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阿呆爸第608篇原創 ![]() ![]() 阿呆爸育兒特約作者:扁舟 ![]() ![]() 01. 不久前,有人在香港的麥當勞里看到這樣一幕: 桌子上放著一個小小的草莓蛋糕,上面插滿蠟燭。 孩子雙手合十正在許愿,而對面的父親,則拿著手機給兒子拍照,紀念這美好的一刻。 ![]() 有人把父子倆溫馨的一幕拍下來,傳到了網上。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很多人不僅沒有表示祝福,還嘲諷父子倆太“窮酸”。 有人陰陽怪氣地吐槽:香港也有這種慘事? ![]() 有人則指責父親格局太小,視野太窄,不配生孩子: ![]() 說這話的人,無知又天真。他們想當然地以為,香港是座繁華的大都市,只要是居住在那里的人,都是過著燈紅酒綠的奢侈生活。 又或者,他們已經過慣了衣食無憂的生活,沒有想過這世上有些人拼盡全力,只是為了一日三餐,碎銀幾兩。 但無論這些高高在上的“評論家”物質生活有多富足,都掩蓋不住內心的貧窮。他們以為炫耀能顯得自己高貴,殊不知,這恰恰暴露了自己修養的淺薄。 而一個內心真正富足的人,則會放眼去看萬物蒼生,去看人間百態。他們會收起過剩的優越感,體恤他人的不易。 02. 你知道嗎? 在這個世界上,有些人光是活著,就已經拼盡全力。 東北的冬天,寒風刺骨。一個媽媽帶著孩子一起送外賣,可貪玩的孩子卻到處亂跑。 這邊是外賣馬上要超時了,那邊孩子還不懂事,淘氣地跑來跑去。 無奈之下,媽媽對著孩子怒吼:“我快超時了你知道嗎?你再跑,我鎖你在家里!” ![]() 看到這樣一幕,實在讓人心疼又無奈。 有網友當即表示:媽媽吼的不是孩子,是生活。 ![]() 是啊,如果不是無路可走,誰會愿意大冷天地帶著孩子來受這個罪,一邊要擔心孩子出事,一邊又怕外賣超時。這樣的苦,恐怕只有親身經歷過的人才會明白。 遺憾的是,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在濟南,有一個37歲的單親爸爸每天背著近80斤重的兒子送外賣。原因是,兒子患有自閉癥,生活無法自理。 ![]() 為了給兒子治病,爸爸白天送外賣,晚上學做視頻。抽空了,還得帶孩子接受專業的康復訓練。 爸爸說:“年輕時,我沒想過有一天我會過上如此落魄艱難的生活,而現在,我沒想到我居然能挺過來。” 03. 可是,即使生活再難、日子再窮,父母愛孩子的心都是不變的,都想要把最好的給孩子。 一個二胎媽媽帶孩子出門時,孩子嘴饞想吃蛋糕。可媽媽在家帶孩子,沒有收入,并沒有多余的錢給孩子買蛋糕。 為了滿足孩子小小的心愿,媽媽買了街邊便宜的蛋糕邊角料。 吃著甜蜜的蛋糕,孩子高興地笑了,媽媽也笑了。 ![]() 疫情期間,湖北的一對父母不忍心讓7歲的孩子一個人在家上網課,就把孩子帶到了菜市場。 為了讓孩子有更好的學習環境,父母在案板下隔了個小書房,孩子就在那里讀書學習。 雖然工作很忙,但媽媽還是對孩子的上課時間門兒清: 早上8點半上早自習;9點20分開始上語文課,10點20分上數學課;下午有時候上課有時候不上課…… 父母倆一邊忙著掙錢,一邊督促著孩子學習。雖然掙得不多,可對女兒,卻愛意滿滿。 在紀錄片《小小少年》里,一個大山里的女孩愛上了跳芭蕾舞。 雖然父母倆都沒有文化,可看到孩子的熱愛,還是竭盡所能地為孩子提供機會。 不懂芭蕾,媽媽就用手機找視頻,陪著孩子學,還帶孩子去大城市找老師; 沒有錢,就省吃儉用,起早貪黑地賣豬肉、開貨車來供孩子學習。 ![]() 或許相對于很多有錢人家的孩子來說,窮人家的孩子能從父母身上得到的確實不多。可對于很多貧窮的父母來說,他們已經是傾盡所有了。 這樣掏心掏肺的愛,難道不值得贊美嗎?父母對孩子用心的陪伴,悉心的陪伴,難道不算是一種富養嗎? 可惜,很多精神貧窮的人,只會用物質上的多少,來衡量父母的愛。 04. 還記得前段時間,網上一則新聞上了熱搜: 北京朝陽區,有位家長花了200萬給孩子集奧特曼卡片,可即便如此,還沒是集齊全部的卡片…… ![]() 原來,在小學生的圈子里有這么一種說法:誰集到的奧特曼卡就多,誰就會成為全班最被人羨慕的孩子。 為了孩子能交到更多的朋友,也為了讓孩子能滿足一下小小的虛榮心,家長不惜斥巨資,去完成孩子的心愿。 我們不能說父母這樣的做法是在浪費錢財,畢竟有錢任性。但我們也不能說,這個花200萬給孩子買卡片的父母很愛孩子,那個在麥當勞里給兒子過生日的父母、那個在案板下給孩子搭書房的父母就不愛孩子。 父母對孩子的愛,從來不能用物質來衡量,而內心富足的人,也從不會輕易苛責別人的生活,也不會隨便打擾他人的幸福。 因為他們知道,每個人的能力不同、生活不同,每對父母會有自己愛孩子的方式,每個孩子也會有屬于自己的幸福。 就像那個在麥當勞過生日的孩子,并沒有覺得蛋糕太小。他虔誠地對著蠟燭許愿,許下的,是對未來最好的憧憬。 又像那個躲在菜市場里讀書的孩子,沒有嫌書房逼仄又嘈雜,當有人問孩子:“你覺得這個小書房怎么樣?” 孩子開心得回答:“很好,可以天天在這里陪著媽媽。” ![]() 你看,很多事情在你眼中看到的是苦難,在別人的心里就是一種幸福。我們又何必用高高在上的姿態點評對方,何必因自身條件的優越去嘲諷對方?這難道不是一種精神貧窮,修養淺薄的表現嗎? 05. 還記得《十宗罪》里有過這樣一句話:“有時我們的眼睛可以看見宇宙,卻看不見社會底層最悲慘的世界。” 是啊,互聯網打破了階層的壁壘,讓我們看到很多所謂“人上人”的奢侈生活。 于是,我們誤以為,這個世界上的所有人,都像網上呈現的那樣“年入百萬”“有車有房”。 可現實情況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來看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 《統計公報》把全國居民分成5組,各占20%。 低收入組:人均月收入約497元; 中等偏下收入組:人均月收入約1154元。 中等收入組:人均月收入約1875元。 中等偏上收入組:人均月收入約2879元。 高收入組:人均月收入約5411元。 對比數據,你會驚訝地發現:如果你一個月收入超過2879元,就已經超過了全國60%的人。 如果你一個月收入超過5411元,就意味著超過了全國80%的人。 中國人很有錢嗎? 并不。 貧苦的人依舊占據人口的大多數。 只不過他們發聲的能力太弱,活在我們看不見的角落里。 都說貧窮會限制我們的想象力,生活富足,也一樣會限制我們的想象力。 很多生活優渥的人,正在慢慢喪失對社會底層的共情能力,以至于越來越不理解普通人的苦難。 他們總是以己度人,用自己的價值觀評判世界:一方面覺得,窮人不配生孩子;另一方面又覺得,窮人之所以窮,就是因為懶惰、不上進、不努力。 可現實是,很多深陷貧窮的人,根本沒有機會、也沒有時間去考慮前途和出路的問題。他們光是活著,就已經耗費了所有的力氣。 ![]() 真正精神富足的人,絕不會認為貧窮是一種原罪,而是能意識到,它是一種不幸。他們會用一顆悲憫之心,去體恤他人的艱辛,去保護他人的自尊,去伸出雙手,去幫助身處于黑暗中的人。 如果做不到,那最起碼也要做到: 不隨意評價他人的生活; 不隨意打擾別人看似廉價的幸福; 不隨意揣測窮人父母對孩子的愛。 用一顆樸實而良善的心去體悟這個世界,去共情生活艱難的底層。這,才是真正的善良與富足。 育兒不慌張,阿呆爸來幫忙,伴你和孩子一起成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