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李康有言:“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 一棵大樹,在密林中凸顯出來,那狂風暴雨就會摧毀它;泥沙堆積在岸邊,那湍急的水流也會不斷沖擊;你的行為舉止比較高調,那別人就會來算計你。 這“突出”二字,聽起來很不錯,可實際上都是有害的。 在學校的時候,你成績過分突出,也許你身邊的朋友就會遠離你了;在工作的時候,你業績比較突出,那你就很有可能升不上去,被人針對了。這,就是“現實”。 為什么我們常說“寧做跟尾者,不做出頭鳥”呢? 你跟在別人身后,哪怕你排第二,都沒有人來針對你。可是,你成績排名第一,那別人就見不得你好,聯合起來打壓你。 年輕的時候,也許我們不明白“突出即有害”的道理。到了中年,或者到了晚年,我們自然會頓悟,做人過分突出,不僅招惹仇恨,還會影響家庭。 人到五十,是時候學會隱忍了。在這些事上低調點,那你的余生會更安穩。 02 人到五十,要在“做人”方面低調。 有道是“太精惹人怨,糊涂人心安。” 你太精明了,那別人就怨恨你了。反之,你做人“適當糊涂”了,那別人就安心了。 比如說你跟別人打交道,別人說什么,你都一一回應,還指出下一步,那你豈不是在招惹仇家嗎?這個時候,適當糊涂,才是最恰當的。 讓別人知道,你對他構不成威脅,也不會影響他的發展。如此,別人就不會對你有戒心,只會把你當成普通的朋友。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多交一個朋友,少惹一個敵人。” 朋友多了,那我們的路才比較順暢。敵人多了,無妄之災就來了。就像楊修,得罪了身邊人,也得罪了老板曹操。他的結果,就不會有“善終”了。 反觀司馬懿,隱忍到了極致,低調到了極點。就是這樣的智慧,讓他奪了曹氏江山。 做人低調,不惹仇家,廣交善緣,此乃王道。 03 人到五十,要在“說話”方面低調。 有這么一句話:“我們要花兩年的時間學說話,卻要花一生的時間學閉嘴。” 說話很簡單,這是人之本能。可閉嘴很難,這是需要智慧的。不是所有人,都會“及時閉嘴”,所以不幸者居多,而有幸者少見。 在職場中,我們會因為別人的一句閑話,而與之爭鋒相對;在社交場上,我們會因為別人的一聲挑釁,而選擇與之對罵。這,其實是錯誤的做法。 就像狗咬人一樣,難道你要咬回狗嗎?我們不能與層次不同的人計較太多,而應該裝成聽不到的樣子。過了一會,別人說得累了,就會停下來了。 很多人會說,難道我們要“忍氣吞聲”嗎?在言語上,為什么不能及時回擊呢? 有人說過這么一個觀點,如果你說了,問題沒有解決,那你為什么要說?如果你不說,矛盾自然就沒有了,那你為什么要說? 總的來說,人到五十,避免跟沒必要的人爭論,獨善其身,方為大智慧。 04 人到五十,要懂得“悶聲發財”。 要想做事,你需要默默地去完成;要想創業,你需要耐著性子去堅持;要想賺錢,你就需要在悄無聲息當中,悶聲發財。 對此,老祖宗有言:“扮豬吃虎,悶聲發財。” 你是一只老虎,但你的樣子讓人感覺到恐懼,所以你不妨裝扮成“豬”的樣子,給人一種善良的感覺,那別人就不會防范你了。 同樣的道理,你是一個有野心的人,但你的野心會讓人感覺到不自然,所以你不妨裝扮成“老實人”的模樣,那別人就不會提防你了。 這一點,我們只要看看劉邦就一清二楚了。人到五十的劉邦,跟項羽爭奪天下,靠得就是這種“悶聲發財”的智慧。在不知不覺間,發展壯大,一鳴驚人。 項羽,就是因為不懂得隱忍,也不懂得低調,從而讓傲氣膨脹,最后毀了自己。 所以說,隱忍的本質,就是讓自己處于“角落”之地當中,積累別人無法預知的底氣和實力。 05 寫到最后 低調、隱忍,是成功者以及智慧者的必備素質。 在單位工作多年的人,應該會明白,只有剛進入職場當中的小白,才會鋒芒畢露。越是領導,越是有經驗的老油條,通常都不會把真實的一面,展露出來。 江湖的大忌,并非是你有錢,惹來別人的覬覦。而是你過分高調,顯擺了出來,被人抓住了把柄。如此,你又如何能夠安穩呢? 要知道,這是一個“見不得人好”的世道,你的好,都會被人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做人,不要怪人性卑劣,而應該怪自己智慧不夠,少了低調隱忍之心。 文/舒山有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