投射纖維及聯合纖維。 1、投射纖維:聯系大腦皮層和低級中樞神經系統,位置較垂直于皮層,呈放射狀叫做放射冠,包括: 1)皮層腦干束和皮層脊髓束; 2)額橋小腦束和枕顳橋腦束; 3)皮層丘腦束; 4)丘腦皮層束; 5)視放射和聽放射。 2、聯合纖維:半球范圍內聯系各葉及各機能部分之間長短不同、方向不一的纖維。 3、連合纖維:聯系兩個大腦半球而橫向走行的纖維,最主要的為胼胝體,聯系著各個同名腦葉的功能并與嗅覺有關 病變: 1、半卵圓中心綜合征:與內囊病變時很相似,越靠近內囊時越相似。但由于其纖維較內囊分散,已無內囊病變時功能缺失完全,可以只有運動障礙而無感覺障礙,也可以相反。亦可有完全性偏身癥狀體征,或可上肢重于下肢等等。 2、雙側半卵圓中心及內囊病變:假性球麻痹,雙側錐體束征。 3、病變刺激皮層時可有癲癇發作。 4、胼胝體病變:多發生記憶障礙或癲癇,亦可伴精神失常,肢體失用癥等。如合并錐體束同時病變則失用肢體有單癱或偏癱。胼胝體前部損傷產生上臂及大腿失用,而后部損傷則僅下肢失用。后部病變累及視放射可有不同程度偏盲。 05 間腦 一、丘腦 (一)主要功能: 1、特異性投射功能: 1)腹后內、外側核向皮層投射軀體各部位的深淺感覺沖動; 2)內側膝狀體投射聽覺沖動; 3)外側膝狀體投射視覺沖動; 4)整合從基底節及小腦向皮層發出的運動沖動。 2、非特異性投射功能: 1)腦干網狀結構的上行纖維終于丘腦非特異核,向大腦彌漫投射; 2)控制皮層的電活動。 (二)病變體征: 1、對側綜合感覺障礙,深淺感覺及形體覺缺失。面部有可能幸免,因為三叉丘系上升終止于丘腦腹后內側核 2、感覺過度,表現為刺激域升高,但刺激達到一定強度時產生強烈不適感。 3、情感反應過度,如哭笑無常等。 4、雙側丘腦病變可導致癡呆。 常見病因: 1、丘腦膝狀體動脈閉塞。 2、丘腦腹后外側核腫瘤。 二、丘腦附近結構 簡要解剖: 丘腦附近有髓紋、韁核和松果體。 病變癥狀和體征: 1、顱內壓升高:因松果體病變壓迫第三腦室和中腦導水管所致。 2、內分泌變化:可見早熟、第二性征不全和尿崩癥等。 3、上視或下視麻痹:四疊體受壓,瞳孔反應異常常見,有時有眼震。典型的眼征是“丘腦眼”——落日眼、針尖瞳孔。 4、耳聾:見于四疊體受壓,常見。 5、動眼神經麻痹:四疊體區病變特征之一。 常見病因:松果體瘤 常見病因: 1、丘腦膝狀體動脈閉塞。 2、丘腦腹后外側核腫瘤。 06 腦干 一、中腦 病變癥狀: 1、動眼神經癱:病灶同側動眼神經核性癱,瞳孔常可幸免,但如合并瞳孔損害則往往見于腦干出血或疾病的晚期。這是因為E-W核體積很小且靠近中線的緣故。 2、滑車神經癱:中腦局限性病變時很少出現,多于中、橋腦同時受損時出現同側滑車神經癱。 3、共濟失調:紅核受損出現對側半身共濟失調,雙側紅核受損則出現去腦強直。 4、長傳導束受損:對側深或淺感覺障礙及錐體束征。 5、網狀結構受損癥狀之一:呼吸節律改變 周期性呼吸——間腦 中樞性過度換氣——中腦上端 長吸氣——橋腦上端 共濟失調性呼吸——延髓上端 WEBER綜合征(動眼神經交叉癱綜合征或大腦腳綜合征) 癥狀: 同側---動眼神經麻痹。 定位:中腦的基底部大腦腳的髓內。 對側---偏癱包括中樞性面癱和舌癱。 常見病因:顳葉腫瘤或硬膜下血腫伴發的天幕疝壓迫大腦腳。 BENEDIT綜合征:動眼神經和錐體外系交叉綜合征 定位:黑質。 體征: 同側動眼神經麻痹 對側偏身錐體外系綜合癥,如偏側舞蹈病、徐動癥和震顫及肌張力增高等類似偏側的帕金森氏綜合癥。 CLAUDE綜合征:動眼神經和紅核交叉綜合征 定位:紅核。 表現: 同側---動眼神經麻痹。 對側---半身共濟失調。 PARINAUD綜合征:四疊體綜合征 病灶位于中腦頂蓋部。 表現: 雙眼垂直運動障礙,有以下三種情況: (1)雙眼上視癱瘓。(2)雙眼向上向下均癱瘓。 (3)雙眼下視癱瘓。 可能有瞳孔的改變 二、腦橋 病變癥狀 1、面神經癱:核性癱,無味覺障礙的周圍性面癱。 2、外展神經癱:核性癱多伴面神經癱,核下性癱則伴錐體束征。 3、凝視麻痹:外展旁核(腦干同向凝視中樞)受損或內側縱束受損。 4、錐體束征:對側錐體束征。 5、偏感覺障礙:內丘系、三叉丘系、脊髓丘系受損所致。 6、共濟失調:小腦性共濟失調,因結合臂及橋臂受損引起。 7、網狀結構受損:參見網狀結構病變定位。 FOVILLE’S 綜合征 定位: 橋腦基底部內側 癥狀: 病灶側周圍性面癱, 兩眼向病灶側的同向凝視麻痹 病灶側外展不能 頭部向病灶對側輕度旋轉(內側縱束)。 對側---中樞性偏癱(錐體束),感覺障礙(內側丘系)。 病因:多見于血管病。 MILLARD-GUBLER 綜合征 病變位于基底部外側,表現病灶側外展神經及面神經麻痹,對側錐體束征及半身感覺障礙。又叫橋腦基底外側綜合征。 RAYMOND-CESTAN 綜合征 病變位于橋腦上部三叉神經切面之被蓋部。表現同側小腦共濟失調及對側偏身感覺障礙,同時可合并外展麻痹、面癱和凝視麻痹。 病因:可為小腦上動脈閉塞,橋腦背蓋部腫瘤表現 LOCKED-IN SYNDROME:閉鎖綜合征 雙側橋腦基底部病變所致。主要見于基底動脈腦橋分支雙側閉塞。 意識清楚,由于其動眼與滑車神經的功能保留,故能以眼球上下示意與周圍的環境建立聯系。 外展神經核以下傳出功能喪失,不能言語,有眼球水平運動障礙,雙側面癱,構音及吞咽運動障礙,四肢全癱 常被誤認為昏迷。EEG正常或輕度慢波有助于鑒別。 三、延髓 病變癥狀 1、球麻痹:迷走神經背核、疑核損傷時真性球麻痹。 2、舌下神經癱:為周圍性癱,核受損時多為雙側。 3、面部感覺障礙:三叉神經感覺核受損,呈剝洋蔥皮樣分布的分離性(痛、觸覺)感覺障礙。 4、共濟失調:前庭核及繩狀體受累。 5、傳導束損害: 1)錐體束 2)內側丘系 3)內側縱束 6、眩暈:前庭核受損。 WALLENBERG’S 綜合征 1、構音障礙、吞咽困難 2、同側面部及對側半身痛溫覺減退 3、眩暈、嘔吐、眼震 4、同側共濟失調 5、同側霍納 延髓前部綜合征 患側舌肌麻痹、萎縮及纖顫 對側偏癱 少見,脊髓前A閉塞所致 延髓后部綜合征 病灶位于Ⅸ、Ⅹ、Ⅺ、Ⅻ對腦神經核區,錐體束不受影響,有時累及脊丘束。 表現:同側延髓麻痹(舌咽、迷走、舌下神經),轉頸、聳肩無力(副神經)。對側痛溫覺障礙(脊髓丘腦側束)。 病因:血管病、腫瘤、炎癥。 根據癥狀不同有不同的名稱: Schmidt綜合征(迷走-副神經綜合征):9、10、11受損。 同側言語及吞咽困難,斜方肌及胸鎖乳突肌癱瘓 Jackson綜合征(迷走-副-舌下神經綜合征) 一側延髓下部背側9、10、11、12神經核或核下受損。 同側言語及吞咽困難,斜方肌及胸鎖乳突肌癱瘓、舌肌麻痹、萎縮及纖顫。 TAPIA綜合征(迷走-舌下神經綜合征) 9、10、12顱神經受損。 患側舌肌麻痹伴萎縮。 患側軟腭及聲帶麻痹,構因及吞咽困難 顱外的咽旁間隙病變,如顱骨骨折、環椎脫位、頸動脈瘤或其他惡性病變導致。 編輯 | 閆睿 制作 | 17級長學制同仁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