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開國大將,黃克誠最吸引人的地方不在于他立下了多少戰功,而是在于他的敢于直言。 從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開始,黃克誠的一生因堅持正確意見而與上級“唱反調”的次數達十次之多。 因為講真話,被降級被撤職的次數更是數不勝數。因此,他也被稱為共和國最為耿直的將領之一。 ![]() 1985年黃克誠應要求談談林彪,誰知,在場的人聽后卻紛紛感慨:“只有黃老將軍才敢這么說林彪吧”。 那么,黃克誠究竟是怎樣評價林彪的?在他的革命生涯中又為何多次與上級“唱反調”呢? 喜歡唱“反調” 從1930年6月開始,李立三地“左”傾冒險主義在中央占據主導地位。 他認為,現階段各根據地紅軍的主要任務就是攻打中心城市,并決定在不久后攻打武漢。 作戰任務下來之后,紅三軍團的各級官兵興奮不已,一個個摩拳擦掌。但是,有一個人對此擔憂不已,他就是紅三軍團第3師的師政委——黃克誠。 在他看來,紅軍力量還比較弱小,基本上很難攻克一座中大型城市,即使攻克了也很難堅守住。且紅軍似乎只要離開根據地作戰,就必定吃虧。 從現實情況來說,武漢城堅,進攻路線只有一條大堤,部隊難以鋪展開來。且城內有著國民黨的重兵把守,城外江上還有帝國主義的軍艦隨時為其提供支援。紅軍一旦攻擊武漢,困難可想而知。 基于以上種種思考,他自己在心中下了一個結論:武裝攻打中心城市是極不現實的,是要付出慘痛代價的。 此時的黃克誠陷入極度的矛盾之中,他不知道是否要將自己的想法上報給中央,一連好幾天都茶飯不思。 思來想去,他還是決定找三縱的政委張純清談一談這個事情,希望能通過他向中央表達自己的憂慮。 沒想到,張純清當即就否定了黃克誠的看法,當即就表示:“我們有將近五萬人的兵力,不可能連一座武漢城都拿不下來。退一步來說,即使打不下來,也不至于被國民黨反動派一口吃掉。” ![]() 張純清這種拿革命事業來冒險的行為,讓黃克誠更加著急了。接連幾日,他都不依不饒的和張純清爭辯。 7月初,紅三軍團攻克岳陽,這極大地增強了張純清這類走城市中心起義路線的革命者的信心。黃克誠意識到,這下想靠張純清發聲是完全不可能了。 但很快,黃克誠就找到了發言的機會。為明確下一步行動路線,紅三軍團前委、湖南省委和湘鄂贛特委在平江舉行聯席會議。在這次會議上,三方圍繞是先攻打長沙還是先攻打武漢這一問題上產生了分歧。 面對眾人的爭吵,坐在一旁的黃克誠則是沉默不語,心中一直在進行著激烈的思想斗爭。 他在想:之前張純清一直不替自己向上級反映意見,現在是個大好機會,要不要趁這個時候說一下自己的意見呢。說吧,肯定會遭到大家的反對;不說吧,按照這樣下去遲早要吃大虧。算了,為了革命事業少遭受一點損失,自己豁出去了。 ![]() “現在武漢打不得,長沙同樣也打不得。我們力量還比較弱小,不到那個時候,我建議休整幾日就返回根據地。”黃克誠站了起來,大聲地說道。 此言一出,猶如一顆重磅炸彈丟進了人群,一下子就炸開了鍋。這下,討論的中心原本由攻打哪座城市轉移到了黃克誠身上。 與會的大多數同志不但沒有考慮他提的意見,反而紛紛指責他是個右傾機會主義者,缺乏革命的熱情。 會議的最后,黃克誠因為堅持反對攻打中心城市而慘遭撤職。 而最后,紅軍選擇了進攻長沙。雖然將其攻了下來,但是未能堅守,并在國民黨的反撲下造成了較大的傷亡。 在隨即召開的總前委會議上,毛澤東利用這次攻打長沙的教訓統一了紅軍全軍的思想,強調了當前攻打大城市是不合時宜的。還特別指出了黃克誠同志的思想是正確的、具有戰略眼光的。 在后來,他在贛州之役中,與彭德懷“唱反調”;在曹甸之戰中,與陳毅“唱反調”。不過,事實也證明,他唱的“反調”都是正確的。 ![]() 一些了解黃克誠的同志有時會和他說:“你即使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也不起作用,還不如不說。” 黃克誠總會倔強地說“沒用也要說,槍斃我我也要說。” 這就是黃克誠,始終保持著最堅強的黨性和最剛直的原則。在建國后,也同樣如此。 提出進軍東北 1945年8月,蘇聯紅軍出兵中國東北,日本關東軍悉數繳械投降。 這個消息,幾乎同時為延安和重慶所知曉。他們都知道,蘇聯紅軍接管中國東北是暫時的,到時候肯定會撤走。而國共之間誰先能抵達東北,誰就擁有了戰略上的主動權。 身為新四軍第三師師長兼政委的黃克誠,也抱有率軍進據東北、建立根據地的想法。 他認為,未來的東北將會有一塊很大的政權空白,我黨我軍應該抓住時機進軍東北。 從實際情況上來說,國民黨的部隊基本龜縮在西南一隅,短時間內肯定是難以抵達。而我軍的各個部隊大都位于華中、華北的根據地,想要搶先到達站穩腳跟,絕對是沒有問題的。 于是,他將心中的想法發電報告訴了中共華中局的領導,但是遲遲等不到任何回應。情況緊急,他決定越級上報黨中央。 他在給黨中央的電報中說:“我們必須盡快向東北派出部隊。且我們派往東北的部隊至少要在五萬人以上,十萬人最佳,并要指派有威望有能力的人擔任領導工作。” 中央在收到他的這封電報后,頓感驚奇,沒想到黃克誠的想法竟與自身的下一步打算完美契合。 在重慶談判的毛主席得知這一消息后,打著趣說:“這個黃克誠說不定在黨中央安插了間諜啊。” ![]() 在得到黨中央和毛主席的肯定之后,黃克誠就向全師發布了趕赴東北、建立根據地的命令。 華中局在得知黃克誠率領新四軍第三師北上的消息之后,就發電給黃克誠稱:根據中央的消息,日本關東軍留下的武器裝備很多,你們屆時抵達東北后可進行換裝。 現有的武器裝備就地轉交給地方部隊,以減輕行軍負擔。 但是黃克誠并不同意這一觀點,也不打算這么做,他回復道:“到了東北,沒有裝備補充該如何?行軍路程超過一千公里,路上有情況又該如何?” 華中局原本決定,利用第三師的這一批裝備重新拉起一支部隊,但是黃克誠使得讓華中局的這一計劃未能實施。為此,華中局一些領導還向黨中央告了黃克誠的狀,說他不服從上級命令。 黃克誠可不管這些,將武器、棉衣、干糧等物資準備妥當之后,黃克誠率領第三師35000余人從淮陰出發北上。 在途經山東時,華中局又發來電報,指示黃克誠的第三師協助山東部隊作戰。待局勢穩定之后,再行北上。 黃克誠考慮到,現在正是國共談判時期,國民黨軍不會有較大的軍事動作,最多也是爭取一兩處勝利作為談判桌上的籌碼。 因此,山東根據地不會有較大的危險。而如果讓國民黨軍在東北搶占先機的話,于以后的局面非常不利。華中局讓自己的第三師支援山東,是出于局部斗爭的考慮,并未站在全局上權衡。 因此,黃克誠直接向中央請示第三師在山東不作停留,繼續北上。而他的這一想法,得到了中央的肯定和批準。 11月中旬,第三師順利進入東北。 ![]() 東北的局勢也正如他出發前所預料的那樣,根本就沒有什么裝備補給,很多剛入東北的部隊也因此缺糧少槍。而第三師在他的帶領下,卻基本上保持著原有的戰斗力。 黃克誠的第三師圓滿完成進軍任務,讓當時負責東北事宜的林彪非常高興,他親自發去嘉獎電稱:“你部按預定作戰計劃抵達,且軍容較盛,甚是可賀。” 雖然搶先到達東北,但是由于國民黨加快了爭奪東北的部署與行動,整個形勢變得復雜而緊張了起來。 不久之后,國民黨為爭奪四平這座極具戰略性的城市,向我軍發起猛烈進攻。為此,林彪調集了近十萬人的部隊,準備與其決一死戰。而此時身為西滿軍區司令員的黃克誠,卻對此卻充滿了擔憂。 他認為我軍剛入東北,面臨著根據地尚未建立鞏固、兵力不足、武器裝備落后等諸多不利因素,不宜進行這樣大規模的保衛戰、陣地戰。 于是,他給林彪發去電報稱:“我軍暫不具備決戰的條件,望適可而止。可先轉戰農村,暫待時機。”然而,林彪既沒有回電,也沒有撤軍的動向。 接下來的幾天,黃克誠連續去電都是石沉大海,毫無結果。這讓他百思不解,以林彪的指揮才能,不可能察覺不到死守四平的危險。 ![]() 越來越不利的形勢,讓黃克誠坐不住了。他直接向黨中央發電,提出撤軍,但是亦未得到任何回復。 四平保衛戰足足持續了一月之久,我軍在國民黨軍的瘋狂進攻下傷亡慘重。隨著戰略要地塔子山的失守,我軍逐漸陷入劣勢。 為了擺脫被動局面,林彪最終決定撤守四平。 事后,怒氣沖沖的黃克誠找到林彪,生氣地問他:“我關于撤退的電報,你為什么不回電?四平既沒有保下去的必要也沒有守下去的可能,為什么不撤退?” 林彪坐在一邊,靜靜地聽著黃克誠的各種質問,既不反駁也不回答。 在這后面的十多年里,黃克誠一直對這件事耿耿于懷。他認為正是林彪在四平保衛戰中撤軍不及時,才導致犧牲了那么多戰士,每當想起來心里都隱隱作痛。 令他不理解的是,自己給林彪和中央撤軍的電報,為什么始終沒有動靜。而直到1959年的廬山會議中,他才從毛主席那兒得到這個問題的答案。 其實,固守四平是黨中央的意見,并不是林彪不撤軍。黃克誠想,開完會后找個機會向林彪表示一下歉意吧,畢竟當初是自己錯怪了他。 不過,黃克誠并沒有等到這個機會。 公正評價林彪 在那次會議上,黃克誠因為一些原因而受到長期審查,并被撤銷一切領導職務。一直到1977年,他才重新出來主持工作。 復出之后,他依舊本色不改,在各個職務上樹立了正直的典范。 當時,黨中央、國務院決定編纂一套《中國大百科全書》,其中的《軍事卷》由解放軍各單位負責編纂。 ![]() 初稿完成之后,編輯人員將一些重要的條目送與一些老同志審查,以求征集修改意見。 黃克誠在審閱過程中,給編輯部的同志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 不過,當他看到“林彪”這個條目的時候,不由地皺起了眉頭。有關于林彪的內容除了簡歷之外,就只有簡簡單單的幾句話,且都是負面評價。 相比之下,其他的元帥、將領都有詳細而充實的內容,評價也都中肯。 黃克誠覺得,這樣有失公允。于是,他讓秘書找來了編輯部的周之同、姚夫、李維民三位同志。 黃克誠在見到他們的第一面時就直言道:“林彪的條目不能這么寫,不符合實際嘛。” 接著,他給出了關于編輯“林彪”條目的總體意見。在黃克誠看來,林彪應該分成正反兩個方面來寫。 一方面是寫他在歷史上為黨、為軍隊、為國家作出的貢獻;另外一方面要寫林彪在那段時間內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犯下的錯誤和造成的嚴重破壞及后果。兩方面都要寫得相當明確,只有把是非功過寫清楚了,那才是符合歷史實際的。 看著沉默不語的三人,黃克誠繼續說道:“我知道寫他比較有難處,寫輕了不行,寫重了也不行。不過寫歷史就要講究一個實事求是,你們要學習一下司馬遷,學習他那種仗筆直言的精神。” 周之同面露難色,支支吾吾地回答說:“我們擔心這么寫會出岔子……” ![]() 黃克誠心里明白,大家還是有所顧忌,于是,他揮揮手說道:“擔心什么?不用擔心,就按我說的寫,有事我擔著。” 黃克誠的這句話,解開了他們心中的枷鎖。隨著交談的深入,三人也逐漸放開了顧忌,將條目中的一些具體問題都提了出來。 談話持續了一個多小時,正當三人準備告辭的時候,黃克誠又叮囑他們:“一定要從實際出發來寫林彪,兩面都要寫。” 聽罷,他們都深深地為黃克誠老將軍能客觀直言、敢講真話的品質所折服。 事實上,黃克誠與林彪并沒有特別要好的交情,兩人的交集主要是在解放戰爭中的東北戰場上。黃克誠直言林彪的功過,是他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義務使然。這份勇氣,在當時實難可貴。 幾日之后,這三位同志又來到了黃克誠的家中,將新編輯的林彪的條文釋目交給他審查。 黃克誠看后,微笑著點了點頭,對他們說:“這樣寫得才對嘛,用唯物辯證法的方法去寫他,才是最貼合實際的。” 在回去的路上,他們紛紛感慨:“敢這樣子評價林彪的,恐怕也只有黃老將軍一個人了。” ![]() 到今日,我們能在《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上看到關于林彪的全面客觀介紹,就與黃克誠的功勞分不開。 在人生最后的日子里,黃克誠強忍著病痛,仍為端正黨政作風、正確評價歷史人物、貫徹新時期黨的政策等諸多事務上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1986年12月28日,黃克誠因病去世,走完了他光輝的一生。 結語 黃克誠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從23歲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開始,就為黨的革命事業努力奮斗。 黃克誠的一生也是剛正的一生,從來不講假話。 他的所作所為著眼于黨和人民的最高利益,從來不計較個人的得失,哪怕是被批判或者被撤職也毫不畏懼。 黃克誠在晚年時曾說:“作為一個黨員,對待任何事物都應當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和清晰的見解,而不應該跟風隨大流。只有做到這樣,才是真正的對革命事業負責。” 他說的沒錯,這的確是一個黨員最基本的品質。 正是有了黃克誠這樣的人,中華民族尋求解放與發展的道路上才能繼往開來,才能再鑄輝煌。 在此,深刻地緬懷這位偉大的先輩! 參考資料: [1]劉誠龍.黃克誠直言林彪功過[J].同舟共進,2009(第5期). [2]李果.黃克誠:忠誠無私、善謀敢諫的開國大將[J].湘潮,2019(第12期). [3]王子君.黃克誠:嚴守規矩不搞特殊化[J].湘潮,2017(第2期). [4]王貴勝.黃克誠:“我這個人是敢講真話的”[J].領導文萃,2009(第9期). [5]胡居成.黃克誠:堅持真理 剛直不阿[J].黨史文匯,2008(第9期). [6]黃克誠.《黃克誠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