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別之美(攝/華迅)2017.8 是夜微涼 無一顆星子愿點亮 夜的微涼與喑啞 今夜有風,唧唧草蟲臥夜露 蟋蟀的聒噪跌入夜的懷里 我跌進沉默懷里 雨弦漸止 ——心弦依舊撩撥不眠 它慣于在白晝的歸隱與 暗夜的秘密間逡巡 于小夜曲潛流的澗底 大提琴嗚咽的曠野 一次次攥緊躁動不安的韁繩 它等待召喚,或再次喚醒 歸向沉寂的干癟時日 ——拐彎,奔赴 虛實交疊的反復里 摩挲過往,蹈歷史覆轍 為意義加冕 同時,嘲諷它的虛無 是夜微涼 窗外 孤燈一盞 照靜夜游弋不絕的思念 涼夜(攝/華迅)2015.6 附記1: 說時間飛逝已然老生常談,可它真就快得嚇人。翻看上期更新,轉眼小半月已逝,乍回看倏忽而過的十來天,似了無蹤影。 而翻看日記,整理案頭書稿,打開運動記錄,瀏覽相冊照片,查看行程截圖……它們便一一浮現了。 其間的人,經歷的事,相聚與別離,落寞或歡喜,都滯留于過往不經意的瞬息里,而我與我的時間,依舊偕行在即將來臨的日子里…… 一瞬(攝/華迅) 更新遲滯,非是偷了“沙發土豆”的懶,也非耽溺于葛優癱的閑適。北京這么大,周末不看看,實感與這座城市互為辜負。 于是揪住了“當代瓷器捐贈收藏展”的尾巴——撤展前一天去了國家博物館。炎炎烈日下排完浩浩蕩蕩的巨龍隊,過完N個安檢口,終于鉆進了清涼地兒——不累點兒,如何感知輕松與其后的大美。 國家博物館(攝/華迅) 心心念念要看這個展,一是預告放出來的張張圖片著實驚艷,二是近來手頭碰巧做著與瓷器相關的一本書——《青花帝國》。 《青花帝國》以民間故事的方式講述景德鎮制瓷業里的逸聞趣事,引我好奇乃至訝異處,是“瓷”與“五行”間的關系。 練泥時土參與其間,拉坯時水參與其間,點火時木(柴)參與其間,燒窯過程中火起著決定作用,描坯時金又起著或錦上添花或畫龍點睛的作用。 整個過程,土、水、木、火、金似約好赴一場青花之旅,依次參與,缺一不可。 狷狂的畫師(攝/華迅) 尚不論名貴大器,僅安臥屋內一角的小瓷,也須經過十幾道工序方可成器:練泥,拉坯,印坯,利坯,曬坯,刻花,施釉,燒窯,彩釉,色彩等。 每道工序都由專業的師傅操作把關:制瓷過程中的拉坯師傅需把握好坯的厚薄與坯型的勻稱流暢;作為壓軸人物的燒窯把樁師傅需摸清每個窯的“脾性”,掌控好燒制時間與火候;描金師傅需兼顧色彩、紋飾、明暗乃至陰陽等審美與風水間的搭配…… 采取青料(攝/華迅) 琢器做坯(攝/華迅) 圓器拉坯(攝/華迅) 焼坯開窯(攝/華迅) 煉灰配釉(攝/華迅) 諸位師傅身懷絕技,各司其職。坯型看似在出窯瞬間完成了化繭成蝶的蛻變,實則在入窯之前已歷經數十道繁雜工序,且每道工序皆須精益求精,方可保證一件瓷器的完整出爐——恰如一本書的成書過程。 其間又會發生充滿不確定性的窯變,而這種非廢即寶的自然性質的變幻,反倒為精美絕倫的瓷器添上了滿富神秘色彩的一筆。 窯變·一(圖片源自網絡) 窯變·二(圖片源自網絡) 穿梭在晶瑩剔透的玻璃框架間,流連于青花紅釉與花鳥獸紋的斑斕里,大概因了以上那點淺薄了解,內心便多了幾分好奇與親近。 某些不經意的相遇或已為未來某刻的相識埋好伏筆。入瓷器展館前,看到走廊夾道旁的展柜簡單陳列了三五盞小瓷。 器形纖巧精致,乍看不出彩。再看:南宋,景德鎮窯,龍泉窯,廣東陽江南海一號沉船出水等字眼,頓覺來了興趣。 青白釉葉脈紋印花花口盤盞【南宋 景德鎮窯 廣東陽江南海一號沉船出水】(攝/華迅) 去年年初一,和穎妞即興去廣東放風,其間于陽江看到了夜幕里海風輕撫下等比復原的南宋沉船“南海一號”。歷史的滄桑陳跡在船體與帆桅,海風與篝火間若隱若現。 未去之前,眼前的瓷盞之于我是冰冷而疏遠的;既去之后,顛簸風浪里的巨型木船與眼前展柜下玲瓏剔透的精巧瓷器在瞬間對接。那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奇妙感受令人歡喜。 青釉菊瓣紋盤【南宋 龍泉窯 廣東陽江南海一號沉船出水】(攝/華迅) 與嗜愛青銅器的W先生同行是件愉悅的事:不僅多了位免費講解員,還順道把常展館的青銅器大致瞄了一圈。 看他見到青銅器時滿眼放光的表情,不免捧腹。簡單瀏覽,暫且滿足眼睛大氣力小的我按捺不住的好奇,也算為下次出行預熱。 謙虛且熱心的G姐姐曾告知逛博物館的一個小技巧:分門別類,有的放矢——青銅、瓷器、壁畫等,一個門類一個門類慢慢逛,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才能形成一個較為系統的知識體系。而偶遇不錯的特展,則走過路過莫要錯過。 “認準嘍,藍天六必治” 鉞·商后期(攝/華迅) “啊~~~五環,你比四環多一環” 銅胎掐絲琺瑯松鼠葡萄鏤空香薰(攝/華迅) 廣東放風之偶遇,國博瓷展之相約,《青花帝國》之邂逅,像一條珠鏈上串起數粒剔透的珠子,相遇得自然且流暢,仿若一位隱于世外的拉坯師傅高明技術下的坯型,渾然不覺的暗線在時間的流淌里漸漸清晰。 遇見沉船,遇見瓷展,遇見《青花帝國》,便遇見了沉船中的歷史,瓷器中的秘密和景德鎮可圈可點的諸多故事。而在這些不經意間的相遇中,我們看見過往,也一步步看見自己。 人生如制瓷。我們只能在練泥、拉坯、燒窯、描坯等確定的過程中盡力而為;至于結果,則坦然交于“非人力之巧所能加”的窯變。這或是瓷上青花留存千年后,依舊熠熠生輝之魅力所歸。 孔雀綠釉高足碗·明宣德(攝/華迅) 附記2: 瓷器袖珍秀場: 青花人物故事紋鳳尾尊·清(攝/華迅) 青花開光博古人物花卉紋觚·清(攝/華迅) 青花錦地開光博古花鳥紋蓋罐·清(攝/華迅) 花釉澆壺·唐(攝/華迅) 仿套料凸雕夔紋瓶·清乾隆(攝/華迅) 白釉暗花皮囊壺·遼(攝/華迅) 唐英款青花纏枝連紋花觚·清(攝/華迅) 青花搖鈴尊·清(攝/華迅) 陶成堂款青花釉里紅臨孫過庭書譜筆筒·清乾隆(攝/華迅) 霽藍釉粉彩描金包袱尊·清(攝/華迅) 青花花鳥紋缸【清 雍正】(攝/華迅) 青銅器袖珍秀場: 虎足青銅器座·戰國(攝/華迅) 銅胎掐絲琺瑯花果紋三足爐·明代(攝/華迅) 長思盉(he)·周穆王時期(攝/華迅) 嵌綠松石饕餮紋罍(lei)·商后期(攝/華迅) “從前慢,車馬裝飾有樣子…” 錯金銀銅車飾·戰國(攝/華迅) 龍紋刀·商后期(攝/華迅) “老板~黃燜雞米飯來一波” 蔡候申簋·春秋(攝/華迅) 黃燜雞米飯秀場: 回來路上解解惦記(chan)(攝/華迅) 小知識: 練泥:制瓷初級階段的一道工序,分為手工練泥和機械真空練泥。手工練泥是將陳腐后的泥料放泥凳上,用大木槌按一定的順序反復捶打、擠壓,直到用刀劃過后能看到泥料斷面發亮,表示空氣基本排除(否則燒成后極易產生氣泡);機器練泥顧名思義用真空練泥機完成這道工序。 拉坯:拉坯是制瓷的七十二道工序之一,也叫“做坯”,是成型的最初階段,也是器物的雛形制作。將制備好的泥料放在坯車上,用輪制成型方法制成具有一定形狀和尺寸的坯件。 利坯:即“修坯”。將經過印坯工藝后的粗厚不平、規格不齊的粗坯經過兩次旋削,使之厚度適當、表里一致。 施釉:俗稱“剎合坯”。它是在器坯內外上一層玻璃質釉、使之光潤。其方法有蘸、澆、吹、蕩、涂等。 畫坯:俗稱“畫青花”。指用青花料在坯胎上繪畫,打青花箍或寫青花字,最后上釉燒成。 燒窯:是成瓷的最后一道關鍵工序。將裝有成坯的匣缽按窯位置放在窯床上,用松柴或槎柴燒至1270--1300度,采取先氧化焰后還原焰的方法,分溜火、緊火、凈火三階段,歷一天一夜,把匣缽內的坯胎燒成瓷胎。 窯變:指瓷器在燒制中,由于窯內溫度發生變化導致其表面釉色發生的不確定性自然變化。《稗史匯編》認為:“瓷有同是一質,遂成異質,同是一色,遂成異色者。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是之謂窯變?!备G變結果有二:一為窯病,二為窯寶——非廢即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