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乳腺病理診斷過程中的難點與陷阱之二 —— 乳腺小葉腫瘤及乳頭狀病變

     Flowers11 2022-08-22 發布于河南


    乳腺病理診斷過程中的難點與陷阱之二——乳腺小葉腫瘤及乳頭狀病變



    概述

    乳腺小葉腫瘤(Lobular neoplasia, LN,包括不典型小葉增生(ALH)和小葉原位癌(LCIS))目前被認為是一類良性疾病,但實際上它們對應著不同程度增加的乳腺癌風險,而小葉原位癌的某些亞型(多形性、和旺熾型)卻又被視為癌前病變建議進行手術處理。乳腺乳頭狀腫瘤的類型較多,是否保留肌上皮不再被視為腫瘤浸潤與否的參考指標。這些與常規認識相悖的觀點不可避免對日常診斷帶來很多的挑戰與困惑。本期由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病理科張紅凱主任醫師為我們分享了觀點。



    幾種病變的診斷要點

    乳腺小葉腫瘤是指累及乳腺終末導管小葉單位的腫瘤細胞形態單一、細胞間粘附性較差、細胞核圓形、核仁不明顯、染色質均勻、細胞質較少。根據累計范圍的大小不同,將其診斷為ALH與LCIS,二者之間唯一的差別累及的范圍不同:LCIS是指腫瘤細胞累及一個TDLU單位中50%以上的腺泡;而ALH則小于一半的小葉腺泡受累。腫瘤細胞形態較一致(細胞胞漿較少、核仁不明顯,大小為1-1.5倍淋巴細胞者稱為A型細胞;胞漿較多、核仁較為明顯、大小為淋巴細胞大小的2倍者稱為B型細胞)稱為“經典型小葉原位癌”、腫瘤細胞大小不一者稱為“多形性小葉原位癌”(腫瘤細胞常常有4倍及以上的淋巴細胞大小或與高級別導管內癌細胞大小類似,伴或不伴有大汗腺分化);伴有顯著腺泡擴大者(腺泡內細胞有40-50個或增生擴大的腺泡之間間質極少)稱為“旺熾型小葉原位癌”。免疫組化E-鈣粘蛋白(CDH1)完全缺失是乳腺小葉腫瘤的標志(圖1)。

    Image

    圖1:A:經典型小葉原位癌,腺泡受累擴大(與周圍正常小葉相比擴大或腺泡內增生的細胞>=8個腫瘤細胞),并伴有導管的派杰樣累及,B:顯示E-cadherin染色缺失;C:多形性LCIS,表現為細胞增大突出,D:顯示E-鈣粘蛋白丟失;E:中級別DCIS,F:顯示E-鈣粘蛋白包膜陽性染色;G:旺熾型小葉原位癌,擴張腺泡間間質消失/極少;H:旺熾型小葉原位癌,伴有粉刺針壞死

    圖片來源:Expert Rev Anticancer Ther.2020;20(3):205-219 

        乳頭狀腫瘤:是指一類表面被覆不同性質上皮(良性、不典型、惡性,伴或不伴有肌上皮細胞)與其下纖維血管軸心的間質組織一起呈指狀,即乳頭狀突起的一類腫瘤。通常包括導管內乳頭狀瘤、導管內乳頭狀瘤伴DCIS、乳頭狀DCIS、包裹性乳頭狀癌、實性乳頭狀癌、浸潤性乳頭狀癌;除乳頭狀瘤及浸潤性乳頭狀癌外,其余乳頭狀腫瘤如果不伴有浸潤灶,均為原位癌,盡管包裹性乳頭狀癌及實性乳腺癌巢周圍常常缺乏肌上皮細胞的表達。極性翻轉的高細胞癌雖有乳頭狀結構,卻在2019版WHO分類放在少見“涎腺來源腫瘤”中敘述。

        ①導管內乳頭狀瘤:可發生于中央導管內或外周導管內,可單發也可多發;乳頭被覆雙層上皮,常伴有導管上皮增生,也可見大汗腺化生或鱗狀上皮化生;穿刺后可發生出血或梗死;顯著的硬化或纖維化甚至可掩蓋乳頭狀結構。②導管內乳頭狀瘤伴DCIS:當單形性導管上皮增生范圍大于3 mm或超過乳頭狀瘤面積的30%時建議將其診斷為乳頭狀瘤伴有DCIS,小于3mm時稱為乳頭狀瘤伴ADH。高分子量角蛋白(CK14或CK5/6)的缺失有助于不典型增生/原位癌的診斷。增生細胞為高級別時,直接稱之為原位癌;增生的細胞也可以是小葉性腫瘤細胞。③乳頭狀DCIS表現為擴張膨脹的導管內充滿乳頭狀的原位癌細胞,局部可呈實性或篩狀,導管周圍有肌上皮細胞被覆;與乳頭狀瘤伴DCIS的鑒別在于后者至少有部分區域存在可識別的良性乳頭狀瘤結構。④包裹性乳頭狀癌具有厚的纖維包膜(即擴張的導管壁),可呈結節狀腫塊樣生長,增生的腫瘤細胞核常為中低核級,其導管周圍及乳頭內常缺乏肌上皮;ICD-O編碼為8504/2;但對于有高級別腫瘤細胞核或具有高增殖指數或ER/PR/HER2三陰性表達或HER2高表達的包裹性乳頭狀癌,應視為浸潤癌進行處理。⑤ 實性乳頭狀癌內的癌細胞常呈實性增生,腫瘤細胞呈結節狀生長,邊緣較規則,乳頭纖細不易辨認,導管周圍及乳頭內常無肌上皮被覆(圖2-3),腫瘤細胞常伴有神經內分泌分化,因此也常被稱為神經內分泌或內分泌型導管原位癌。⑥ 浸潤性乳頭狀癌:是具有乳頭狀結構的浸潤癌。這種腫瘤極為罕見。文獻中報告的浸潤性乳頭狀癌實際上多為包裹性或實性乳頭狀癌或卵巢或其他部位轉移至乳腺的乳頭狀癌。

    Image

    圖2:不同類型的乳頭狀病變:A:導管內乳頭狀瘤,B:CK14顯示正常雙層細胞;C:乳頭狀瘤伴DCIS, D:CK14顯示DCIS中一致性缺失;E:包裹性乳頭狀癌,顯示周圍厚的纖維包膜,F:CK14顯示肌上皮缺失,周圍正常導管對照陽性。

    圖片來源:Expert Rev Anticancer Ther. 2020;20(3):205-219

    Image

    圖3:實性乳頭狀癌:A:腫瘤呈多結節狀,有纖細纖維血管軸心,伴有粘液變性,邊緣光滑;B:CgA染色陽性。

    圖片來源:https://www./topic/breastmalignantsolidpapillarycarcinoma.html



    爭議與陷阱:

    1. 免疫組化E-鈣粘蛋白(CDH1)完全缺失是乳腺小葉腫瘤的標志,但需謹記的是:CDH1雖然可以將大部分(80%),但并非全部乳腺小葉腫與DCIS區分開來。至少有約10-20%的乳腺小葉腫可表現為異常的、顆粒狀胞膜或細胞質陽性(圖4)。

    2. 美國AJCC腫瘤分期手冊第8版已將LCIS從原pTis改稱為良性病變;但ICD-O的編碼仍為8520/2。WHO腫瘤分類中也不再建議對LCIS的大小及切緣狀態進行報告(因為LCIS常常表現為多灶、雙側乳腺生長特征),但目前普遍認為伴有或不伴有粉刺狀壞死的多形性以及旺熾型LCIS的的處理方式應該等同于DCIS中,也就是LCIS不能通通被視為“良性”。經典型小葉原位癌發生浸潤性乳腺癌的風險較普通人群高8-11倍,非典型小葉增生高4-5倍;進展為乳腺癌的年度風險約2%,因此診斷為LCIS 15年后發生浸潤癌的風險可達26%;使用內分泌治療被認為是降低小葉腫瘤相關癌癥發病率的唯一有效有段。

    3. 粗針穿刺檢出的乳頭狀病變的診斷及后續處理較為困難,原因:①僅能代表整個病變的一部分,如穿刺診斷為良性導管內乳頭狀瘤,但在切除標本中出現不典型增生或原位癌/浸潤癌;②乳頭狀腫瘤質脆,容易脫落,在穿刺過程中可能帶來腫瘤細胞移位甚至把它們拉進淋巴管內,造成浸潤或瘤栓假象(圖5)。

    4. 乳頭狀瘤內有3mm的單一形態增生的細胞則診斷為原位癌這一標準并無高級別的循證學證據,且這個范圍僅低級別腫瘤有效,對于具有中-高級別核的腫瘤細胞,無論大小,一律診斷為DCIS。

    5. 通常在乳腺腫瘤的診斷中,肌上皮的有無常作為原位與浸潤的代表;但在實性乳頭狀癌以及包裹性乳頭狀癌中這一規則被打破。包裹性乳頭狀癌和實性乳頭狀癌雖然缺乏周圍的肌上皮細胞,但由于觀察到它們的生物學行為較為惰性,因此仍被WHO建議分類為原位癌范疇。此外,由于肌上皮染色對判斷浸潤與否失去價值,因此在判斷它們是否伴有浸潤灶時不可避免會存在診斷不一致的情形。

    Image

    圖4:乳腺小葉原位癌A、C、E(HE);BE-cadherin 弱、不完整胞膜陽性,放大圖為正常導管對照;D:E-cadherin 異常、完整胞膜陽性;F:E-cadherin 異常、胞漿陽性 

    圖片來源:Arch Pathol Lab Med. doi: 10.5858/arpa.2016-0421-RA

    Image

    圖5:粗針穿刺針道部位反應性增生的纖維結締組織中可見移位的上皮細胞:A:移位的腫瘤細胞;B:移位的上皮細胞,針道邊緣有較多中性粒細胞;C:導管內乳頭狀瘤移位于淋巴管,針道內見顯著出血;D:導管內原位癌細胞移位,針道內見纖維母細胞增生。

    圖片來源:Arch Pathol Lab Med (2005) 129 (11): 1465–1469



    建議:

    1. 至少有約10-20%的乳腺小葉腫瘤中CDH1表現為異常的、顆粒狀胞膜或細胞質陽性;因此診斷時需形態優先,考慮多形性小葉癌時不建議進行CDH1的染色。

    2. 多形性及旺熾型小葉原位癌的處理等同于DCIS。

    3. 在實性乳頭狀癌及包裹性乳頭狀癌中雖然肌上皮染色陰性,它們仍為原位癌范疇。但存在浸潤癌灶時,報告ER/PR/HER2的陽性程度應僅代表明確的浸潤癌區域;腫瘤的分期也僅應根據具有明確浸潤形態的癌的大小進行。

    4. 乳腺原發浸潤性乳頭狀癌極為少見,應首先除外卵巢、肺、甲狀腺等部位來源的轉移癌。

    5.  穿刺后的標本在針道位置可能會出現細胞移位現象,應注意結合切除標本中腫瘤分布情況綜合判斷,避免誤診。                      

    參考文獻:

    1.Kim WG, Cummings MC, Lakhani SR.Pitfalls and controversies in pathology impacting breast cancer management.Expert Rev Anticancer Ther. 2020;20(3):205-219.

    2.Ginter PS, D'Alfonso TM. Current Concepts in Diagnosis, Molecular Features, and Management of Lobular Carcinoma In Situ of the Breast With a Discussion of Morphologic Variants. Arch Pathol Lab Med. 2017;141(12):1668-1678.

    3. Nagi C, Bleiweiss I, Jaffer S.Epithelial displacement in breast lesions: a papillary phenomenon.Arch Pathol Lab Med. 2005;129(11):1465-1469.

    4. 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Editorial Board: Breast Tumours, 5th Edition, 2019.

    作者簡介

    張紅凱

    醫學博士,主任醫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病理科主任 

    中國超微分子病理學會委員 

    北京市中醫藥學會病理分會副主任委員 

    北京市病理學會消化學組委員

    END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精品| 亚洲理论在线A中文字幕| 精品一区二区不卡无码AV| 极品粉嫩国产18尤物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精品| 在线日韩日本国产亚洲| 人人妻人人狠人人爽| 国产日产欧产精品精品软件| 久久国产加勒比精品无码|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DVD| 中文字幕日韩国产精品| 亚洲国产五月综合网|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9| 青青青青久久精品国产|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毛片| h无码精品3d动漫在线观看| 欧美综合婷婷欧美综合五月| 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夜| 东京热人妻无码一区二区av| 国产成人无码免费视频在线| 亚洲欧美偷国产日韩| 夜夜添狠狠添高潮出水|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AV电影网| 成人av午夜在线观看| 日本XXXX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四虎在线播放亚洲成人| 欧美成 人影片 免费观看| 中文人妻av高清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99精品国产2021| 久久大蕉香蕉免费| 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九月天| 中文字幕在线精品国产| 日本大胆欧美人术艺术| 亚洲欧美日产综合在线网| 亚洲成人四虎在线播放| 少妇AV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国产精品大全中文字幕| 亚洲 另类 日韩 制服 无码| 无遮挡拍拍拍免费观看| 亚洲AV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