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約5000字,閱讀約需要10分鐘 (本號逢雙日更新,敬請關注) 漢字形義溯源 (127) 班師告勞——談“師”與“告” (上) 朱英貴 “班師告勞”的“班師”意思是說把出征的軍隊調回來,“告勞”意思是指對別人訴說自己辦事的勞苦狀。其中的“師”是指軍隊、隊伍,其中的“告”是指告訴、訴說。其實,軍隊、隊伍的意思只是“師”字的引申義,它的造字本義應該指的是調動軍隊之人;告訴、訴說的意思也只是“告”字的引申義,它的造字本義應該指祭告,禱告。何以見得?這要分別依據它們的甲骨文字形來加以確認,本文就來談談“師”與“告”這兩個字的字形與字義之間的聯系。 一、對“師”字的傳統解說是否正確 如今寫的“師”是個簡化字,它的整體寫法當為“師”?!皫煛弊值臉嬜掷頁驮熳直玖x如何?至今還是個未有公論的懸案,讓我們先來看東漢時代《說文解字》的解釋。 《說文解字》卷六帀部:“師,二千五百人爲師。從帀從??。??,四帀,眾意也。” 那么,“??”又是什么意思呢? 《說文解字》卷十四??部:“??,小??也。象形。凡??之屬皆從???!背笺C等曰:“今俗作堆。” 原來“??”就是小的“阜”,而阜的意思是大山,那么“??”就是小山,或者大土堆(今俗作堆)?!皫墶庇质鞘裁匆馑寄??顯然不會是貨幣的“幣”,貨幣的“幣”的第一畫是橫撇,而“帀”字的第一畫是橫,“帀”應讀作zā,同“匝”?!墩f文》段注對許慎“??,四帀,眾意也”的補充解釋為“小??而四圍有之。是衆意也。說會意之恉。” 這樣一來,許慎將“師”字歸入“帀”部所解說的大致意思應該是:“師”,是軍隊編制單位,二千五百人組成一個師。它的字形采用“帀”和“??”兩個構件會合成意,意謂四周的小山,取其眾多之意。 對于許說“二千五百人爲師”的解釋,《說文》段注補充解釋為:“小司徒曰:五人爲伍,五伍爲?,五?爲卒,五卒爲旅,五旅爲師。師,衆也。京師者,大衆之稱。衆則必有主之者。《周禮·師氏》注曰:師,敎人以道者之稱也。[黨正旅師閭胥]注曰:正師胥皆長也。師之言帥也。” 以上《說文》及其段注對“師”字的解說,無論是解形還是解義,都是一筆糊涂賬。首先,將其歸入“帀部”解為“從帀從??”的會意字,就是依據它的小篆形體的一種臆測,并未能說清楚它是如何用“帀”和“??”兩個構件會合成意的構字理據;其次,“師”字的造字本義也基本上是避而不談,至于“二千五百人爲師”的古代軍隊編制并非是“師”字的造字本義。 二、“師”字的甲骨文初文究竟是什么意思 要解開“師”字的構字理據,還是得依據它的甲骨文、金文字形才行。(參見下圖) “師”(師)字的字形演變與字源演變 從上圖可以看出,“師”字的頭一個甲骨文字形最應該引起重視,羅振玉、商承祚等學者將該字隸定為“師”字,它顯然是一個獨體象形字,這也正是《說文》所謂從“??”的字源所在;上圖“師”字的第二個甲骨文字形和幾個金文字形也應該引起重視,因為它已經演變為一個合體會意字了,這就是《說文》所謂從“從帀從??”的字源所在。 先來看看“師”字作為獨體象形字的甲骨文初文,這個顯然是它的最早構形意象。對于這個符號的認識,學界主要有兩種觀點: 一種觀點是順著《說文解字》的線索加以解釋,盡量向“小山”(??,小??也)的意思靠攏。諸如孫海波在《甲骨文錄考釋》中認為“??之本意為小阜”,李孝定在《甲骨文字集釋》中則認為:“??”字若橫過來看就是山丘的象形,“即丘山之豎書者”。這種觀點的非理性之處在于,“師”字在文獻的運用中,未見其與“山”或“阜”字有什么意義上的聯系。有鑒于此這個看法并沒有得到學界的廣泛認可。 另一種觀點是日本學者加藤常賢在《漢字的起源》中提出的,他認為:甲骨文的“??”字如果橫過來看,“象人之臀尻”之形。也就是說“師”字的甲骨文初文就象人的“臀尻”(兩半屁股)的樣子。這個說法得到了學界的基本認可,徐中舒先生主編的《甲骨文字典》采用此說,并進一步解釋道:“既象臀尻之形,故可表人之坐臥止息及止息之處。古人行旅,止息于野必擇高起干燥之地,故稱此類止息及其處亦為???!w由人體高厚之處為尻而連及稱之。”并認為“旅途中坐臥止息及止息之處亦為??。行旅人數以軍事征伐所集結者最為眾多,故軍旅止息駐扎之??引申為師眾之師。” 以上兩種觀點的共同疏忽在于,甲骨文字形中并沒有發現橫向書寫的“??”,所以說它是小山或者臀尻都沒有構形上的依據。前一種觀點的不妥還在于無法解釋小山跟軍隊的意義聯系,并且也沒有必要專門為“小山”的意思造一個字,直接說成“小阜”不就行了嗎?后一種觀點的不妥之處是由“人體高厚之處”聯想到臀尻也有些牽強,難道不可以是乳房嗎?更何況再由臀尻聯想到“坐臥止息及止息之處”,然后引申為軍旅集解,這個彎子繞的也未免過大了一些。 三、“師”(師)字的字形解讀及造字本義 那么“師”字作為獨體象形字的甲骨文初文“??”究竟是何物的意象?拙論認為不妨將其視為上下嘴唇的側面形象,這是它的構字理據,它所要傳達的造字本義當為用口來傳達信息發號司令。而發號司令是指揮軍隊作戰的不可或缺行徑,“??”者“司”也,指揮戰爭者為“師”,故“??”(師)的本義當為發號司令的首領。 再來看看“師”字作為合體會意字的甲骨文與金文字形的構字理據,這個從“??”從“帀”的會意字,最難解讀的當屬“帀”這個表意構件。 “帀”為何物的象形?可以將“帀”視為上下顛倒的“之”(?)。“之”(?)的甲骨文形體為草木長出枝葉之形,有滋生之意。而“帀”(z?。榈埂爸保?),那又是什么意思呢? 草木于春天發芽生長,到了冬天,草枯萎,木落葉,第二年春天又開始一個新的發芽生長過程;或者草木生出以后,經過一定時間的發展變化,最終自然死亡,也是一個完整的過程?!皫墶弊值臉嬜掷頁褪且圆菽居尚律剿ネ鰹橐庀螅硎臼挛镏芏鴱褪嫉难h過程,故義為周帀?!秴问洗呵铩A道》:“物動則萌,萌而生,生而長,長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殺,殺乃藏,圓道也。”《莊子·秋水》:“孔子游于匡,宋人圍之數帀,而弦歌不慢。” 發號司令調動軍隊,一方面要用口,但它絕不是單純地用口發音,不是一般的語言表達或歌唱,而是要有特定的軍事指令內容;所以另一方面也是一個行進、停止、左向、調頭、列陣、布防、進攻、撤退、解散、集合等行動調遣的循環往復過程。后期的合體會意字“師”字就是為了表達這兩方面的內含而增添了“帀”(z?。┻@個表意符號的,也可以說“師”的構字理據是對它的初文構字理據的進一步完善,當然它的造字本義仍然是指發號司令的首領。 由于小篆字形發生了訛變,這就造成了許慎《說文》的解釋不得要領,再由于漢字后來的隸變與楷化,現代漢字的“師”也就很難體現它的構字理據了,至于現行簡化漢字的“師”,將左偏旁“??”簡化為一短豎加一豎撇的形態,其字形與字義的聯系就更加不可思議了。 四、“師”(師)字的字義演變源流 “師”(師)的造字本義當為發號司令的首領。例如:“甸師,下士二人?!保ā吨芏Y·天官·序官》)鄭玄注:“郊外曰甸,師猶長也?!痹偃纾骸疤煜路菑蜐h有,府君寧有意為吾屬師乎?”(《后漢書·傅燮傳》) “師”(師)字由此造字本義可以產生如下一些直接或間接引申義: 其一,指軍旅,軍隊。例如:“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保ā对姟で仫L·無衣》)再如:“十一年正月甲子,誓于牧野,伐商紂。紂師敗績?!保ā妒酚洝R太公世家》)又如:“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唐·杜甫《蜀相》詩)又如:“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宋·陸游《示兒》詩)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幾種意思: 一是表示出兵征伐,進軍。例如:“凡師、甸用牲于社宗,則為位?!保ā吨芏Y·春官·肆師》)賈公彥疏:“師,謂出師征伐?!痹偃纾骸八脴I因請宰遂東師,以秀實為副”(《新唐書·段秀實傳》) 二是表示動武,械斗。例如:“于是乎飲食之事也而至于訟,訟不已而至于師,小而舞文,大而弄兵,豈非今日山東之大戒?”(清·顧炎武《〈萊州任氏族譜〉序》) 三是表示駐扎。例如:“秦伯師于河上,將納王?!保ā蹲髠鳌べ夜迥辍罚┰偃纾骸俺つ彝叻?,師于豫章。”(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地理》) 其二,指軍隊的編制。古代軍隊的編制以二千五百人為一師?,F代軍隊的編制單位,隸屬于軍或集團軍,下轄若干旅或團。例如:“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軍?!保ā吨芏Y·地官·小司徒》)鄭玄注:“師,二千五百人?!?o:p>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幾種意思: 一是指民眾,徒眾。例如:“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保ā对姟ご笱拧の耐酢罚┼嵭{:“師,眾也。”再如:“師乎,師乎,何黨之乎!”(《左傳·哀公五年》)又如:“喪亂蔑資,曾不惠我師。”(《孔子家語·辨政》) 二是表示眾多。例如:“硙硙即即,師象山則。”(《漢書·禮樂志》)顏師古注引孟康曰:“師,眾也。則,法也。積實之盛眾類于山也?!?o:p> 三是指古代行政區劃單位。例如:“八家而為鄰,三鄰而為朋,三朋而為里,五里而為邑,十邑而為都,十都而為師,州十有二師焉?!保ā渡袝髠鳌肪硭模?o:p> 四是泛指大城市。例如:“京師之野,于時處處。”(《詩·大雅·公劉》)馬瑞辰通釋引吳斗南曰:“京者,地名;師者,都邑之稱。如洛邑亦稱洛師之類?!?o:p> 其三,指稱專司一事的神道或官員。例如:“鸞皇為余先戒兮,雷師告余以未具?!保ā冻o·離騷》)再如:“槱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保ā吨芏Y·春官·大宗伯》)又如:“令漁師伐蛟取鼉。”(《呂氏春秋·季夏》)高誘注:“漁師,掌魚官也?!?o:p> 其四,指軍師,參謀。例如:“于是乃以田忌為將,而孫子為師,居輜車中,坐為計謀?!保ā妒酚洝O子吳起列傳》) 其五,指樂官,樂師。例如:“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保ā墩撜Z·衛靈公》)再如:“師箴,瞍賦,蒙誦?!保ā妒酚洝ぶ鼙炯o》)張守節正義:“師,樂太師也?!?o:p> 其六,指專精某種技藝的人。例如:“今有場師,舍其梧槚,養其樲棘,則為賤場師焉?!保ā睹献印じ孀由稀罚┶w岐注:“場師,治場圃者。”再如:“合外傳呼畫師閻立本。”(《新唐書·閻立本傳》)又如:“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保ㄋ巍ぶ鞆镀贾蘅烧劇肪矶┯秩纾簳嫀?、工程師等職稱。 其七,用作官名。例如:“召公為保,周公為師,相成王左右?!保ā稌ふ賷]》)此“師”為周代輔佐國君的官員。再如:“為太子置師,友各四人,秩以大夫。”(《漢書·王莽傳中》)此“師”為太子的屬官。又如:“皇伯叔昆弟、皇子為親王。置師、友各二人,文學二人?!保ā端鍟ぐ俟僦鞠隆罚┐恕皫煛敝竿醺膶俟?。 其八,指老師,先生。例如:“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再如:“夫人雖有性質美而心辯知,必將求賢師而事之?!保ā盾髯印ば詯骸罚┯秩纾骸皫熣撸詡鞯朗跇I解惑也?!保ㄌ啤ろn愈《師說》)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幾種意思: 一是表示以師禮相待。例如:“今世俗之為說者,以桀·紂為君,而以湯·武為弒,然則是誅民之父母,而師民之怨賊也,不祥莫大焉?!保ā盾髯印ふ摗罚┰偃纾骸笆?,國之重器,社稷安危之所系,四海治亂之所屬也。是故師士者王,友士者霸,臣士者強,失士者辱,慢士者危,殺士者亡。”(宋·秦觀《袁紹論》) 二是表示學習,效法。例如:“百僚師師?!保ā稌じ尢罩儭罚┛讉鳎骸皫煄?,相師法也?!痹偃纾骸皫熚耐?,大國五年,小國七年,必為政于天下矣。”(《孟子·離婁上》)又如:“阮嗣宗口不論人過,吾每師之,而未能及?!保ㄈ龂の骸わ怠杜c山巨源絕交書》)又如:“師其意,不師其辭。”(唐·韓愈《答劉正夫書》) 三是表示順應。例如:“蓋師是而無非,師治而無亂乎?”(《莊子·秋水》)陸德明釋文:“師,順也?!痹偃纾骸皫熢谛囊?。”(漢·揚雄《太玄·窮》)茫望注:“師,循也。” 其九,用作對僧、尼、道士的尊稱。例如:“途經泗濱,過善義寺謁大德尼令。操戒新見者數十,凈發鮮帔,威儀雍容,列侍師之左右。”(唐·李公佐《謝小娥傳》)再如:“”()又如:“佛印乘機又勸子瞻棄官修行。子瞻道:待我宦成名就,筑室寺東,與師東隱?!保ā豆沤裥≌f·明悟禪師趕五戒》) 其十,用作《易》的卦名。六十四卦之一??蚕吕ど?。例如:“象曰: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畜眾?!保ā兑住煛罚?o:p> 根據上面對“師”字的字義演變過程的梳理,現將“師”字字義的發展脈絡簡示如下(示意圖中的橫直線表示字義之間的先后演變關系): (未完待續)
|
|
來自: mynotebook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