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現在的飯局有一個特點,就是不管什么人,因為什么原因湊在一起,話題總或多或少地會涉及教育。 三五好友的家庭聚會自不必說,領導同事的工作餐,初次相逢的閑聊,最后不知不覺地就會說到教育上去。 提起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各種競爭,資源搶奪,利誘名師,說到底最最關鍵的其實是——生源。家有牛蛙的,孩子肯定比你在人才市場暢銷。 (你想辭職的時候,領導會這樣留你么?) 于是有人感慨,這樣真是太不好了,把學生分為三六九等,那些成績不好的學生怎么辦,那些沒有牛蛙的家長怎么辦?多可憐。 那么問題來了:把人分為三六九等的教育,是不是糟糕的教育? 因材施教 把人分為三六九等的說法讓你很不舒服,但你一定不會反對因材施教。BUT,因材施教的前提,不就是對人進行分類,然后區別對待嗎? 《論語·先進篇》中有一則著名的因材施教的故事:一次,孔子講完課,回到自己的書房,學生公西華給他端上一杯水。這時,子路匆匆走進來,大聲向老師討教:“先生,如果我聽到一種正確的主張,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條斯理地說:“總要問一下父親和兄長吧,怎么能聽到就去做呢?”子路剛出去,另一個學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問:“先生,我要是聽到正確的主張應該立刻去做么?”孔子馬上回答:“對,應該立刻實行。”冉有走后,公西華奇怪地問:“先生,一樣的問題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說:“冉有性格謙遜,辦事猶豫不決,所以我鼓勵他臨事果斷。但子路逞強好勝,辦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勸他遇事多聽取別人意見,三思而行。” 常聽各色人跟我說教育好難,依著孩子怕慣壞,不依他們怕哭鬧,管的太嚴怕傷感情,關系太好又怕不聽管教。在我看來,教育之難在于隨機應變。沒有任何一種方法,任何一種理論能一勞永逸。因為,人是變化的,人是有差異的。 想要對不同孩子施以最適合他們的教育,首先就必須對他們進行最合理的分類。高矮胖瘦,量體裁衣,這是再自然不過的道理。 有教無類 另一個備受推崇的理念是有教無類,這聽起來很高尚,很偉大。但對“有教無類”的誤讀,同樣很大。 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但絕不意味著人人都應該接受同款教育。還有觀點認為人原本是“有類”的,比如有的聰慧,有的愚笨,但通過教育,卻可以消除這些差別。No,好的教育不應該消除差異,而應該放大差異。 這當然不是說讓聰明的人更聰明,讓笨的人更笨,而是以往被認為的笨可能并不是真的笨。就好比你老爸拿著你最新版的ReFa美容儀去砸核桃,結果發出:“這什么玩意兒,真不好使”的感慨。 無論是科學研究,還是現實變遷,人的類別都變得越來越精細化,聰不聰明不再只有成績單這唯一標準。20世紀80年代哈佛大學認知心理學家加德納已經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見??圖),會不會與人相處,懂不懂審美,運動能力如何都是衡量聰明與否的指標。 有位媽媽教育孩子要好好長本事,孩子說:“沒本事就求人唄。”母后當場一口血噴出。但,誰說求人不是本事??? 好的教育,理應放大每個人原本具有的優勢和特長,增強一個人的比較優勢(comparative advantage )。比較優勢不是放眼“別人家的孩子”,而是自己跟自己比。 與別人比,可能樣樣被碾壓,沒有絕對優勢。但是自己跟自己比,一定會有比較優勢。花費同樣時間和精力,得到比做其他事好的效果,這就是你的比較優勢。 未來會提供越來越豐富的平臺讓個體展示各種稀奇古怪、匪夷所思的比較優勢,愛美,OK,只要你能做到365天美美噠,并且堅持分享。愛說,OK,《我是演說家》、《吐槽大會》、《奇葩說》隨你發揮,甭管多奇葩都能如魚得水,生活滋潤。 看看抖音和快手的火爆,網紅經濟不是世風日下,娛樂至死,這是一個人人都有機會,人人都有權享樂,也帶給別人歡樂的最好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千篇一律的結果必然是被忽視、 被遺忘、被淘汰。將學生分門別類,放大差異才是負責任的教育。 三教九流 原本并無褒貶的一個詞。 三教九流是古代中國對人的地位和職業名稱劃分的等級,“三教”指儒教、道教、佛教。九流,實際上是指“上中下”三等。三教之中三等人,三三得九。九流十家,是九流以外加上小說家。在古時只有“不學無術”,不具有功名家業,不耕不織的人,才會鉆研。古代物資匱乏,誰有時間消遣,小說家閑事娛樂,無法服務于社會,故而被認為“不入流”。然而今非昔比,現在靠一支筆成為億萬富豪已經不是傳奇了。 三六九等只是一個分類,就好像蘿卜、白菜、豆腐,只是不同的類型,不同的物種而已,真正的歧視、貴賤高低,在人的心里。但這種評判之心會變得越來越模糊。 可怕的從來不是百花齊放,而是整齊劃一,齊刷刷一張整容臉,你能看得下去?我們現在對孩子的焦慮來源,就在于我們想把孩子送到那條整齊劃一的路上去,名校名牌,名企名聲,完全不愿、不能接受孩子有其他的可能。買蘋果的時候,帶一個圈去,只有正好卡在這個圈里才行,你說賣家能不焦慮? 好的教育就是要把人分為三六九等,最好能分的更細,一百等,一千等,一萬等,并且能夠對這一百等,一千等,一萬等區別對待。 那樣的教育一定比一以概之的教育好上百倍、千倍、萬倍。 更有人性,更好的教育不是快樂教育,也絕不是教人不努力,而是尊重、鼓勵、支持你在自己感興趣的方向努力。 經濟學家斯蒂文·蘭斯博格(Steven Landsburg),曾經給他女兒寫過十多條生活忠告,比如怎么運用成本的概念、怎么跟別人砍價等等,而其中一條特別重要: ![]() 愛你所愛,行你所行。 如果這打動了你,為什么不用在我們孩子身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