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語各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名師課例(視頻、實錄、設計)

【草根聊課】肖培東《回憶我的母親》(八上7課)實錄、視頻及賞析師:同學們好,請坐。剛才,你們讀的這個語段,是朱德同志《回憶我的母親》的語段。其實在初一我們就讀過一篇寫母親的文章,史鐵生的什么文章?《秋天的懷念》。今天,我們同樣學一篇寫母親的文章,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勛,朱德同志回憶他的母親的文章。題目讀~~~文章讀過的舉手!讀過,都舉手了。師:接下來讀過了以后,你都讀出了什么?有一點就說一點。你來說。師:也就是說,你讀出了朱德的母親很勤勞。請坐。誰再來說?你來說。生:讀出了朱德的母親能吃苦,肯干活,并且不放棄,很堅強。師:也就是說,讀出了朱德母親的一些品質。還有誰再來說?師(作表揚、點評后):好了,同學們,你們所讀出的這些三三兩兩的信息,歸納起來就是讀出了朱德對母親的感情,讀出了母親的一些品質。三、感悟勤勞一生 師:其實課文中有一個段落,就把這些東西做了一個很簡要的概括,你知道是哪個段落嗎?一起說。師:說得真好!這句話很重要。既然是愛母親,怎么讀?預備起。師:把這個“愛”字重重地圈出來。還有沒有?你來說。師:很多事情永遠回憶,所以這篇文章就寫回憶母親的回憶。請坐。這么多詞語,我們一起把這個段落再好好讀一讀,關鍵詞都讀出了味道來,好不好?“得到母親去世的消息”,預備起。師:有一個詞我覺得也可以注意一下,“特別是他勤勞一生”那個“特別”。朱德在回憶自己母親的時候,特別回憶母親哪方面的一些事情?一生勤勞的事情。注意不僅是勤勞,還是一生,是不是?你讀過課文以后,告訴老師哪些語段,或者說哪些句子在寫朱德母親的勤勞?想想看,我該怎么讀出來?你來說。生:第四自然段:“母親是個好勞動,從我能進意識起,總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20多口人……” 生:第七自然段的第四行:“每天天還沒亮,母親就第一個起身,接著親見祖父……”師:不僅寫母親勤勞,而且還在寫這一家人都很勤勞。對,找得真好,還有沒有?你來說。生:第13自然段:“母親最大的特點是一生不曾脫離過勞動,母親生我前一分鐘還在灶上煮飯,直到老年仍然熱愛生產。”師:第幾自然?劃出來。同學們,文章當中好多地方都在寫母親的勤勞。老師整理出來了,來,我們一起把母親勤勞的句子讀一讀,第一段,預備起。師:這些都在寫母親的勤勞。哪個同學愿意把第一節給大家讀一讀?(沒有學生舉手)讀書總愿意吧?該舉手了我們班同學也不敢舉手!我再問你一個問題:能讀第一節的舉手!還要讀第一節的舉手!還能讀第一節的舉手!現在都能了。來,你把第一節讀一讀。師:“還能”跟“還要”能不能換位置?“母親把飯煮了,還能種田、種菜、喂豬、養蠶、放棉花。因為她身材高大結實,還要挑水……”這兩個詞我來換一下行不行?你來說。生:還要的意思,在語境中應該是要;還能是可以選擇的。師(問同桌):你幫她再評價一下,還要什么意思?還能什么意思?生:“還要”是她必須要做什么;“還能”是可以做可以不做。師:“還要”是她必須要做的,“還能”是她能力上可以做的,是這意思嗎?請做。所以同學們,剛才我就問你了“還要讀第一節的舉手!還能讀第一節的舉手!”兩次都舉手了,說明你們不但有能力,而且你們覺得自己能讀好。來,再來讀一讀:“母親是個好勞動,從我記憶時起,總是天不亮就起床”,讀。師:“還要”那是規定動作,“還能”,那是自選動作。母親一天都有干不完的事情。怎么樣讀出母親的忙碌?你來讀讀看,大家聽。師:相當不錯。同學們,這里要把母親的忙碌讀出來,這幾個句子,一定要讀好。這幾個動詞一定要讀出味道來。老師帶個頭,大家讀下去,看看能不能讀出母親一天的忙碌。師:大家看,這個詞幾個字?兩個。這個、這個……到這里,句子都是比較短的句子,在讀的時候節奏相對來講?你來說。師:注意,把母親的忙碌讀好,這個節奏把它讀出來。母親把飯煮了還要~~師:注意:稍微快一點,不等于沒有停頓,因為它是什么標點符號?逗號。想想看,那個活,都不容易干,所以你在讀的時候,把母親忙碌的情景讀出來——還要種田,種菜,喂豬、養蠶、放棉花,預備起。師:“紡棉花”幾個字?“挑水挑糞”幾個字?。我先讀“紡棉花”,后面再讀“挑水挑糞”,這樣讀起來是不是更好聽?你的想法是什么?生:我覺得不可以。因為之前說過“還能”是選擇性的,“還要”挑水挑糞的。師:就說前面這些詞是“還要”帶出來的,她每天必須要做的事情,是不是?而這個,屬不屬于母親的責任范圍里?但是母親卻做了,這就說明挑水挑糞原本就不是女人做的事情,誰做的?男人做的。但是因為母親高大結實,還能挑水挑糞,所以你看,母親承擔了多少家庭的重任!母親做了多少的事情!因此把這些句子讀一讀,你就會讀出朱德對母親的愛,對母親的感恩,讀出母親的不容易,對母親的心疼。來,我們把它讀好,老師停下來,你就連下去:母親是個好勞動,從我今天一起,總是天不亮就起床,母親把飯煮了~~師:讀著這段文字,你眼前展現出一幅怎樣的畫面?想想看,這個時候九點多,十點多,她大概在做什么?你說。師:所以你想想看,我們在這個時間里好好讀書,她,忙不完的活,忙不完的事情,這些語言把母親的忙碌給寫出來了。(面向一個學生)你寫過母親的文章沒有?如果你寫你母親忙碌,你是怎么寫的?師:可能我們會具體地把母親的某些姿態、動作等等都寫出來,朱德有沒有這么寫?沒有,他就是很簡單地把這個事情給羅列下來了,但是這又不影響我們大家對母親忙碌的感受。來,我們一起把它讀好:母親把飯煮了,預備起。師:同學們,誰能夠把第一句話就讀好?就第一句,很短的一個句子,讓我感受到母親的忙碌,你要讀好哪幾個詞兒?師:整日這樣的。這個“這樣”是指什么?是不是指上面這些事情?母親就這樣整日勞碌。朱德的用詞非常簡潔概括,但是寫出了母親的忙碌。所以孩子們讀書不能隨意讀,來,我們把第一句話讀好:母親這樣的整日勞碌著,預備起。(生讀)師:后面要想把母親的忙碌讀好,要注意天還沒亮,一個接著……這個節奏要讀好,說明這一家人,都起得早。一個人的勤勞一定會感化全家人的。那么,同學們這句話,老師能不能這樣改?喂豬的喂豬,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能不能像第一節一樣寫成“喂豬、砍柴、挑水”?生:我覺得不可以。原文可以看出這家人各司其職,每個人都有自己該干的事情。師:各司其職,喂豬的喂豬,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這個同學說得很好!這就說明什么,這里不能像第一個那樣改。改成喂豬、砍柴、挑水,這樣的話大家都去搶什么事情?簡單的事情,對不對?哪個事情省力,我就去做哪個事情,這個家里就打架。但是原文這樣寫我們大家覺得各司其職,井然有序。來,接著聽見祖父起來的聲音,接著大家都離開床鋪,讀~~師:你真的確定挑水?那個水缸可大了。所以同學們如果沒有把家里經營好,都搶自己省力的事情去做了。所以我們看母親不但是個好勞動,還是一個治家的好手,是不是?好了,同學們,這樣大家有沒有發現作者在寫母親的勤勞,和我們一般人寫母親,或者說和你我寫母親可能有所區別,他有沒有展開細膩的描寫?沒有。語言很樸實,很平淡,但是你讀過去以后,母親的勤勞絲毫沒有減損,這就說明樸實的語言同樣也有表現力,同樣也充滿了情感。接下來一起帶著感情讀好最后一段。記住充滿情感,對母親的愛,對母親的心疼,對母親的感恩,“母親最大的特點”,預備起。師:讀到這一段一個詞的時候我就特別感動,知道是哪個詞?師:孩子們,一個女人要分娩,要生孩子了,前一分鐘她還在勞動,這個是真不容易!你們終于選了這個,你們把生產當成是一個非常簡單的事情了,回去問問媽媽。生我前一分鐘還在灶上,你再想想看,孩子們,當然你們剛才讀的這些詞語都對的。好,再一起讀:母親最大的特點,預備,起。師:同學們,我們發現了母親真的是勤勞一生,對不對?而且我們也感覺到了作者的語言特別的平實特別的樸實。好了,同學們讀讀最后一個紅筆字。師:可是讀過這篇文章,我們就會覺得我們的母親絕對不僅是勤勞一生,現在我把勤勞這個詞抽出來,特別是她什么一生,再換詞語,整篇文章,特別是她什么一生?師:那還不是勤勞嗎?我們不再講忙碌,不再講勤勞了,換個詞語,你來說。師:也正是因為愛自己的孩子,內心深處會有如此多的慘痛和悲哀,所以我們也可以說她悲痛一生,對不對?艱難一生,母親愛孩子一生也對的。還有沒有?師:一生對貧窮的人有同情心,因此母親善良一生,同情貧苦人民一生。接下來再說,你來。師:哪里辛苦?就是勤勞一生,我們不重復。還有沒有?你來說,要找出理由來。師:母親和父親決定節衣縮食,培養出一個讀書人,說明她儉樸一生。那么培養一個讀書人,說明這個母親什么?作為一個農民,她覺得家里要培養出一個讀書人。這樣一個勞動婦女,她是非常有什么的?文化耶。這個也是文化,很樸素的文化,說明母親聰明,一般人想不到,她想到了,一般人就想著自己的孩子就在土地上長大,她一定要把自己孩子送到學校去讀書,這個母親有遠見,是不是?有遠見,記下來。還有沒有?很多地方都能說。不知道,沒有找到,怪我沒有給你讀書時間,我們來看看別的同學找到了沒有,你來說師:她期望著中國民族解放的成功,說明她支持革命,對不對?深明大義。有沒有?再給最后一次機會好不好?哪個同學說?師:這個詞的概括非常強,母親的一生不但奉獻給了土地,奉獻給了家庭,還奉獻給了中國的革命事業,對不對?好,你來說一個。師:講過了,經歷了悲慘,經歷了很多的艱難,而且我們還發現母親寬厚仁慈,母親對人非常和藹,這些我們都可以找出來,這就說明這篇文章當中,母親的品質遠遠不止勤勞這一點,是不是?但是作為中國的農民,什么是本色?勤勞是本色,所以作者寫了這句話,一起來讀一讀。師:我們的母親勤勞一生,我們的母親寬厚善良,我們的母親深明大義,支持兒子走上革命事業,我們的母親對勞動階級有樸素的情懷,這就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豐滿的母親的形象,這就是一位特別的母親,所以特別的母親才有了這特別的回憶。五、體會寫作特色 師:接下來,我的問題來了:特別的母親,特別的語言,你還能在這篇文章當中找出哪些特別之處嗎?(教師提醒學生,可以參考課后題目,可以同桌前后桌商量)師:你馬上到了,看找到議論的同學,舉手。都找到了。這篇文章在記敘的過程中,結合了議論。那么議論最充分的地方是文章哪些地方?你來說。師:也就是14段、15段、16段,一直到最后,議論抒情非常明顯。好,請坐。來,我們來讀讀這些議論段落,我應該感謝母親,預備起。師:議論不是這么讀的,軟軟的,它是有力量的。來,我應該感謝母親,她教給我~~預備讀。師:下面咱們合作讀。我讀了,停下來以后,你們就一起讀剛才讀過的這個段落,也就是第14段。我到四五歲時……這個時期母親教給我許多生產知識,讀。師:請思考,我讀的部分和你讀的部分有什么關系?你來說。師:前面寫我怎么愛勞動,后面就寫我對母親的感激,因為她使我養成了愛勞動的習慣,是不是?所以這個議論,到這個地方就使得這個情感更加飽滿,就使得母親的形象更加豐滿,是不是?因此這些議論句子我們一定要好好地讀,好好地去感受,再來讀讀看好不好?我應該感謝母親,讀。 師:同學們,當一種意志,當一種品質,當一種知識成為財產的時候,我們就會很自然地回頭看一看那個遠去的母親的背影。考慮一下朱德寫母親還有一個特點,他不僅僅把母親放在一個家庭背景當中去寫,他還把母親放在一個什么背景當中寫?師:所以在文章當中的第八段開始,我們就看到母親對窮人的同情,對為富不仁者的反感,母親樸素階級意識,以及到最后母親對革命的支持,也正是如此,母親才是一個特別的母親,是不是?中國的母親其實都很勤勞,但是,我們的母親,除了樸實的勤勞本分以外,她還有階級情感、階級意識。難怪毛主席送上了這樣一幅悼詞,好,我們大家都看預習提示,讀。生讀:為母當學民族英雄賢母,斯人無愧勞動階級完人。師:所以,母親不僅是勞動完人,更是勞動階級完人。這就說明這篇文章有一個很特別的視角,很特別的背景。它不像我們平時寫母親一樣,在家庭的背景,它還有一個更宏大的社會的時代的背景,母親的形象由此更加光輝。最后讓我們大家一起讀一讀最后兩節,深情地讀一讀,感受作者對母親的感激、贊美、感恩,也有他心里的悲痛,也有他內心深處更深沉的愛。母親現在離我而去了,讀。師:最后,作者由愛母親上升到愛國家,愛人民,愛我們的民族,這就是一份特別的感情。下課。 肖老師這節課設計得非常成功。他先是用“你讀出了什么”這一個問題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文本,接著聚焦到母親“勤勞的一生”,然后順著這個句子——“特別是母親勤勞的一生”,拋出“還寫了母親什么的一生”,引領學生感悟母親的偉大人格,最后體會文章敘事與議論抒情相結合的寫作特色,幾個環節一環扣著一環,銜接自然,渾然天成。 上面是肖老師的整體設計。在局部設計方面,肖老師也花費了大量心思,取得了顯著成果。比如指導學生朗讀,引領學生進行語言的準確性訓練(至少有三處:(1)“還能”跟“還要”能不能換位置?(2)我先讀“紡棉花”,后面再讀“挑水挑糞”,可以嗎?(3)喂豬的喂豬,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能不能像第一節一樣寫成“喂豬、砍柴、挑水”?)等等,都設計得非常巧妙。 要說不足,應該是課堂上學生的反應相對要差一些,雖然肖老師多次鼓勵,卻仍不能讓課堂氣氛活躍起來。究其原因,我認為還是肖老師采取的應對措施不到位。 老師們在課堂上,尤其是初中、高中課堂上,經常會遇到類似的“冷場”現象,有的老師將其稱為“學生不配合老師”,真的是“學生不配合老師”嗎?課堂上,應該是“學生不配合老師”,還是“老師配合學生”?顯然,應該是后者。作為教師,遇到這種情況,首先應該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 那么,遇到這種情況,應該采取怎樣的教學方法呢?我覺得老師拋出問題后,應該做到“三個充分”,即讓學生充分閱讀,充分思考,充分討論,在“三個充分”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回答,就絕對不會出現“冷場”的問題了。其實課堂快結束的時候,肖老師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提出了“同桌前后桌進行交流”,結果學生舉手的立即多了起來。 那么問題又來了:做到“三個充分”,課堂時間允許嗎?答案是肯定的。比如肖老師這節課,完全可以壓縮學生反復“齊讀”的時間,而改為學生自己研讀,邊讀邊思考,隨時展開同桌前后桌討論。如此一來,僅僅是讀課文的形式發生了改變,效果卻是大不一樣的。 另外,在分析“喂豬的喂豬,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能不能像第一節一樣寫成喂豬、砍柴、挑水?”這一問題時,肖老師說:“這樣的話大家都去搶什么事情?簡單的事情,對不對?哪個事情省力,我就去做哪個事情,這個家里就打架。”我認為這樣的解釋也是不妥的。 “草根聊課”,完全是一己之見,不當之處,敬請指正。肖培東的課:回憶我的母親_騰訊視頻 (qq.com)(若不能打開,請復制后到瀏覽器搜索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