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本弱,為母則剛。 沒有女人,天生是母親。 媽媽既是媽媽,也是她自己。 …… 世間從來不缺對母親的贊頌,但任何一個真正成為母親的人,內(nèi)心都篤定一件事——我們不需要被贊頌。 《你好,李煥英》感動千萬人,我們能夠深深地體會那種“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痛楚。 但即使對這樣一部幾乎是一邊倒好評的電影,也還是會有人吐槽,“亂七八糟,哭哭笑笑,像個精神病。” 為什么?也許他們想吐槽的,不是電影,不是賈玲。 人不可能無緣無顧產(chǎn)生憤怒或不滿。這些吐槽的人,他們心里關(guān)于母親的回憶可能千瘡百孔,甚至自己都不忍直視。的確,世間有那種問孩子“你怎么不去死?!”的母親。 所以他們要攻擊一部追憶母愛,緬懷母親的影片。因為他們實在無法給自己內(nèi)心對母親的積怨,找一個光明正大的出口。 誰敢違抗母親,誰對歌頌?zāi)赣H有丁點兒質(zhì)疑,誰就是大逆不道,是全民公敵,這是全世界的禁忌。但每一個母子母女關(guān)系都還算正常的人,如果回味一下自己和母親的關(guān)系,都是感恩,都是甜蜜,都是滿滿的愛嗎? 母愛偉大嗎?偉大。無論母愛多么偉大,我們都無法不承認一個事實,母愛也是復(fù)雜的。 有時候,我們就是在某個當(dāng)下無法相信,那個對自己百般挑剔,橫眉冷對,惡語相向的女人,怎么就是愛自己的呢? 中美精神分析高級培訓(xùn)項目中方負責(zé)人童俊說:“我們總是歌頌?zāi)笎鄱嗝磦ゴ螅珜嶋H上,無論男孩還是女孩的內(nèi)心,都身懷一個母親會吃了自己、殺了自己的恐懼。” 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女性心理學(xué)家的卡倫·霍妮(Homey Karen )在《女性心理學(xué)》中寫道:在非洲神話故事中,是女人把死亡帶到世界上來的,偉大的母親女神也帶來了死亡和毀滅。 在幼小的孩子心中,母親就是神一般的存在。她給你生命,你依賴她成長,你沒有她就活不下去。 對這樣一個人,孩子會覺得,“一個人能夠給予你生命,也能夠帶走你的生命。”我想,這就是孩子對母親最深刻的一個恐懼來源。 媽媽給了我們每個人生命,這個不可改變的事實注定了孩子對媽媽的感情是異常復(fù)雜的。我們依賴媽媽,愛媽媽,同時,也害怕媽媽,哪怕你的媽媽是溫柔的。我們贊美媽媽,渴望獲得媽媽的認可,但也總想擺脫媽媽、離開媽媽。 女兒五、六歲的時候,就曾對我說過,“媽媽,大部分時候我很想和你在一起,但有時候也不想你在我身邊。” 孩子終生都在尋求與母親的分離,孩子要離開母親,要自己掌控自己的生命,而不是由媽媽掌控。孩子一步一步的成長,走得戰(zhàn)戰(zhàn)兢兢,帶著背叛的內(nèi)疚,也帶著無法讓媽媽滿意的恐懼。 賈玲在電影中問媽媽:“見到我你高興嗎?”《你好,李煥英》中,最能引起共振的痛點是:“我從來沒有做過一件讓媽媽滿意的事兒。” 縱然是當(dāng)今世界最著名的心理治療大師,被評為美國至今健在的三位最重要的心理治療學(xué)家之一的歐文·亞隆(Irvin Yalom),也在其《媽媽及生命的意義》的開篇,就連續(xù)問了四遍:“媽媽!我表現(xiàn)得怎么樣?” 孩子惶恐自己從來沒做過一件讓媽媽滿意的事兒,媽媽又何嘗不在擔(dān)心,自己是不是一個讓孩子滿意的母親?可以說,絕大部分母子之間,常常都是詞不達意的交流和對彼此心意的揣測。 ![]() 影片中,“母女”二人推杯換盞,說出心里話的場面,可能是所有父母和孩子都渴望的畫面。賈玲試圖用這樣的儀式、幻像,打開那個也許永遠都無法打開的心結(jié)。 一邊是孩子以為的,讓父母滿意的成就:“我想成為你月薪八萬的孩子”,另一邊是媽媽口中:“我的孩子,只要健康快樂就好”。 賈玲想消除親子之間這個根深蒂固的誤解,但她做不到。 因為,我們總以為父母不接受那個不爭氣的自己,也許是我們心里也并不接受那個庸碌一生的爸媽。 對媽媽,我們能夠做的,不是用努力的表現(xiàn)求得她們滿意,用疏遠的尊敬頌揚母愛的偉大,而是真正靠近她,讀懂她。推薦幾本關(guān)于女性和媽媽的書。 1、《媽媽及生命的意義》 亞隆也終于在媽媽去世后感悟,他依然需要那個曾經(jīng)讓他抓狂,虛榮、控制、脾氣火爆,令他窒息的媽媽: “我可以擺脫這樣的形象嗎?我畢生都在形形色色的大地之母中尋求慰藉。我把她們一一列舉出來:瀕死的母親——即使在她呼出最后一口氣時,我還是想從她那里得到什么,只是我不知道是什么……” ![]() 2、《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 從物色公寓、購買學(xué)區(qū)房、給孩子申請私立校開始,她打響了一場艱苦卓絕的“戰(zhàn)爭”,其緊張激烈程度絕不亞于競選美國總統(tǒng)。這場”戰(zhàn)爭“持續(xù)了六年,為了讓孩子迅速實現(xiàn)階層躍遷,她又排除萬難買到了愛馬仕的鉑金包…… 3、《女性的力量》 作者: [美]阿琳·克萊默·理查茲 阿琳·克萊默·理查茲博士是當(dāng)代精神分析學(xué)的一位杰出代表人物。作為一位女性,尤其關(guān)注女性議題。我曾經(jīng)上過阿琳的線上課程,她討論范圍很廣,很細致,課程中的案例打開了我認識女性的視野,也將女人一定要美的觀念植入我心。看到女性發(fā)展的多樣性,也就能賦予女性更多可能性。 孩子不懂母親,也不敢懂母親,哪怕一點對媽媽的不恭和惡意的解讀都會被潛意識一磚拍下去。 不妨勇敢一點,不要害怕看見關(guān)系中的黑暗,正如不要懼怕你皮膚的膿腫。白天,你用最昂貴的粉底和最高超的技術(shù)掩蓋它,但它終究藏不住,你需要在夜晚暴露它,處理它,接受它。這才是治愈的開始。 誰說矛盾、沖突、恨當(dāng)中,沒有愛呢?正如魯米所說:“Both light and shadow are the dance Love”。 每一位媽媽,都值得被了解。 如果說“母親眼中的光輝就是孩子成長的源泉。”孩子用心的凝望,就是給母親最好的禮物。 靠近她,讀懂她。 ![]() |
|
來自: 給兒童的心理學(xué) > 《待分類》