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小姐 queer girls ![]() 象牙塔里看世界 以法學的理性 以傳媒的溫度 前言 劉學州死后,新聞鋪天蓋地。 ![]() 網暴,屢見不鮮。 回頭翻翻,我寫過喬任梁父母被網暴、酒店遭猥褻女孩被網暴、直播間女孩被網暴起哄喝農藥致死······ 不厭其煩。 但是,還是得一遍遍重復。 說了有人聽嗎? 白巖松說過:說了是白說,但不說,白不說。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我希望這世間公平正義是倚靠正理求得,而不是每每都要用生命的血換短暫安寧。 1 有人用這樣一句話形容這個15歲就隕落的男孩: “一個被嫌棄的男孩的一生。” 出生就被父親賣掉換娶母親的彩禮; 4歲時養父母去世被姨媽收養; 姨媽因為婚姻破碎后來也撒手人寰; 在顛沛流離的成長過程中遭到校園霸凌、遭遇性侵······ 在1個多月前,他在網上看到孫海洋夫婦找回丟失14年的兒子。 ![]() 15年來不斷在失去的男孩子越來越迫切地想要尋找“家”這個對于其他人來說十分平常的概念。 他孤身到三亞尋找親生父母,可惜這世間并不全是誤會消除后的大團圓結局。 他被生母拉黑,生父怕他打擾現任妻子連家門也沒允許他進。 從小到大只過過兩次生日的他,卻看見自己的弟弟一次生日就請了8桌人吃席。 他在網上發視頻尋親,卻被網友嘲—— “尋親是為了房子為了錢”“炒作”“這么困難還有錢去三亞旅行?”“上個中專曬獎狀想表達什么?” ![]() 2 最后幾條微博里,每一條的一個字母——r,e,b,i,r,t,h。 合起來是rebirth,意思是重生。 ![]() 他分享了《理想三旬》和《亦是此間少年》兩首歌。 正當最好的年華,他不是沒想過涅槃重生,可他擋不住這世間惡意洶涌。 有人說:“他的死應該怪他父母,和網友有什么關系。” 有人回答:“反過來看,如果網友站在他這一邊,輿論站在他身后,他不僅不會死也會有個好結果。” ![]() 他點贊了鹿道森的一篇長文,21年12月25日淹沒于大海的一名25歲攝影師。 他留遺書的方式像是在模仿小鹿。 鹿道森遺書配文:無須為他立碑,只愿玫瑰年年為他盛放。 劉學州遺書配文:生來即輕,還時亦凈。 ![]() 不知道大家怎么理解這八個字,我從里面看見了——清清白白。 清白二字,說出來的太無力,那便用命來掙吧。 小鹿跳海,劉學州在海邊服下安眠藥。 我想到的其實是,安眠藥是處方藥,如果劉學州沒有失眠,沒有抑郁癥,應該拿不到藥的。 在鹿道森遺書下面,有個網友說:如果你遇到了一個叫劉學州的男孩,請你一定要抱抱他。 ![]() 3 “劉學州的親生父母將涉嫌遺棄罪,但因與劉學州的自殺不構成刑法上的因果關系,實施網暴的網友不構成犯罪。” ![]() 造謠成本低,維權成本高。 律師呼吁立法懲治鍵盤俠,但是定罪量刑的標準實在太難界定。 刑法有其謙抑性,懲治的都是社會危害性極大的犯罪人,是道德標準的最低要求。 因為酒駕的頻繁發生,為了減少酒駕事故,酒駕入刑。 自此看守所“絡繹不絕,一位難求”。 而網絡不實名也是為了保護網友的隱私。 我們都知道,安全意識十分重要。 如果隱私不受保護,在網絡上被人隨意獲取,也對無害的人造成了太大的危險。 以暴制暴絕不是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式,可這是個弱肉強食的世界,這是個并不完全懲惡揚善的世界。 就像鹿道森小時候只是因為長得像女孩子就被語言侮辱,被校園霸凌。 沒有道理可言的,在最低道德底線之上,在不犯法的條條框框里面,殺人的方式太多。 所以到最后,弱者反抗的方式,只能是以死抗衡。 而后以一己之力扭轉乾坤,輿論的風突然轉向,鋪天蓋地全是同情,甚至分不清其中哪些人就在之前對其惡語相向。 今天熱搜說“劉學州父母或將因遺棄入刑”,如果沒有這轟動一時的自殺呢? ![]() 真的能看見他們被繩之以法嗎? 在刑法上,出賣自己的子女也被定為拐賣婦女兒童罪。 但是在現實里,子女告父母,又真的能扯清清官都難斷的家務事嗎? 法官是不是會和藹地當個和事佬,勸說和解,然后再不問后續如何; 網友是不是會事不關己卻不高高掛起地隨手留下一句“起訴就是圖錢。” 4 很多年前,我們沒有輿論自由;現如今,我們在一定框架下有了言論自由。 但是我們從不珍惜,用它殺人。 人有三性,天性為善,秉性為惡,習性可善可惡。 誰都存有悲憫之心,所以血潑滿大地,終于換回了白。 但好論是非,惡意揣測是人的秉性,可以遏制,無法抹殺。 所以法律懲治網暴是必要的。 即便成本過高,即便實施難度太大,這部分的立法也終究不可以永遠缺失。 就像之前有鍵盤俠侮辱先烈而入刑一樣。 在我國法治不斷完善的過程中,一些過于卑劣無有底線的鍵盤俠也必須要受到專門法律的嚴懲。 ![]() 最根本的在于素質道德教育,習性才是受到環境影響最大的。 所以說教師這個行業永遠是一個國家的根本。 正是因為教師行業門檻越來越高,越來越注重孩子們的道德教育,在下一代中無腦發言的三觀不正者才變得越來越少。 孔子說“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不僅僅是學校里教書的老師,還有原生家庭,今天寫下這篇文章的我,一個溫柔禮貌的陌生人,都在潛移默化地給承受方帶去習性的改變。 尾聲 我惋惜生命居然這樣流逝,但我知其必須且必要。 這是走向和諧的必經之路,他只有15歲,但他不僅僅是自殺者,他其實是英雄。 他以己之身,換得后來很多人講話之前深思熟慮,換得后來一些懸崖邊收回來的腳。 ![]() ![]() -END- 作者:刀筆 審核:詔安 校對:晏南亭 編輯:刀筆 圖源:網絡侵刪 |
|
來自: 新用戶0196IoEk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