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知名作家都曾通過個人自費出書的形式出版圖書,最終成為暢銷書。
例如,著名作家莫泊桑的《羊脂球》最初開始就自費出版了400冊;
偉大數學家高斯的《算術研究》也是1801年自費出版之后遭到奚落,后來卻成為世界數學史上為數不多的經典;
經典暢銷書《追憶似水年華》的第一部《在斯萬家那邊》起初也是不被看好,普魯斯特并沒有氣餒,他深信自己作品的價值,決定自費出版。良好的市場口碑引來了更多出版社的關注,連曾經拒絕過他的編輯后來都承認這是一部好小說;
魯迅為了出版《吶喊》也曾將200元出版費和稿子一同交給了出版方,里面內容諷刺挖苦,憤憤不平,不見得有市場的樣子。只是希望通過自己支付的費用,可以印刷的更精良一些。
王小波曾傷感地說:我發現賣書比寫書難得多,《王二風流史》就是后來的《黃金時代》,從最初的默默無聞、自費出書、像農民工一樣背著自己的書到處兜售,到后來他的書被出版社熱搶,甚至連他和李銀河的情書都不放過。王小波的創作經歷可以說是從大冷到大熱,從海水到火焰,這個從默默無聞到眾人造神的過程另無數人感嘆。
可見,文學史上的每部經典作品的形成都不是順其自然的,少不了各種偶然因素和人為操作。自費出書一直是眾多作家、學者成名之前,展示其創作成就和獨特思想的理想途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