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藤野先生》(八上6課)教學實錄及賞析師:我們學過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還記得三味書屋中老先生的名字嗎? 生:壽鏡吾 師:今天,我們再通過魯迅先生的文字一起認識一下魯迅先生的另一位老師藤野先生。去看看這位洋老師給了魯迅怎樣的印象和影響。 關于課堂的“導入”環節,我曾寫過多篇文章闡述觀點,比如:《“所有的導入都是廢話?”那是你沒用好這些方法——備課雜談之四十三!》。 師: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課文要求一邊細讀,一邊找出課文中所寫的事件,并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來(學生都快速讀起來) 師:我們根據這14件事與刻畫人物的關系分為三類,并分別說說不同類別事例的作用。(幻燈片放出) 第一類:寫藤野先生其人,直接為刻畫人物服務。 生7:第4件事是見藤野先生的印象,從初見對藤野先生的外貌描寫中可見學者形象。 師:那么你把外貌描寫讀給同學們聽,我們可以翻到前面彩圖看先生的畫像。 生8:第5件事是耳聞藤野先生逸事,屬于側面描寫,既增加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了解,又使寫法靈活多變。 生9:第6~9件事是正面描寫,刻畫藤野先生極具特色的4個典型事件,準確、傳神地刻畫了治學嚴謹、做事認真、關心學生、毫無民族偏見的良師形象。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借此完成。 生10:第12~14件事寫惜別,不舍之情,回憶亦可見師生情深。丟講義的自責,尋講義的誠懇從獨到的角度含蓄地表現了魯迅對恩師無言的感激與思念。 師:由此可見,敘事不僅是為刻畫人物服務,還可飽含深情,抒發情感,從而直奔主題,使主題含蓄深刻而又令人回味無窮。 第三類:字里行間并末寫藤野的事件 生11:第1~3件事雖末寫藤野先生,但解釋了見藤野先生的原因。 生12:第10~11件事也末寫藤野先生,但講清了告別藤野先生的原因。 師:這也是作者棄醫從文的原因。第三類事件末寫藤野先生,似多余之筆。我給同學們介紹當時的背景:(幻燈片展示) 魯迅于1902年被公派留日就讀東京弘文學院學習,而魯迅對洋務運動維護清朝統治的實質看得非常清楚,故離開東京前往仙臺。魯迅學醫,既是因為想促進“國人對于維新的信仰”又是因為對洋務運動的失望。而后棄醫從文則因為發現救助國人的靈魂比救助國人的身體更重要。否則,“盡管體格健壯,也只能作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令魯迅棄醫從文的直接原因即為文中提到的看電影事件。 (學生立即活躍起來) 師:第三類事件的作用亦明朗化了。求醫是因為愛國,棄醫從文也是因為愛國。至此,我們對作者選材及其作用已基本理清。那么本文的線索是什么? 生12: 我認為:以藤野先生其人為線,全文寫見藤野先生的原因——與藤野先生的交往——與藤野先生惜別——別后憶藤野先生。 師:支持這一觀點的學生請舉手(學生過半) 生13:我反駁,我認為以愛國的情感為線索,學醫為愛國,棄醫從文也是愛國。 (贊成這一觀點的舉手近半,有些同學已開始爭議、猶豫) 師:寫藤野先生與寫愛國是否沖突?二者有無交點? 生14:二者并不矛盾,因愛國而學醫,因學醫而見藤野先生,因愛國而棄醫,因棄醫而別藤野先生! (學生們立刻明白了二者的關系) 師:這位同學反應特別快,本文有兩條線索,一條明線即藤野先生其人,一條暗線即魯迅的愛國情感。至此,文章的主題也水到渠成。寫學醫棄醫,表達對藤野先生的感激懷念之情,也更深刻含蓄地表現出作者的赤誠愛國情。 師:文中所寫事件變換了幾次地點? 生:東京——仙臺——離開東京 師:通過這些事件表現了藤野先生怎樣的品質? 生:一個有高深學問,嚴謹認真,外表質樸富有人情味,尊重人,有平等意識,關心異國青年的人。 師:結合事件概括魯迅的思想歷程。 生: 尋求→失望→學醫→棄醫從文→繼續戰斗 (學生一邊回答問題,教師一邊板書總結) 師總結:本文是一篇以寫人物為主的散文,生動形象地記述了一位正直熱誠的日本學者如何對待自己的教學工作以及耐心的對待一個異國學生;并深刻地寫出作者自己思想歷程上的重要選擇。表達了作者對先生的懷念和佩服之情。時隔20年,作者仍“時時記起他”,足見藤野先生對他的人生的影響之大。一位優秀的教師就像一盞不滅的燈,會長久地照耀著人們,給人以精神和力量! 總體來說,本課的設計及實踐是成功的。我以前教過此文,感到難度極大。魯迅的文章大多含蓄難懂,加之本文篇幅較長(4000字左右,)主題較深,情節簡單,很難吸引住學生。這樣長且難的課文,多講只會造成師生雙方的疲憊,費時而難見實效。所以我反復思量,應如何短時高效地完成授課任務,如何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理解文章。 首先,將此文壓縮為兩課時(以往多為4課時完成。)在此次教學中,熟悉、解決字詞疑難,了解基礎事件為一課時,閱讀分析一課時,實現了長文短教。 其次,我避開了對文章深層主題——愛國的教學,轉向事例的分析(以前曾直接從事件入手、引到魯迅的愛國之情,自感牽強,所以此次作了改動),使學生自長事例自行剖析。分析單一事例與理解主題相以而言難度大大降低。 這兩點設計是在研讀課文,抓住典型事件的作用,扣住文章線索的基礎上完成的。如此,抓住了文章的重點(典型事例)理清了全文的脈絡,才實現了長文短教;巧設并巧解了線索的懸念(兩條線索),明白了文章的明暗相輔,才化難為易。實現了難文淺教;而短教不等于只抓一點忽視全面,恰恰是以點帶面,淺教并不是忽視課文的深度而是由淺及深,深入淺出地從微言看大義,使學生能理解文章的精髓,且關于文章的線索之爭是學生自發的真理愈辯愈明,學生對這一問題的探討和解答后的收獲可以從恍然大悟的感嘆聲中聽出,這正是我孜孜以求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